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70年|“秘密运输线”上的火车司机

抗美援朝70年|“秘密运输线”上的火车司机
2020年10月25日 10:36 澎湃新闻

原标题:抗美援朝70年|“秘密运输线”上的火车司机

1950年10月19日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

雄赳赳、气昂昂

毅然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参战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中

千千万万铁道英雄

用他们的鲜血建成了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唱响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跟随

三位老兵重回战场

杨学伟:抗美援朝支前第一车组

朝鲜战争爆发后,将大批作战物资运到前线成为当务之急,铁道部决定由苏家屯机务段组建一支抗美援朝机车队赴朝参加军事运输工作。
杨学伟毅然决然报名,那年他才19岁,又是独生子,组织不批准他的申请。

年轻的杨学伟说:“独生子就不能上前线吗?部队里那么多战友,难道没有独生子?”就这样软磨硬泡3个小时,征兵人员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终于,他的申请得到批准。

当被问起当时报名的缘由,老人激动地说:“当时刚刚解放,我不想让祖国和亲人再遭‘二茬罪’!”朴实无华的话语,展现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铮铮铁骨。
1950年12月28日傍晚,杨学伟所在的包乘组接到临时命令:驾驶解放6型1014号机车牵引一列军火车经过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这是抗美援朝支前第一车。

不久后,他们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897部队的序列,开始了终身难忘的特殊战斗。
当时的机车组6人,现在健在的只有杨学伟老人一人。讲起当年惊心动魄的战场经历,他依然激动、振奋与自豪。当老人又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铿锵的旋律、坚定的眼神,我们仿佛看到70年前,那名义无反顾的19岁少年。

李德文:“秘密运输线”上的火车司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一条条后勤补给线是前线战士的命脉,也是敌人轰炸的首要目标。鸭绿江上的铁路桥梁一次次被炸毁、一次次被紧急修复,但有一条“秘密运输线”却畅通无阻,前线急需的物资被源源不断送达部队。
在1950年10月之前,这条“秘密运输线”还未建成,当时通往朝鲜的铁路线分为两段,中间空了74公里。为便于运送物资,东北军区动员上万人用两个月时间建好了这条“秘密运输线”。

由于“秘密运输线”在鸭绿江畔荒山脚下,敌人在空中不容易发现,并且这是一条新建铁路线,在地图中查询不到。

尽管是“秘密运输线”,火车司机还是要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火车抢运武器弹药和伤员,穿过敌人的枪林弹雨,眼看着比手指还粗的子弹在车顶划过。
96岁高龄的李德文老人,就是当年往来于这条“秘密运输线”的火车司机。

他说,为了躲避敌机频繁的轰炸,列车通常白天隐蔽在隧道中,只能选择夜间出行,可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列车的绝对安全。
74公里隧道,是李德文从丹东进入朝鲜通过的最后一个隧道。虽然隧道叫做74公里,但是它实际的总长只有740米。74公里指的是从宽甸灌水到上河口的这条铁路线的总长度。这段74公里的铁路线,连接起了一条抗美援朝的运输大动脉。

如今,这段烽火硝烟的历史已经远去,这条“秘密运输线”也早已完成了使命。钢轨如故、桥梁依旧、山峦葱茏,它们仿佛在向游客揭秘当年的故事,再现抗美援朝战场上打不烂、炸不断的运输线的钢铁英姿。

袁孝文:拖着断腿血染300米钢轨

袁孝文,原铁道兵2师6团11连副班长。
1953年2月8日夜10时许,袁孝文带领2名战士在京义铁路上巡逻。他们来到一处交叉道口,一列满载物资的列车刚刚开过去。
这时,敌机又来轰炸,铁路遭到破坏。为了不让后续的列车发生事故,袁孝文自己冲进轰炸圈里侦察线路破坏情况。

敌机仍在附近上空盘旋,他俯下身子,用手摸着冰凉的钢轨,沿着线路左侧爬行侦察。他发现铁道上布满了敌机投下的子母弹,便去排除,不幸被一颗子母弹炸断了双腿。疼痛使他昏迷了过去。
突然,火车的一声汽笛将他惊醒,想到列车开来若碰到子母弹将会造成翻车,他便以顽强的毅力,拖着炸断的双腿,艰难爬行300米,身后留下一排鲜红的血迹。

他忍着剧痛,用尽全身力气,在线路的钢轨上安好用来提醒火车紧急停车的信号——“响墩”。当满载坦克和弹药的列车开过来,压响第二颗“响墩”后,司机立即紧急刹车,避免了事故发生。

袁孝文却因失血过多而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4岁。
千千万万铁道英雄

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

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让我们铭记历史

不忘先辈,努力奋斗!

来源:央视军事频道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