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德尔的豌豆田到“完美”的试管婴儿:谢晓亮谈单分子技术如何助力精准医学

从孟德尔的豌豆田到“完美”的试管婴儿:谢晓亮谈单分子技术如何助力精准医学
2020年10月30日 19:14 解放日报

原标题:从孟德尔的豌豆田到“完美”的试管婴儿:谢晓亮谈单分子技术如何助力精准医学 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单分子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在分子层面上检测、理解并改善生命过程。”谢晓亮如此说道,“我们的生活充满随机性,可单分子带来的精准,正在某些大众乐见其成的领域战胜随机性。”

从生物分子层面来看世界、看人类,有什么特别之处?“中国有句古话,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生命分子的奥秘”生物分子峰会上,2015年阿尔伯尼医学奖得主、美国三院(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谢晓亮用其研究的专业深入而生动解释了这句古话的科学意义。

作为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谢晓亮向大众揭示了单分子技术透视生命的奥秘。

从豌豆到人类基因测序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过去的生命科学主要进展,我想应该是生命过程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解释。”谢晓亮说道。

上世纪90年代初,谢晓亮首次独立开始研究生涯:带领团队研究在常温下用荧光来检测单个分子。“我们发现,和人一样,酶分子也是工作一段时间再休息一会儿。这一成果同时刊发在《科学》和《自然》上,也成为我在哈佛大学就任的契机。”

此后,谢晓亮前往捷克进行学术报告时,参观了以生物遗传学家孟德尔命名的一片豌豆田。“中国的高中课本中写道,黄豌豆和绿豌豆杂交后,有25%的几率可以得到黄豌豆。由此,孟德尔发现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而人类的遗传,和豌豆也有类似之处。”人类的体细胞是双倍体,含有46条染色体;生殖细胞是单倍体,含有23条染色体,全基因组包括约60亿对碱基。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碱基顺序可被测定,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如今,测序技术有了更为突飞猛进的发展,价格也在下降,成为普通市民可及的服务。

单分子技术助力个体化医疗

“测序主要是为了什么?我想,它使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谢晓亮说,通过个人的基因组测序,为预防、检测和治疗疾病提供个体化的解决方案,“在大众熟知的学科中,生殖医学和癌症治疗是应用最为突出的两大领域。”

他还记得,2013年5月13日,正在申请项目答辩的他被问及一个问题:如果通过技术手段,避免将有缺陷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伦理上行不行得通?当天,影星安吉丽娜•茱莉宣布切除乳腺,由于携带有缺陷的基因BRAC1,医生为其估算有87%的几率患乳腺癌,50%的几率患卵巢癌。“又许多年过去了,如今我想告诉大家,新技术正在为全球万千患者带来好消息。”

谢晓亮解释,细胞中最常见的基因组改变包括点突变和基因拷贝数变化,“这是单分子的变化,随机性强,不知何时发生、在哪发生,因此每个细胞都拥有不同的基因组,这使得单细胞测序成为必须。”目前尚未有单分子测序仪可以将46条染色体从头测到尾进行测序,因此必须借助单细胞基因组的扩增,“即将46条染色体放大,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

如何测序呢?第一种方法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犯罪现场,只要拿到一个DNA分子,我们就可以把信号放大到被检测的点。但如果用它来覆盖全基因组,指数放大过程不够精确,一旦拷贝件出错,错误就会被传下去,结果难以准确。”2012年,谢晓亮及团队发明了新的单细胞扩增方法——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MALBAC)。“其最大优势是线性扩增,而不是指数扩增,我们只拷贝原始DNA。就像复印机把原始文件复制成多份,如果一次复制出错,在扩增后的产物中也是微不足道的。

有效解决出生缺陷和癌症早筛

谢晓亮说,利用MALBAC技术,医生可以选择染色体正常的受精卵为患者提高生育成功率,尤其是对高龄产妇。“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新生儿出生缺陷、不孕不育、高龄生育等问题在二胎开放后成为了社会问题。遗传疾病不仅为患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痛苦,也大大增加了家庭、社会与政府的负担。”他解释,由于患者染色体异常的几率并非100%,即使是高龄、患有疾病的患者,只要有一个染色体正常的受精卵,也有实现正常生育的条件。

2013年,谢晓亮首次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利用MALBAC技术进行胚胎遗传诊断。一名遗传性多发性软骨瘤(HME)的男性患者从10岁开始,几乎每两三年就长一个肿瘤。该疾病是由于EXT2基因发生单碱基杂合缺失,造成移码突变。和“豌豆”类似,他和正常女性生育的后代会有50%的患病几率。“可与豌豆不同的是,这是人命关天的事,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谢晓亮团队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共得到这对夫妇的18个胚胎,经过致病突变位点检测和染色体筛查,发现共有7个胚胎既没有点突变,也没有染色体异常。2014年9月19日,他们的4号胚胎成为了世界首例MALBAC婴儿。

除了生殖医学,由于癌症是基因组改变所引起的疾病,因此“靶向治疗”就是通过测序找到基因组的改变,从而给予精准治疗。“癌症难以治愈和高死亡率的罪魁祸首是肿瘤的转移,传统研究手段往往基于大量细胞才能进行分析,而单细胞测序技术可用于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上。”谢晓亮说,对患者而言,其便捷之处在于只需抽血,无需活检。

他介绍,团队曾在肺癌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找到了8个循环肿瘤细胞,“正常体细胞的基因拷贝数是2,癌细胞要高于或低于2。我们发现,该患者的8个循环肿瘤细胞表现出高度一致的拷贝数变异模式,而更有趣的是,不同患者的同个癌种的基因拷贝数也是一样的,这就展现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前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循环肿瘤细胞拷贝数来推测癌症类型。”谢晓亮说,未来,通过研究更多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或将更精准进行癌症的早发现。

“单分子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在分子层面上检测、理解并改善生命过程。”谢晓亮如此说道,“我们的生活充满随机性,可单分子带来的精准,正在某些大众乐见其成的领域战胜随机性。”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杨子

题图来源:孟雨涵

内图摄影:沈阳

医学谢晓亮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