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未来科研之路怎么走?遵从自己内心的创造性

青年学者未来科研之路怎么走?遵从自己内心的创造性
2020年10月30日 17:38 解放日报

原标题:青年学者未来科研之路怎么走?遵从自己内心的创造性 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青年学者要学会调整好、平衡好自己的精力、空间和时间。

“讨论很有成效,大家都分享了自己振奋人心的研究成果。”10月30日下午13时至14时30分,在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之生物医学会议上,来自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澳门大学等国内外多个高校的青年学者在“云端”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三位顶尖科学家——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阿希姆·弗兰克、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威廉·莫纳、1994年盖尔德纳国际将得主帕梅拉·比约克曼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倾听青年学者的观点并参与热烈的讨论。

“抗体并不是完美的,可以有跨界的活动,有作用也有反作用。如何从多水平的方向来分析抗体的反应?”一开始,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分子与纳米医学平台主任丁显廷便抛出了这一问题。“从生物角度来看,抗体也是一种蛋白质。我们现在借助平台对很多种元素进行测序,并做一些靶向蛋白的分析和追踪,为的就是找到有效的抗体,并对抗体中的蛋白进行有效标识。”

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组编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佳则聚焦当下的热门话题——被称为“上帝的手术刀”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基因编辑,又称基因组编辑(genome edting)或基因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种新兴、比较精确的能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修饰。基因编辑依赖于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核酸酶,也称“上帝的手术刀”,在基因组中特定位置产生位点特异性双链断裂,诱导生物体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或同源重组来修复,因为这个修复过程容易出错,从而导致靶向突变。陈佳介绍,CAS9可以作为基因编辑器,但有时会破坏染色体稳定性,导致染色体缺失。最近,发现了一种新一代的基因编辑器,它可在剪辑编辑过程中触发内源性交替,通过借用的机制强化了剪辑编辑,使基因编辑的效率和精度更高。

对青年科学家而言,未来的科研之路怎么走?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威廉·莫纳表示,对于自己的研究细分方向不必过早定性,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创造性。未来的科研之路,有很多需要同时准备,比如教研、场地,争取资金等等。1994年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帕梅拉·比约克曼建议青年学者,学会调整好、平衡好自己的精力、空间和时间,科研是一条长期之路,在这期间对自己的心理建设和精神建设也十分重要。比如,获得升职后,自己的科研实践可能就会有所减少,那就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分配。

“在线上,三位顶尖科学家的指导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使我受益匪浅。”会后,上海科技大学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佳深有感触:“在云端的交流,就好似见面一般,并无隔阂,反而参与的学者观众更多了。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跨洋国际学术交流。”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李蕾

科研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