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果壳
29岁那年,理查德(Richard)被一块肉呛住,并因为窒息缺氧住进了医院。
他在抢救中活了下来,但缺氧持续太久,留下了无法痊愈的脑损伤。从此,理查德进入了“无动性缄默”(akinetic mutism) 状态:他恢复了意识,但却无法说话,也很难运动身体对外界作出反应。
在此后的8年中,理查德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但在服下一剂药物之后,奇迹突然降临了:在20分钟后,他能够说话了。理查德不仅和护士交流起轮椅的操作方法,与父亲通了电话,甚至还问起自己是否能点份快餐。同时,他的运动能力也大幅改善,甚至能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行走一小段距离。
不过,这奇迹般的药效转瞬即逝:在服药2小时之后,理查德渐渐回到了平日无法说话和自主运动的状态。
造就这短暂“奇迹”的,是一片安眠药。
被安眠药唤醒的人
这种安眠药名叫唑吡坦,深受失眠困扰的人可能会对它的商品名“思诺思”比较熟悉。
通常,一片安眠药的作用应该是帮助人沉沉睡去。但在镇静作用之外,唑吡坦还具有一种似乎违反直觉的特别效果——有时候,它反而会让脑损伤患者“苏醒”过来,让神经功能得到短暂但明显的改善。
在理查德之前,这种神奇的恢复作用也曾在多个个例中出现。例如,根据2000年发表的一篇病历报告记载,一位名叫路易斯·维约恩(Louis Viljoen)的男子在车祸后一直处于植物状态,但在偶然接受了唑吡坦镇静治疗之后,他恢复了意识,并和自己的母亲打了招呼[1]。在各种案例中,唑吡坦对多种神经病变展现出过神奇的改善作用,包括帕金森氏症、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等等[2]。
转瞬即逝
这种独特的作用足以让人惊叹,但同时它的“魔力”却又十分有限。这种改善作用只出现在少数患者身上,而且通常转瞬即逝。
具体到理查德的情况,服用10毫克唑吡坦(剂量相当于一片安眠药)之后,药效最佳时间只有短短的30-60分钟。不仅如此,连续用药还会让效果在几天之内迅速减弱,每一次用药的“苏醒时间”变得越来越短。如果想要让药效恢复到最佳状态,还需要首先停药2-3周才行。因此,理查德的唑吡坦治疗只能留到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再使用了——比如家人前来探望的时候。
新的线索
虽然一定程度改善了少数患者的生活,但唑吡坦的恢复效果依然很难令人满意。它罕见而短暂的效果很难被称为一种“治疗”。
不过,这种现象确实带来了新的线索,或许能帮研究者发现种种神经异常背后的本质,并催生新的治疗方法。目前,人们还不清楚这种安眠药产生“苏醒作用”的具体原理,不过相关研究正在进行。在一项最近发表的研究中,人们就记录了理查德用药前后脑电图、脑磁图的变化[3]。研究者推测,唑吡坦可能在短期内压抑了某些异常增加的脑功能连接,让正常的神经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或许在将来,更好的药物治疗就可以为理查德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从容地吃上一顿喜欢的快餐了。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