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秋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秋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020年10月28日 07:40 澎湃新闻

原标题:洞庭秋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秋高气爽,天清气朗,是最适宜游赏的时节。自古以来,文人们在秋日游赏名胜时,也留下许多名篇佳句,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呈现出滕王阁的秋日胜景;白居易的“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称赞了伊水河的动人秋光;姜夔的“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刻画了鄱阳湖的丹枫晚秋。

今天,我们跟随刘禹锡,一起来欣赏洞庭湖畔的灵动秋色。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据文献考证,刘禹锡曾数次游览洞庭湖,公元824年的秋天,他前往历阳,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赴任,途经洞庭湖。

这是他第一次领略到洞庭湖的风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勾摹出一幅生动的洞庭秋月图。

“湖光秋色两相和”,诗一开篇,就描写了眼前湖面和月光交相辉映的景色:皎洁的月光倾泻在洞庭湖上,水天一色。

“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诗人进一步解释了洞庭湖水天一色的原因:湖面没有风,只有微波荡漾,迷蒙缥缈的样子像是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正是潭面无风的静谧,才造就了湖水如鉴、秋月融融的景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首句中的“和”字,用得十分巧妙,诗人把湖光、秋月两种物象结合起来。在秋月的清辉中,湖山呈现出醉人的柔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紧接着,诗人的视线从湖面聚焦到湖畔:往洞庭湖的远处看去,水光山色在皓月银辉的照耀下,更显得苍翠如墨。远处的君山,就像是精雕细琢的白银盘里盛放的青螺。

刘禹锡用清新的笔调,从“望”字着笔,近处水月交融、碧水如镜;远处湖面如盘、君山似螺,景色悠然空灵。

清冽月光和湖水相衬,映出洞庭湖千年来的至美景色,刘禹锡还在《洞庭秋月行》中写下了“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的诗句,把映照在湖上的流光比作璀璨的金银,每每读起,都不免对这番景致心驰神往。

我们熟知的“诗仙”李白,同样沉醉于洞庭秋色的风采和神韵,曾赋诗写道:“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李白月夜泛舟时,看到的洞庭湖不像白天那样烟波浩渺、水汽蒸腾,而是一片水清月明的景象,不由得生出“羽化登仙”的念头。但是幻想终究是幻想,不如向洞庭湖赊借几分月色,痛快地饮酒赏月。

李白和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是一种静态美,这种“静”,源于秋季的沉寂和明朗。

他们在秋月笼罩的山水风光中徜徉时,体会到的不只有世间万物褪去繁华的纯美,还有心灵上的“自我解放”。

“洞庭秋月”作为“潇湘八景”之一,自宋代以来极富盛誉,不仅被诗人们反复吟咏,也经常出现在画家的笔墨间,成为中国绘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

南宋画家夏圭有一幅《洞庭秋月图》,是他创作的“潇湘八景图”中仅存的一幅,也是他传世作品中少有的立轴作品。这幅画就描绘了洞庭湖幽寂动人的月夜秋色。

▲《洞庭秋月图》南宋 夏圭

绢本水墨 190.9cm×109.6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我们先来看画卷左下角的湖岸:山坡和巨石上,有三株瘦硬的老树,向湖水的方向生长着。

近处的坡石用水墨晕染,稍远的巨石则采用皴擦的技法。树木的枝干先用中锋勾勒轮廓,再用侧锋绘出枝干的纹理,体现出苍劲的质感。

画卷中段,可以看到远处烟树隐隐的沙洲,农舍隐匿于树丛中,只露出一角,两条渔舟静静地停泊在湖岸边,颇具渔乡生活气息。

画面近处的湖水泛起波纹,逐渐向远处荡漾开,直到和天空相接。

这种由远及近的转化,使得景色灵动了起来,似乎能感受到画卷中,湖面上徐徐吹来的清风。

画家通过墨色的浓淡,作远近的区分;用大面积的留白,来表现洞庭湖水的浩渺辽阔,以及烟云的流动,营造出清净旷远的洞庭秋色。

秋在人们眼中,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万里霜天,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惆怅寂寥,也可以是秋水如镜、秋月如珪的澄澈宜人。

那浸润在湖光里的秋色,是诗人口中的“寒烟翠”,是画家笔尖的朱砂红,是让中国人沉醉千年、不能忘怀的一抹清丽。

原标题:《洞庭秋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