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们,卡在这前怕狼后怕虎的三季度

银行们,卡在这前怕狼后怕虎的三季度
2020年10月29日 22:55 界面新闻

原标题:银行们,卡在这前怕狼后怕虎的三季度

这两天上市银行三季报陆续出炉。“愉见财经”此前做过两个预测:

把这两条放在一起看,知道银行报表小秘密的人士都会会心一笑。

三季报,整体来看,我的预言应验了。

和这两条报表秘密同一逻辑的是,今年前三季度,摆在银行头上的无非两个主题:既要站位正确,做实让利实体经济,承担社会责任;又要商业正确,对股东负责。

我的一个支行长朋友说,两个指挥棒一起下来,让他感觉“前怕狼后怕虎”。经济不好放贷并不容易,但分行压指标下来是一点都没手软,四季度还要“加量”相当于三季末存量的20%。

不过他也承认,一旦真到撒真金白银的时候,他内心还是会怂。“毕竟在银行内部考核升迁时,最后还是‘利润贡献’这个指标最核心最关键啊!”

关于银行年底的收官保卫战,敬请期待“愉见财经”这两天就将推出的新观察文章。

今晚先给大家讲讲,前三季度,银行们在两头压力之下的:另类授信“鄙视链”。

偏好

银行们最喜欢傍着怎样的公司给贷款?

过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傍大”。

所以我们会看到监管三令五声不准银行“垒大户”,也会看到银行内部通过绩效考核等多种手段对分行单一大客户授信规模进行了诸多约束。但有句话说,“越强调什么,越说明那里有问题”。

银行对大客户的热衷,部分也出自其商业属性。

现在,这个问题的新答案是“做小”。

疫后支持实体,监管部门开门见山直接让银行让利,家家银行都需要完成的任务,莫过于大干快上做普惠金融业务。

要说中小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可能相当一部分都难得很,放在以往银行也怕踩雷。但若去看央行最近一段时间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会发现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反而保持较快增长。监管对银行的约束和引导力可见一斑。

银行对普惠客户的关照,部分也出自其社会责任属性。

用那位银行领导的话说:对“大”,他们那叫“趋之若鹜”想做;对“小”,他们那叫“赶鸭子上架”要做。

但“两头热”了以后,反倒是中间层客户,银行的态度有点尴尬了。有银行人士这样向“愉见财经”形容:中间层,“有点像被挂了个空档。”

按理说,银行在大客户那里是越来越吃不到利差了,人家议价能力高,有的大企业自己都有财务公司能代替银行自己解决好多问题了。本来,这些中间层的“腰部”客户才是多家银行带动利润的生力军。

这些腰部企业,可能是一些细分行业里暂列第二梯队的民营企业,也可能是新兴行业里的佼佼者,或者还是一些拟上市公司。现在的情况是,疫情对这些企业也是造成冲击的。

在一些银行,如果他们对企业相关行业条线的经营体系缺失,找不到好的模式,或者投研能力不足,摸不清企业后续经营风险的话,这些腰部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反而有可能暂时被置于授信金字塔底端了。

有位管信贷的朋友说,这是颇有阶段性特色的“另类授信鄙视链”。

两头热

“愉见财经”让这位管信贷的朋友给打打分,看当前什么样的企业最容易获得贷款。

他给“大客户”打了三颗星。比如他提到了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央企等的授信偏爱,“是银行前中后台都容易达成的共识”。

因为这其中有按图索骥的风控逻辑,和长此以往的惯性思维,看来想掉头都难。

他给符合口径的“普惠金融客户”打了两颗星——不做不行。

银保监会有“两增两控”,人行有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传统考核指标。此外,今年监管又新增了对普惠金融贷款的“应延尽延”和许多颇为具体的窗口指导,这些导向已经逐步内化成为银行人做业务时的心照不宣,在内部推起来的阻力越来越小。

“愉见财经”还关注到一些普惠金融基础较好、发力较早的银行(分行层面),纷纷推出了纯信用普惠金融贷款(当然额度较小)。

不过也不乏个别“狡黠”的机构,有些是普惠金融业务起步较晚的银行,在挑挑拣拣地发力,比如盯着做有核心房产抵押或有大企业增信的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贷款等,或者是在“口径”上想办法做些小文章。

但不管怎么说吧,在监管的敦促下,各家银行上半年普惠金融贷款增速和规模都显著增长。

此外,多家银行按照监管要求出台了尽职免责的条例,给一线员工做小微企业贷款进一步松绑。

“这些企业要真不行了,我们赔了就赔了呗,这不就是‘让利’了嘛;当然反过来这也是比内功,谁家的普惠金融贷款赔得少,就相当于赚了。” 某银行普惠金融部人士私下跟“愉见财经”聊到,对于这部分业务的风险权重,银行的不良容忍度都在不断提升。

腰部的尴尬

他给行里对应经营体系缺失的中层户打了一颗星。倒也不是说这些企业不好,而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位管信贷的分行领导也承认,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银行的业务转型和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以及还是过于依赖旧有授信审批模式。

面对这批腰部企业,他们的确没有可靠的方法可以辨出良莠。所以在这内外部经济环境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很难判断出企业未来走势,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

可能不止这一家银行遇到了类似的困惑。一个佐证是,“愉见财经”近期与长三角地区一家以公司银行业务见长的银行的分行高管交流时获悉,该行今年上半年的对公授信客户(不含普惠金融)其实是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他们行的承兑汇票规模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但银行失去这些腰部客户是有代价的,因为毕竟这些客户提供了较高的息差,还有不小的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

切换到基层视角,上级行开拓腰部客户乏力,也可能使基层业务经理失去一些创新业务机会。想到这个观察点,是因为“愉见财经”有一个银行业务经理朋友,最近在推股票质押业务。

“当我的一些创新业务锁定这些新兴企业后,却尴尬地发现他们并非我行的授信客户,一点合作基础都没有,一切还需要从零营销起。”他感慨,手上的几款股票质押业务反响平平,业务规模始终上不去,所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是因为行里的腰部客户储备乏力,形成了负反馈效应。

我问上述分管信贷的分行领导,推不动腰部客户,是不是和问责机制也有很大关系。毕竟推普惠客户如果赔了,是有“政治正确”的尚方宝剑的,而对腰部客户并没有。

他说,尽管企业有合作意愿,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但到了银行内部,审批是困难重重的。一些项目上到了他们分行授信审批部,如果同事们看不懂、此前没批过,那么通过的概率都不大。

信审部的同事们也会私下坦言,在经济仍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更不敢批。

“我们银行不是投行,看企业的人员点多面广。我们对于新兴行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他补充道:“再说人家投行是股权思维,看对1次抵得过看错10次,我们是债权思维,就算看对10次,看错1次就是全错。”

所以,当问责不够精准时,信审人员容易压力山大,对腰部企业就产生了某种“一刀切”的风险厌恶。对于吃不准的企业,自然“宁可错杀一百,也不肯错放一个”。

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监管已经三令五申要求银行改进贷款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例如,如无明显证据表明失职的均认定为尽职,逐步提高小微信贷从业人员免责比例,落实放宽不良容忍度的要求等,激发基层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业内人士对“愉见财经”表示,对于腰部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其实也可以进一步推进尽职免责和精准问责。做这些企业背后的逻辑其实不是完全杜绝风险,而是要用适当的收益去覆盖相应的风险,可以用综合指标(比如综合收益)来判断不同银行风控水平的高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