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FAANG股”的诞生
编者按:中国要有、也一定会有自己的“FAANG股”。注:“FAANG股”是Facebook(NASDAQ:FB)、苹果(NASDAQ:AAPL)、亚马逊(NASDAQ:AMZN)、奈飞(Netflix,NASDAQ:NFL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NASDAQ:GOOGL)。
作为美国科技巨头的摇篮,纳斯达克至今已历经近50年风雨,孕育出了包括英特尔、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奈飞、特斯拉等在内一系列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并成为各国资本市场争相效仿的对象。
纳斯达克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为何纳斯达克能够持续走强,并源源不断孵化出伟大的企业?
01
背景:内外交困、经济转型、科技创新
一方面,海外竞争加剧,国际地位面临挑战:
首先,美苏冷战加剧,日、德快速崛起,美国国际霸主地位遭遇挑战;其次,美元危机频发,货币霸主地位动摇;此外,欧佩克成立,西方石油话语权也受到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传统经济动能放缓,滞胀风险持续,“新经济”呼之欲出:
首先,“婴儿潮”红利消退,城镇化进程面临停滞,传统红利淡化的同时,通胀是美国经济60年代以来面临的长期命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成为美国的突破口。与此同时,硅谷崛起推动科技企业兴起,科技创投之风盛行,但高利率叠加上市高门槛,中小企业融资受阻,美国资本市场融资途径亟待疏浚。
02
诞生:纯粹的初衷,非凡的开启
面对早期人工证券交易的低效,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在1963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了股票市场的交易条件,并提出了通过电脑联网电子交易系统进行场外交易的可能性,以期提高交易效率和价格发现功能,这便是早期打造纳斯达克简单而纯粹的初衷。
1971年2月,纳斯达克开始营业,不过此时的纳斯达克实际上只是一个自动报价系统,既没有挂牌标准,也没有撮合交易功能,只要有做市商愿意做市即可参与交易。
这与当时硅谷诞生大批科技公司实现了完美对接,这些公司早期往往还能获得风险投资的资本支持,但初创投资难以走的长久,他们都渴望获得上市融资,但却无法达到纽交所上市条件。
而纳斯达克这种近乎“零门槛”的交易条件,无疑为诸多中小科技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希望。因而,纳斯达克就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大量中小科技公司蜂拥而至。
首批获益的公司就多达2500余家。次年年底,纳斯达克交易的股票量就已经接近全美交易量的1/4,纳斯达克的交投活跃度快速提升,电子化交易模式的优势开始显现。
纳斯达克市场的诞生,一方面,体现了信息技术进步对金融交易的巨大推动;另一方面,也完美对接了美国中小科创公司的融资诉求,为美国初创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有效的融资途径,成功填补了美国资本市场从风险投资到IPO之间的链条短板。
首先,从资本市场层面看,纳斯达克的创立极大地发挥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创造性地推出电子化交易方式,交易效率的媒介成功从“人力”转为“算力”,交易效率大幅提升,为此后的资本市场高效运转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初创企业融资链条看,每一个梦想都起始于天使投资,而伴随梦想逐步落地和量产,VC和PE投资陆续入场,接棒孵化梦想。
但VC和PE投资目标已经注定这种资本支持无法长久,风投资本更加注重初创企业高速成长潜力以及未来上市后的投资收益兑现,因而如果企业在风投资本的帮助下没有成功实现IPO,融资链条便可能断裂,初创企业的梦想也面临着巨大的夭折风险。
立足上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标准,众多初创企业及时获得了风投资本的扶持,也很难达到纽交所的上市门槛,只能步入OTC市场,期待伯乐的出现。但是,纳斯达克的诞生为初创企业打开了另一扇门,近乎“零门槛”的参与标准为诸多初创企业延续了资本支持,为科技创新梦想的实现填补了融资链条的短板。
03
发展:大浪淘沙,孕育伟大
1970年6月,受益于宽松货币与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均触底反弹,开启了一段10个月左右的估值修复行情,以绩优消费股为代表的“漂亮50”也开始崭露头角。
经历了短期回调后,“漂亮50”组合开始迅速抬升,并显著跑赢大盘,估值逐渐显露泡沫,截至1972年底,“漂亮50”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约为12倍。
1973年开始,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塌,对美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冲击巨大。同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彻底爆发。美国通胀压力随之激增,美股集体暴跌,轰动一时的“漂亮50”行情也就此终结。
1975年,纳斯达克设置了第一套上市标准,对挂牌公司的总资产、股本及资本公积、公众持股数、股东数及做市商数量均提出了一定要求。上市标准的设定,标志着纳斯达克与传统OTC市场的分离,纳斯达克也真正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上市场所。
与此同时,“漂亮50”之后,大盘股集体回调,以纳斯达克元老英特尔为代表的科技小票开始显露头角。此阶段市场风格的调整其实也源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诞生。
7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陆续兴起,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此轮行情的主导。
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计算机相关的新兴科技公司陆续成立,1975-1977年,微软、苹果、甲骨文等科技公司相继成立,此后又陆续加盟纳斯达克,诸多潜力股在纳斯达克的摇篮中茁壮成长。硅谷孕育的科技梦想借助风投资本和纳斯达克实现了科技创新的接力,纳斯达克也开始成为孕育美国科技巨头的孵化器。
1977年,美国国际收支再度恶化,顺差再度转为逆差,大幅攀升的贸易逆差导致美元汇率持续疲软,新一轮美元危机爆发。1978年7月开始,美国期限利差大幅收窄,短端利率大幅上行,而长端利率持续下行。
与此同时,伊朗伊斯兰革命自1978年爆发以来不断升级,伊朗石油停产直接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从1978年11月的13.2美元/桶涨至1979年2月的20.8美元/桶。
美联储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美股持续回落,纳斯达克伴随科技企业共渡难关。1979年10月,美联储新闻发布会再度释放重磅消息,联储主席透露未来将采用更为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应对通胀,一方面继续加息,一次性提升至12%;另一方面决定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此直接控制直接需求。
极端紧缩的货币政策彻底打破了市场的幻想,美股持续回落。此时的纳斯达克并没有强制退市要求,持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陪伴中小企业融资共渡难关。
04
成熟:市场分层、优中选优、FAANG诞生
上世纪80年代之后,纳斯达克开始走向分层。伴随科技企业的成长,纳斯达克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日益提升的上市标准从已有市场中不断优中选优,为优质的公司提供更加良好的融资平台,最终成功塑造FAANG科技巨头。
市场体系分层开启,纳斯达克全国市场诞生。1982年,纳斯达克在其报价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系统,其他不满足全国市场上市标准的股票组成的市场被称为纳斯达克常规市场。纳斯达克常规市场被正式命名为纳斯达克小型市场。由此,纳斯达克市场分为两个层次。
纳斯达克全球精选设立,打造美股最高水准。2006年7月,纳斯达克市场体系再迎变革,推出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上市标准再创新高,门槛一度高过纽交所,千余家满足条件的公司成功转移至全球精选市场挂牌,同时纳斯达克全国市场更名为纳斯达克全球市场,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更名为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从此纳斯达克市场内部的三个层次彻底形成。
纳斯达克市场体系自下而上,为初创科技企业打造晋升通道。从企业的资本生命周期看, 初创企业的第一桶金一般来自天使投资人,随后风险投资资本陆续入场,而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上市融资便会成为必由之路。但较高的上市标准往往无情地将部分初创企业拦在门外,诸多公司被迫葬身风投与IPO之间沟壑之中。
这种资本链条的可延续性如何很大程度上源于资本市场制度体系的建设:一方面,上市条件是否可以与风投退出标准合理对接;另一方面,风投通过前期的资本、管理和经验付出后,能否在企业上市后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些都是决定初创企业能否实现资本跨越、持续成长的重要因素。
纳斯达克的分层体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代沟”,成功打造了美国资本市场“孵化器”。从纳斯达克的市场体系看,从OTCBB到资本市场、全球市场,再到全球精选市场,上市条件逐步提升,既为不同层次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也为企业的成长空间预留了充分的晋升途径,实现了从风险投资到上市融资的连贯通道。
(本文来源:证券市场周刊,作者张启尧,工作单位为国海证券)
原标题:《“FAANG股”的诞生》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