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场所|赤坎老街:《隐秘的角落》中的时光胶囊
人们都喜欢在老街里走一走,转一转,但若真的问什么是好的老街,喜欢老街的哪一点,却无法一言概之。
有一种老街,漆油粉饰明清时代的古建风格,富丽堂皇的两三层建筑小楼,街巷两旁的店铺卖着全国各地雷同的“美食”,游客是这里的唯一主角。
另一种老街,日渐衰微的巷道环境,锈迹斑斑的护栏,残垣断瓦的建筑表皮,老者们或随地坐在路边闲聊,孩童们或随心地在街上玩耍,生活在此有光有彩。
2020年6月上线的网剧《隐秘的角落》爆红,也让剧中主角朱朝阳生活的地方——湛江赤坎老街,进入了公众视野。直至今日,每天仍有不少游客去打卡,探寻这颗滨海小城里的时光胶囊。
从蓬勃到沉衰
湛江,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三面环海,与海南仅相隔一个琼州海峡。正如导演辛爽所描述的:“我很想拍一部关于南方海边的故事,湛江就特别符合这个调性。湛江的海很深,沙滩也不是那种纯净的白沙滩,而是有很多黑色的石头,老城区有独特的味道,既有城市感也有小镇的感觉。”
清道光年间,因解除长达200余年的海禁,五湖四海的生意人从海路和陆路赶到赤坎从事海运商贸活动,这里逐渐繁荣,成为了雷州半岛最主要的港口商埠。
填海造地让民国时期的“井”字型“三民片区”登场,这个片区有8条为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而命名的街道——“民族、民权、民生、民主、大同、大众、幸福、和平”,并成为商贸舞台上的新主角。
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商业中心转移至更南端的霞山区,那个相传清末孙眉(孙中山兄长)曾在此处上岸,策动富商杨益三参与革命的"五号码头",与另外九个古渡口就躲在了沿街建筑背后,渐渐成为周边居民每日必经的小路,和平路的骑楼也成了老湛江人回溯历史的地方,赤坎老街渐渐褪去华立的外表,静静地隐藏在湛江市区的角落里。
容纳“东西”与“关系”的场所
过往的物质条件远不比今时,那时大家拥有的“东西”很少,一把座椅,一根晾衣绳,一口水井,一个公厕都是邻里街坊共享的“东西”。赤坎老街的居民们通常会在建于清代的水仙庙前的水井取水,习惯延续至今。为了保持井水的洁净,彼此约定不以手入井,必须用水桶取水。在井口的周围,经常可看到老人摇扇纳凉闲聊,小孩嬉戏玩耍奔走,人情世故和生活韵味填满了整个场所。
人们总是不禁怀念或想象1980、1990年代的生活,或因为那些年代会让人感受到关系的“质量”,而促进关系流动的“东西”不局限于一青砖、一灰瓦,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一份信任。老街是空间,是容纳这些“关系”的场所,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赋予这些“东西”以内涵。
一个社会的生活质量不是仅被物质条件的好坏所决定,也取决于“空间”、“东西”、“关系”三者的存在状态和融合程度。
一颗让城市进化的时光胶囊
空间的营造,体现了我们对于物质基础价值的畅想。美好的老街如同一本历史书籍,老建筑在一层一层被掀开,欧式的、东南亚的、现代的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样式又相互交叠。通过保存老建筑,可以持续酿造一个城市的浓度,并塑造城市的识别性。然而,旧的建筑工艺需要创新,建筑材质需要升级,并适应现代的审美需求,植入当下的都市功能,容纳不同形式的店铺,而每间店铺都能体现店主的喜好。
如今的赤坎老街,在城市经济重心转移的背景下,需要直面空间重塑、产业再兴、人口流失等问题,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条件局限的状态下,仍在此生活的人们,也许拥有了更丰富的有滋有味的生活。这个滨海小城仍在时间中不断沉淀,等待下一次权力的重视、资本的青睐和热门话题。
最后,借用日本作家永井荷风在《荷风的东京散策记》里的描述,以表达在赤坎老街漫步时内心的感悟。
巷弄从古至今都是百姓生活的空间,藏着阳光普照的大街所看不见的生活。有孤独无常的生活,有隐居的平淡,也有失败、挫折、穷困最后的补偿——怠慢和不负责任的乐园。有人在这里度过相爱到无可自拔的新婚生活,也有人在这里冒着生命危险偷情。虽然巷弄又窄又短,但它就像是一部内含丰富韵味和高潮迭起的长篇小说。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