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谁操控,人成了机器的傀儡?

我们被谁操控,人成了机器的傀儡?
2020年09月29日 15:31 界面新闻

原标题:我们被谁操控,人成了机器的傀儡?

今年有部《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被称为最该被“互联网用户”观看的纪录片,片名有些劝退,但它却揭示了一个几乎影响到所有人的真相,谈论了一些最切身应时的话题,正如你现在做的事,为什么打开手机?为什么阅读这篇文章?读完文章会不会放下手机?

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它穿插了一个“社交媒体成瘾”的虚拟剧场来解释人们的注意力是怎样被手机垄断的,真正的战场就在生活中,我们最平常的习惯其实充满了危机。

本文有剧透。

1

那么是谁站出来警告人们这场危机的呢?

是那些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前员工们,他们来自苹果、谷歌、推特、YouTube、Instagram……不是工程师就是部门经理。

比如,谷歌前设计道德伦理学家Tristan Harris,他曾被认为是硅谷“最接近良知”的人,但很显然,大公司的逐利已和他的良知背道而驰。

在不久之前,这些曾在互联网事业里打拼的精英人士还自诩局内人,但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这群精英发现就连自己也被背叛了。

那些曾躲在人们背后的大机器已开始加速反噬人们的生活,使用它的人成了商品,就连一手打造了它们的人也成了商品。

一个行业内不是秘密的秘密是,虽然我们现在不付费就能使用一些软件,但不代表它们真的“免费”。

因为我们给了他们更宝贵的东西:“注意力”还有“数据”。

广告需要人们的注意力,也就是流量,所以广告商给平台真金白银,而互联网平台则卖给他们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这就是吸金猛兽们的赚钱逻辑,他们永远不会做慈善家。

但“获取注意力”的过程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单纯。

其实现在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比如你浏览什么,网站就给你推送什么,你本来不是真的想买,但看久了就以为自己想买。而要做到这些,都需要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数据”。

当然,大数据不是个新鲜的概念,我们早把它当成了常态,甚至相信了“大数据会让生活更美好”的说辞。

但这部纪录片揭示了一个可怕的真相,大数据会摄取和录入一个人所有行为,随后建立一个类似于“巫毒娃娃”的模型,并进一步“预判”和“引导”你的行为。

没错,我们就是一个被线控制的木偶,已经再没有隐私了,而且不只是网页浏览记录,你的每一次点击都会被调用。

大数据能掌握我们所有的信息,生财之道也正来自这里,数据越多,巫毒娃娃就越强大,当巫毒娃娃比人还要强大,人就成了这些傀儡的影子。

2

我似乎无法想象自己没了微博、微信、淘宝、美团……的生活。

虽然无限滚动和推送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可是身为广告商唾手可得的猎物,我却有点心甘情愿,因为心里总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危害不会那么大”。

是的,一个人不会体会到异样,但放在动态表格上,就瞬间清晰可见了。

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在短时间内“飞升”也就是近20年的事,尽管我们曝光在大数据里的时间很短暂,却已经没得可逃。

而让这部纪录片更具备现实意义的地方是,它揭示了互联网带来的伤害,比如,青少年自杀。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与人的连接更紧密,不是熟人就是朋友,但现在的年轻人希望获得所有陌生人的喜欢和认同,他们只想要粉丝而不是朋友。

他们曝露在不受管控的网络社交圈,更多时间是在自我否定。因为缺乏判断力,他们会去迎合,而后因为无法符合“互联网标准”而焦虑、抑郁、自残甚至自杀。

他们经常不满意自己的外表,网红脸能被追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喜欢把自己P成那样,所以最后人们都是按照这张“互联网脸”来整容的。

最后一个最令人毛孔悚然的事实是,每个人通过互联网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数据会把用户撕裂成不同的小群落,每个小群落都被培养出共同的爱好、审美、观念……这些东西如果是好的也就罢了,不过一旦衍生了暴力和偏见,后果可想而知。

那些我们在网上撕的逼打的架,可能不是因为观点不同,而只是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数据预判了我们可能会是怎样的人,它改变我们浏览网站时的推荐词条,机器是不在乎对与错的,却总能成功地把人推向极端。

片中的模拟剧场也重现了这一幕,一个人被“某些信息”诱惑,随后不再倾听他人并痛恨他人,久而久之,人类之间最宝贵的共识破碎了,每个人都无家可归。

那么,大数据带来这样的后果,那这是大数据的错吗?

难道真是科技这个“原罪”毁掉了人类的未来?

并不是。

使用大数据的是互联网公司,他们通过互联网这个“魔鬼工具”控制用户,比如,今天要谈论哪些话题,哪个地区要增长用户,根据需求,他们可以进行微调。

所以在纪录片中,这些前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们才给出了悲观的判断,他们觉得我们不再跳出来寻求真相,那我们可能真的会完蛋。

是啊,如果人们都开始盲从并只想听同一种声音而不互相倾听,那前景真的是一点都不乐观。

3

除了揭示危机,片中也提供了一系列抵制“注意力被抽取”的建议,比如,不点击推荐广告,让用户的行为重新变得主动和不可预测。

但这种建议就像人们为了声援外卖小哥而不再订外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过,至少我们还是能学到一些新知识,比如,意识到人们的大脑正在被设计、被塑造、被操纵,最低等级的是在消费上盲从,而最高等级和无法挽回的是思想被扭曲。

片中还提到了文明的本质就是“对和平的共识,对人类价值的共识”。

但文明又是如此脆弱,看看目前分崩离析的世界,互联网和大数据起到多少推波助澜的作用,简直无法想象。

当然,这部纪录片只能作为“警钟”的开端,它不过是粗略描述了困扰人们生活的因由,比如,为了不让观众产生厌倦情绪,片子已经尽可能做到低门槛,把简单的概念拆开揉碎,但仍像是把人敲醒的第一棒。

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审视又并不能帮助我们摆脱它们,现在我们仍是在最大的流媒体平台观看这部纪录片,并在社交平台分享它,虽然它会引发反思,却没有解决方案。

能放下我们的手机吗?能拒绝互联网吗?我相信我们做不到,纪录片里的所有人同样做不到。

这条路人类还要走多远呢,没有人能看得到。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