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谈畅通双循环:地方政府投资应以公共价值为导向

刘尚希谈畅通双循环:地方政府投资应以公共价值为导向
2020年09月28日 18:55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刘尚希谈畅通双循环:地方政府投资应以公共价值为导向

城乡关系不仅仅是放开户籍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城乡之间社会的基本权利实现平等,毫无疑问财政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9月27日,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广东宣讲报告会在广州举行。

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宣讲团成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就“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地方政府投资”这一主题,分享了他对于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的最新研判,并对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广东长远发展献言献策。

刘尚希认为,当下发展双循环的根本堵点就在于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但可通过国内大循环来解决城乡区域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不能只靠市场化手段,更要加速推动城乡分治的体制改革。

区域发展差距是国内大循环的堵点

双循环发展,就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思路的转换,对于地方发展和投资都将带来一定影响。

刘尚希指出,双循环涵盖了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和社会之间要想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就要对物和人之间的生产协调起来。也正因此,刘尚希认为目前国内大循环重要的、根本性的堵点是区域间发展差距大。

当前,广东也面临着这个问题,珠三角的发展与粤东粤北粤西区域之间存在差距。在刘尚希看来,广东区域间发展差距是全国的缩影,但可通过国内大循环来解决城乡区域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

区域发展差距亦涉及人口城镇率的问题。刘尚希强调,目前中国户籍人口只有44%,城镇化率超过了60%,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土地城镇化率,造成的收入差距导致内需不足,进而导致内生动力不足。在他看来,要转向真正的人口城镇化,提高区域发展的能力,重点在于实现空间上的要素聚集。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是否有活力,是否有内生的动力,人气是最重要的。不仅仅是高档的人才,国内的劳动力,技术工人也是同等重要的。怎样把这些属于漂移状态的农民工,让他们在城市里面扎根,使他们在岗位上稳定就业,实现平等就业,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通过劳动技能的提升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也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但是要实现这种一举两得,关键就是人口的城镇化。”

未来如何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刘尚希认为,从依靠资源投入实现增长转向依靠人的创新实现发展是关键。在强调创新推动发展的当下,发展要依靠人的能力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以此推动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他进一步强调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也离不开社会体制的改革。“当前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的优化,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区域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让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只靠市场是不行的,还要社会体制的改革。”

城市化是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户籍的城市化。在此过程中,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城乡分治的体制改革。刘尚希强调,没有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就没有发展的高质量。说到底,这正是 “增长”与“发展”的区别:增长追求的是工业化水平,衡量指标是非农就业劳动力,而发展追求的是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是非农居住人口。

政府在双循环中的角色亟待转变

今年的疫情冲击之下,不少地方政府实际上出现了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刘尚希认为,畅通双循环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投资要从以项目为导向转向以公共价值导向,从整体、宏观上对项目的公共价值进行评估,而不仅仅着眼于经济价值。

具体而言,投资项目的公共价值评估还包含四个维度,即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空间价值。经济价值即政府投资的效应如何撬动社会投资。社会价值,即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真正有利于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生态价值强调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空间价值则强调土地、人口、产业空间的优化布局。

除了分享对“双循环”下政府角色的理解,他也对广东在新格局下的发展路径建言献策。刘尚希表示,中国逐渐形成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外向型经济发展,广东作为外贸大省,充分地体现了该发展趋势。广东转向国内大循环,并不是抛弃外循环和外向型的发展,而是要强调更高水平的发展。以外贸产业发展为例,重要的不是缩小广东的外贸体量,而是增强广东外贸发展的能力。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更要提升供给的质量。“我们的市场非常大,中等收入阶层就有4亿人群,只要将供给的质量真正的得到提升,大量的需求会从潜在的状态变成现在的状态。这样的话,就实现了供需之间的良性循环。广东智能制造的优势,恰恰是可以成为国内大循环相当强劲的动力。”刘尚希说。

需要指出的是,构建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短期内也将面临不少挑战。

刘尚希认为,首先的压力点是社会体制改革如何加快,而社会体制的改革重要的一点内容就是城乡关系。城乡关系不仅仅是放开户籍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城乡之间社会的基本权利实现平等,毫无疑问财政会带来压力。此外,在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时候,一些企业也可能会不适应。

“企业转向需要自主品牌、时间、更多研发的投入,宏观经济的增速可能会有所下降,财政也会带来压力。不过,经济和社会在转向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新的压力,这些新的压力是我们要去忍受的。忍受转型中的镇痛,才会迎来新的发展格局。”刘尚希说。

(作者:刘美琳,实习生何恩钰 编辑:周上祺)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