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与猫的关系比与狗的更好

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与猫的关系比与狗的更好
2020年09月27日 17:48 参考消息

原标题: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与猫的关系比与狗的更好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9月27日报道 西班牙《先锋报》网站9月26日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自闭症儿童与猫的关系比与狗的关系更好?》的报道,研究发现,患“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与猫的关系更好,甚至可能与猫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相关内容摘编如下:

由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动物行为学教授玛琳·格朗乔治牵头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格朗乔治在接受《先锋报》记者采访时说:“猫能提供似乎与ASD儿童相适应的视觉交流方式:短暂但频繁的眼神交流;狗更倾向于长时间的眼神交流。”

视觉交流只是猫与人类交流的诸多方式之一。就视觉交流而言,ASD儿童与猫相处时会感觉更平静。“猫喜欢在短时间视觉交流后转移目光,这可能会让ASD儿童感觉更舒适。”格朗乔治说。

研究称,与狗更长时间、更强烈的眼神相比,猫的眼神侵扰力度更弱,因此能更好地适应ASD儿童的“社会需求”。

“如果我们分析猫的性格与ASD儿童的需求就能发现交汇点,令我们吃惊的是,正是这些原因使猫成为这类人群的绝佳选择。”兽医玛丽亚·皮法雷说,猫是习惯性动物,它们拥有固定的习性,不喜欢尖锐的噪音。

对ASD人群而言,眼神是一种复杂且微妙的交流途径。首先,与人类的眼神相比,动物的眼神令ASD儿童感觉更舒服。格朗乔治说:“通过分析ASD人群的自述,我们发现人类的眼神饱含过多信息,这让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在信息和多样性方面,动物尤其是猫有着更易掌控的特点。这个假说有待探究。”

格朗乔治的研究近期被刊登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上,有望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以及探索使用猫治疗ASD儿童的可能性开启一扇门。

但上述结果并不意味着ASD儿童无法与狗建立有利关系。“ASD儿童与狗建立的关系并不是不太牢固,其机制与视觉关注不同。比如可能涉及肢体接触或联系。”格朗乔治说。

这项研究可能会助推ASD儿童的“猫疗法”,因为迄今为止更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狗或马来治疗。(编译/廖思维)

【延伸阅读】自闭症儿童也能玩戏剧 这里让他们撕掉“特殊”标签

志愿者在跟孩子们做游戏。受访者供图

志愿者在跟孩子们做游戏。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5日电(袁秀月)在北京,每天晚上都会有很多人走进剧场,去看话剧、音乐会、演唱会。然而,看似日常的娱乐活动,对于一些人来说却并不容易,比如自闭症患者、罕见病患者、听障儿童……

而伴路人戏剧的创始人马岩相信:“剧场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他们办了一个活动,让这些特殊人群也能和戏剧亲密接触。

“大家好,我叫牛文静,今天是我第一次来这里。”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一名志愿者挨个向围成一圈的人们击掌。这是开场的第一个环节,所有人都要做,当然,也包括孩子们。

今天是自闭症儿童专场,开始前一个多小时,马岩就来到了北京西区剧场,他要给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培训。

这两天,有30余个自闭症儿童参与戏剧工作坊,而志愿者则更多,两个或四个志愿者负责一个孩子。马岩说,昨天有处不好的地方,他要纠正下。

游戏开场。受访者供图

游戏开场。受访者供图

原来,前一天他让大家互相打招呼,有志愿者习惯性地催促孩子“你快点去打招呼啊”,而自己却不“以身作则”。

“这就好像我们自己孩子似的,你自己不干,你还逼着他干,他心里肯定会不舒服。”马岩说,普通孩子不舒服可能会哭、会闹或不说话,但自闭症孩子可能什么反应都有,这反而会适得其反,孩子闹了之后又得几个人围上去安抚。

在自闭症戏剧工作坊做志愿者,一定要比孩子更投入,做所有老师要求做的东西,而这正是很多人没有掰过来的一点。

沟通方式很重要,马岩说,志愿者一定要放掉怜悯之心,一旦你觉得他太可怜了,其实就把自己摆在了一个特别高的位置上。而实际上,马岩一直觉得,他们做的并不是公益,只是一个戏剧工作坊。

马岩在和参与者互动。受访者供图

马岩在和参与者互动。受访者供图

一个工作坊两个小时,他们会带着孩子们做一些适合他们的戏剧游戏,大概两到三个。

所有人打完招呼后,算是热了场子。马岩让志愿者和孩子分成几组,第一个游戏是身体模仿,几个人要用身体组成汽车、钟表、火箭等物品。做好后,马岩要一个个看是否过关。

第二个游戏是即兴表演,一个人现场讲故事,其他人按照他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这场,有个男孩儿自告奋勇,讲了一个关于宇航员的故事。志愿者们就地取材,用纸箱子和魔方搭出了航天舱。

马岩在进行解说。受访者供图

马岩在进行解说。受访者供图

有的孩子参与表演,有的则坐在前面当观众,不过,也有不那么“配合”的。有个男孩子,在两个小时的互动中,一直来回无规则地走动,不停地吃东西。志愿者小姑娘就成了他的尾巴,走到哪儿跟到哪儿。不过,他也会时不时地给志愿者一个大大的拥抱,在活动接近尾声时,他才安静地坐了下来。

马岩对这样的情境并不陌生。早前,他曾在南加州大学学习戏剧,他所实习的剧场,每个月都有一次剧场开放活动,其中就有一个特殊班,里面有老兵,也有自闭症患者、脑瘫儿、唐氏综合征患者等。

没有志愿者,但有4到5个老师跟他们一起玩游戏。每次持续1个小时45分钟,每半个小时休息一次,大家可以出来吃东西,有披萨、薯片、糖,还有可乐、咖啡等。马岩说,其实就是一个氛围和体验感,在一个空间里,大家能够聊聊天。

参与者在进行戏剧游戏。受访者供图

参与者在进行戏剧游戏。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经历也对马岩有一定的影响,回国后他注册了一家戏剧公司,即现在的“伴路人”。除了排演话剧,他们还开了各类的戏剧工作坊,有剧场游戏的,有即兴表演的,现在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自闭症戏剧工作坊、罕见病戏剧工作坊以及听障儿童戏剧工作坊。

这起源于2016年,他们排演了一部讲述自闭症孩子的话剧《恒星》,之后马岩就想,既然都做剧场了,为什么不让这些孩子来试一下。

他们乐意参加这些活动吗?马岩说,他们自己应该是开心的,有的人会因为某个志愿者或老师而乐意参加,来了也很开心,有的可能会表达出另外一面。而家长们肯定是开心的,他们都希望工作坊能够长期做下去。

参与者在进行戏剧游戏。受访者供图

参与者在进行戏剧游戏。受访者供图

有家长跟马岩说,他们这样的活动跟教育差不多,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戏剧疗愈。但马岩知道,他们不一样。首先,教育或疗愈都是专业的领域,需要专业的人去做。“我们比他们稍微初级一点,其实这个初心就是想唤醒更多的人。”曾有朋友跟马岩说,这个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它让大家知道,作为一个高级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去做这些事。

此外,教育都有一个目的,而马岩的工作坊没有什么目的。“做这个事儿,就是证明一点,谁都可以进到剧场来。”因此,这些工作坊对所有人免费开放,他们申请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作为支持。

马岩说,最基础的就是让大家走进剧场,让人们知道,剧场是没有障碍的。

马岩在进行指导。受访者供图

马岩在进行指导。受访者供图

针对不同的参与者,工作坊也有不同的内容,比如自闭症人群,就以戏剧游戏为主。对于听障的孩子们,他们会有一些绘本剧场。对于心智较为成熟的罕见病患者,则会加入一些表演上更为专业的东西。

在跟听障儿童接触时,马岩记得一个细节。有个孩子带着人工耳蜗,其他人就问他,你这是什么东西?这个孩子就特别自然地抠出来让他们看,说:“这就是一个眼镜,就跟你戴眼镜是一样的。”

马岩说,现在很多人都对自闭症、罕见病、听障缺乏了解,甚至很多大学生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也很糟糕。“昨天我还做了一个比喻,比如你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街头上要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给点钱或者是绕开走,但是最正确的做法是报警。”

参与者在进行戏剧游戏。受访者供图

参与者在进行戏剧游戏。受访者供图

这就是了解和不了解的区别,马岩认为,如果有小朋友十几岁时就开始参加这样的公益活动,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群,他就会了解到,世界原来是多彩的。而这也正是马岩做这些活动的动力,他说,他们就是抛砖引玉,如果有更专业的人,大家可以一起做,不要跟耍噱头似的,做完就完了,那不行。

工作坊除了参与者,还欢迎观众报名。不过,观众来了能得到什么,马岩也不能保证,他只是说:“你来这里过一下午,可能跟一般地过一下午不一样。”

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8/11-15/8677436.shtml

(2018-11-15 14:41:17)

【延伸阅读】更大规模研究证实:自闭症与麻腮风疫苗无关联

参考消息网3月6日报道 美媒称,一项新的大规模研究发现,接种过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的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没有增加,其中包括有时被认为处于自闭症“高危”组的儿童。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3月4日报道,3月4日发表在美国《内科学纪事》月刊上的这项新研究是迄今为止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研究人员调查了1999年至2010年间在丹麦出生的65.7万名儿童的病历,其中包括约6500名被诊断为患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

该研究主要调查员、丹麦斯塔滕斯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安诺斯·维德说:“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麻腮风疫苗和自闭症之间不存在关联。”

报道称,麻腮风疫苗中的麻疹成分可能与自闭症有关联的想法始于1998年发表在英国《柳叶刀》周刊上的一个小规模研究,这项研究调查了12名发育迟缓的儿童,其中8名儿童患有自闭症。现该研究已撤回。据2011年《英国医学杂志》周刊报道曝光,该研究首席研究员的报酬来自一家希望起诉疫苗制造商的律师事务所,而他在1998年从事该研究前获得了“更安全”麻疹疫苗的专利。

1998年以来,无数研究都没有发现麻腮风疫苗与自闭症之间存在关联,包括维德及其同事进行的、于2002年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上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该研究涵盖了1991年至1998年在丹麦出生的53.7万名儿童。

(2019-03-06 14:41:11)

【延伸阅读】空气污染伤害胎儿!外媒:孕期空气脏易致儿童自闭症

参考消息网11月25日报道 外媒称,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在出生前就受到空气污染影响的儿童患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风险较高。

据合众国际社网站11月20日报道,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19日一期发表的这份研究报告对2004年至2009年出生在温哥华的超过13万名儿童进行了调查。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卫生科学学院教师利夫·帕加兰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说:“我们分析了同期温哥华的空气污染数据,以评估孕妇接触空气污染的情况。研究人员对她们的孩子进行了至少5年的跟踪调查,查看他们是否被诊断患上ASD。”

报道称,研究人员对比了母亲接触空气污染程度最低和最高的儿童各自的自闭症发生率。

总体来说,这些儿童到5岁时约有1%被诊断出自闭症。

报道称,三项空气污染指标——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都与自闭症发病有关。

在出生前接触到更高水平PM2.5(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为1.04%。暴露在更高水平的二氧化氮中,风险上升至1.06%;暴露在更高水平的一氧化氮中,风险则为1.07%。

另一项研究发现,住在洛杉矶交通干道附近的母亲生下患自闭症子女的风险更高。

自闭症的成因仍是一个谜。

报道称,一名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没有把足够多的因素涵盖在内,因此无法找出自闭症的发病原因。

(2018-11-25 11:48:22)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