动惟厥时,勇于敢为④丨改革周年记:青岛高新区变化多少“度”?

动惟厥时,勇于敢为④丨改革周年记:青岛高新区变化多少“度”?
2020年10月31日 09:53 界面新闻

原标题:动惟厥时,勇于敢为④丨改革周年记:青岛高新区变化多少“度”? 来源:凤凰网青岛

2019年10月25日上午,青岛高新区召开干部大会宣布:李鸿雁出任高新区管委主任。随着重要人事的尘埃落定,青岛高新区正式踏上全市四大功能区改革的序列之中。

弹指一挥间,承载青岛先行先试使命的功能区改革已走过一周年。这一年的高新区,体制机制革新护航新定位、创新引领产业迎来新机遇、优化营商环境带来新气象……

自1992年拔锚起航以来,到如今借势功能区改革,青岛高新区正在城市开放的画卷上,书写前所未有的深度、速度和温度。

高新区“深度” 体制机制改革护航新定位

关于高新区的建设开发,从1992年至今,已经快30年了,回忆这段历史到功能区改革一周年,想想青岛到底要把高新区做成什么模样?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变化发展,还是颇有体会。尤其过去一年,围绕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度”,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2019年10月24日下午,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市委党校与试点改革功能区领导班子集体谈话,在勉励各功能区掌舵人的同时,“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的方向定调,可谓心潮澎湃。

如何达成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必答题。

在王清宪与功能区领导班子谈话后的第4天,青岛高新区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管委会主任办公会议。会上,管委会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表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加快产业集聚的有效举措。青岛高新区未来打造一支来之能战、战无不胜的“铁军”,成为汇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2019年10月28日,青岛高新区召开管委会主任办公会议

伴随《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和“瘦身、强体、放权、搞活”八字改革的方针,为青岛高新区重塑发展格局、锤炼一支“铁军”创造了良好的改革条件。

全新起航的青岛高新区,对原有体制机制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机构由22个精简为8个(综合部、党群工作部、经济发展部、招商部、科技创新部、财政金融部、建设部、行政审批服务部);另设纪工委,人员由341人精简为156人,平均年龄由41.7岁下降为35岁,硕士以上学历由37%提高到52%。

值得关注的是,围绕思想、招商、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全员行动”的关键词,已经融入这片创新土地的骨血之中。

同时,全面竖起市场化大旗,不需要政府管理的具体事务就不再由政府管理。新成立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青岛高新招商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专业招商公司,公开选聘董事长(已经到位), 从开发建设、投资发展到资本运营等专业化运营职能,全面推行KPI考核,制定《青岛高新区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方案》,建立“点数、系数、指标数、权数”相结合的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收入、评优评先、岗位变动等挂钩,推行末位淘汰。

为“三强化一加快”的坚定实施,打下基础。强化是瞄准“双招双引”,即平台思维、全员招商、项目建设三方面狠抓,快则是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

这样的创新改革,要求青岛高新区既要谨慎,又要大胆,这个分寸的掌握,是要有些承担力的,就是在这样没有“标准公式”的背景下,青岛高新区敢闯敢试,硬是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正如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对高新区工作的批示中所言:“困局中开新局,就是要靠改革、开放、创新!转换思路,变化打法,就会有好的成效!”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对青岛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度”的最好肯定。

高新区“速度”创新引领产业迎来新机遇

得到来自青岛市的肯定和王清宪书记的批示,高新区究竟是怎样做的?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影响下的不利环境,青岛高新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仍在坚持做好“建平台、引项目、促创新、优环境”等工作,并在1-9月份逆势而上,交出了一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7%,全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4%、全市第四,其中工业投资增速64.7%、全市第一”的发展成绩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用阶段性成果,诠释“以开放创新思维做好改革”的功能区设立初衷。而达成眼前这样的良好发展局面,崇尚“速度制胜”的青岛高新区,是有底气的。

首先对原有的六大主导产业进行整体优化,通过自身产业优势与青岛市最新顶层设计方向相结合,推动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青岛高新区的发展,那就是“快”。作为四个扮演“改革先锋”角色的功能区之一,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全市的目光。在这里,只有尽快地解放思想,尽快地开展工作,尽快地打开局面,才能在服务全市大局上,率先垂范。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注定青岛高新区要”每天都是小跑步地走路”!

而这一点,高新区在创新资源集聚、产业聚焦、“双招双引”等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依托中科研发城、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累计引进中科院院所6家,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100余家。为112个高端人才项目发放扶持资金2.2亿元,累计引进院士33人、海内外高层次专家62人。

强化平台招商,新引进了中关村信息谷、火石创造、深圳九州等专业招商公司,先后举办携手京津冀等9场“云招商”活动,新成功签约了蔚蓝生物、中版集团青岛数字产业园等67个优质产业项目,总投资278亿元。与国际链接,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推进已于7月29日开厅的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建设,通过资本、企业的对接,推动以色列科技创新成果与国内市场深度融合。截止2020年10月,已签约优质项目24个,储备项目30余个。

市委书记王清宪在高新区举办的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启动仪式上致辞

在企业的引进与培育方面,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10家,省级瞪羚企业11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312家。融智生物、科捷智能装备等29家企业获批建设青岛市首批技术创新中心,占比21.8%,位居全市第一。拥有国家级孵化载体17家,区级以上孵化载体37家,投入运营孵化载体230万平米,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82家,引进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超过2500个等。

当青岛高新区在迈向现代化创新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构筑起功能区服务优势,那么世界级产业集群就在不远处。

高新区“温度” 优化营商环境带来新气象

众所周知,营商环境决定区域走向。一个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让资本、企业、人才等资源实现充分的聚合,这就需要所在地区拿出改革创新的诚意。而这也正是青岛高新区发展的动力。

这一年,青岛高新区拿出“店小二”姿态,用一连串带有“温度”的探索,跑出了漂亮的营商环境优化曲线。

建立网格化服务体系,将功能区1200余家重点企业和载体全部纳入网格,采用“1+3”模式(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和3名网管员)选派83人下沉一线,负责企业服务、安全生产、统计协调、市容市貌等工作。并持续加大企业上市培育的力度,出台拟上市企业“白名单”制度,开辟上市“绿色通道”,12家区内企业入选青岛市上市高企培育库,总数占全市1/5,中科英泰等2家企业入选山东首批科创板上市培育库,高测股份也于8月7日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高新区作为全国8个城市的首批试点区,出资5000万元作为首批风险补偿金,将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争取了全国第二家“制造业资金合作计划试点”落地,进一步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办事周期大幅缩短,企业给高新区管委送来锦旗

同时,出台《青岛高新区占地类产业项目服务流程再造暂行办法》,明确了由青岛高新区招商部门、建设部、经济发展部分别主责项目洽谈至签约、开工至竣工和投产运营三个阶段工作,建立起了从项目落地、建设竣工到培育壮大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闭环”。同时,施行“牵头推进、联席会议、专人负责、公开承诺、限时办结”五项机制,最大限度地削减层级、减少环节、精简手续、压缩时限。在全市率先启用综合性政务服务大厅,740项业务“一站式”办理,推行“不见面”审批,公布199项网办事项、“秒批”清单,推出免费快递、周末不打烊等便民举措,提高审批效能。

此外,在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方面,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11个项目进入审批程序,4个项目已取得施工许可证,平均审批时间压缩30个工作日以上。2020年以来,全区新开工项目30个,新竣工项目14个。

从网格化服务、企业培育上市体系的建立到针对企业、居民各项审批服务的出台,标志着有“温度”的青岛高新区正在向更高层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迈出重要一步。

当未来已来,路在脚下。胶州湾底辐射青岛环胶州湾大格局下北部新城的画面,正是青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而迈过功能区改革元年的这片革新热土,在青岛剑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终极目标引领下,将用创新与开放拥抱更多的有益尝试。

青岛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