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扶贫曲】一个“真”字沉甸甸 “189书记”童成景的扶贫经

【高原上的扶贫曲】一个“真”字沉甸甸 “189书记”童成景的扶贫经
2020年09月29日 17:51 通信信息报

治加村,位于玉树州治多县治渠乡西北部,距离县城约120公里,全村占地面积143万亩,总牧户495户,其中草场留居户153户。这里平均海拔4230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高寒缺氧,全年无四季之分,低温干旱,气候复杂,无法进行耕种,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就是“种活一棵树都是奇迹”。村民们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除畜牧业外无虫草采挖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是青海省的国家级贫困村。

2018年4月,皮肤黝黑、说话语速快、办事雷厉风行的童成景,从之前的扶贫工作队员正式成为治多县治渠乡治加村的第一书记,他为这个偏远的牧区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的牧民们感激中国电信派驻的童书记,亲切地喊他“189”并纷纷为他点赞“干得好!”

网络让牧区沟通跨越千年

一说起“童书记”,治加村妇联主任色尕就打开话匣子:“村里建档立卡户201户420个人,童书记都走过,送粮食送煤送慰问,特别高兴是给村里送来电话信号!”

2018年11月底,治加村这个国家级贫困村,率先成为治多县第一个建成4G基站、唯一实现网络的贫困村。“想都不敢想,村里通电话了!我告诉他们‘这是中国电信的信号!’”52岁的杰日东也,治加村的村主任,作为一名当了29年村主任的“老”主任,他一想起村里通电话的情景还是抑制不住地激动。

“我是中国电信的一名员工,是治加村的第一书记。”童成景表示,“看到村民们打不上电话,我也很着急。但基站建设需要150万元的投资,是几十年都难以回收成本的。”面对两难问题,童成景积极发挥中国电信企业优势,得到省公司、州公司的大力支持,“建基站、通电话”成为他扶贫工作的第一件大事。

在没有中国电信4G基站之前,村里的牧民们要打电话只能上县城,120多公里路况不佳,牧民们得骑上三小时的摩托才能到达,而且在高原高寒地区积雪成冰的季节,骑着摩托车既受冻又危险。因为不能打电话,各项政策宣贯和资料收集只能靠扶贫工作队员一家一户地入户通知,或者通过时不时“断线”的对讲机进行通知,在地广人稀的牧区找人只能靠“运气”,一项普通、简单的调查统计常常需要7—10天时间,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容易误时误事。

“现在我们还用上微信了,看这是妇联工作群、这是村委工作群……沟通方便了!” 41岁的色尕主任带着眼镜给记者介绍她手机上各个微信工作群。建成4G基站对村里的牧民来说是一件大事,正是这个基站改变了他们传统的沟通方式,网络让他们迈进了信息智能生活的新时代。

“舍不得”与“不忍心”

33岁的童成景,去年当上爸爸。8月中旬,他忙完了各项普查、验收的工作,才回家看了一眼半年没见的家人。“孩子一岁三个月了,但这一年多却只见了姑娘五次。孩子出生的时候照顾了七天,就急匆匆赶回扶贫点了,会坐的时候见了一次,会爬的时候见了一次,会牙牙学语的时候见了一次,会走的时候见了一次。”说起孩子,他一向严肃的脸上有了温柔的笑容,但说到“想不想回家看孩子”,他温柔的脸上又变得严肃“走不开啊!”

无论从治加村回西宁看妻子与孩子,还是回乐都看父母,对童成景来说都需要长途跋涉,“如果坐大巴得16个小时,费用220多元,但是一个周末难以往返。如果选择坐飞机得先坐车三个小时到玉树州,再飞西宁,但由于时间不确定无法提前预订特价机票,正常机票都是1300元,甚至只有公务舱更贵,舍不得!”

“舍不得”只是童书记的一面。据童书记的同事李启明介绍,每次到村里入户调查,如果去老乡家吃饭他都留下饭钱,“童书记肯定不会只留几十块饭钱,他一般都是留二百块钱,他总是说‘看到牧民们条件艰苦,不忍心’”。一次检查中,扶贫工作组深入一个坐落在比较偏僻的牧民家,说是已经进入了他们的家,但三面土墙,上面盖的是塑料布。就是如此贫困的牧民,却在中午吃饭时拿出了家里最好的食材和一点野味,童成景说“他第一次有了难以下口的感觉,他舍不得吃那碗青菜,牧区的一把青菜都是牧民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百来公里买来的”。

正是牧民们的真诚与善良让童成景更加深知扶贫工作的责任与意义。他也经常因为“不忍心”为失明的老人送去粮食和日用品、为生活困难的家庭送去过冬的燃煤、为衣着单薄的孩子送去衣服……这些年他多次自己掏腰包慰问送温暖,具体多少金额他表示没有统计,只记得给一位出了车祸的村民五千元,“这是最多的一次,因为真得太困难了!”。

“你捐钱送物,家里媳妇知道吗?”对此,童成景轻描淡写地表示“没说”。对于家里孩子的开销,大方的“童书记”则表示因为太忙没顾上给,“孩子出生到现在,就付了生孩子的住院费一万多,另外还买了二次奶粉一共四千块。媳妇的收入够养孩子,她有需要我再给。”这就是驻村第一书记童成景,他用实际行动关心着村里的牧民,用自己有限的收入帮扶着牧民,用一句句“不忍心”书写着人间大爱。

牧民的认可是最真的语言

“自己不会说藏语,村里开全村大会,为了方便向牧民们传达信息,村委们都用藏语开会。”童成景是青海乐都人,不会藏语成为他驻村工作中最大的难题,但他却用乐观、坚韧,用真心、用行动一点一滴做好扶贫工作,让牧民们真正接受他、认可他。

治加村是藏族聚居地,牧民中大多数听不懂、说不来普通话。驻村初期,语言不通的他走到哪都得有“翻译”,“庆幸村干部、乡干部有一些能说普通话,他们就是我的随身‘翻译’”。但如今的他则认为,在认真专注地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原来语言并不是最重要的。现在治加村牧民看见他,都会主动和他握手,他们之间的握手不仅是出于礼仪,更多是源自内心感激,而当遇上一点点体力活,他们都会三番阻挡,根本不让他插手,他处处能感受村民的他宽容、理解和支持,“村民们都认得我,但不会喊童书记,他们都亲切地叫我189!”

36岁的才仁永吉,一名普通的藏族妇女,家里有一个12岁男孩和10岁女孩,为了孩子上学他们全家已从村里搬到了治多县,走进她家的政府改造房,墙上最注目的是一张张奖状,才仁永吉高兴地说“娃娃们上学了,高兴啊!”据村主任杰日东也介绍,之前村里没有实施“控辍保学”,学生失学率很高达到50-60%,童书记来了后家家动员做工作,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现在牧民们重视教育没有孩子辍学的,目前村里还有15个大中专本科院校在读的。

江巴措毛和丈夫,之前在牧区放牧、挖虫草,家里年收不到1万,现在通过村里的养殖合作社分红、以及草原生态补助金、低保费,以及挖虫草一年有3-4万的收入。江巴措毛和丈夫拿着采摘的黄蘑菇,高兴地表示:“不仅有房住,有医疗保险,而且冬天政府还发燃煤补助。现在日子比以前舒服!”邻居家来串门的12岁的小姑娘拉毛永吉,则一脸憧憬表示:“要好好读书,争取以后去首都北京!”

驻村扶贫两年多来,他看见了牧区人民的乐观和坚强,让他懂得了驻村扶贫工作的意义,中国电信扶贫干部用真干、真情、真心获得牧民们的认可,让 “真”字沉甸甸。治加村已于2018年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的目标,而童成景也在全县25个行政村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份激励,作为中国电信的扶贫干部,他还将带着村民们的信任与嘱托,继续奔走在高原的扶贫路上。

扶贫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