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大兴机场投运一周年:东塔台正式运行,迈入双塔时代
从第一架航班腾空而起、配套空域方案调整、疫情期间空管保障、航班换季再到雷雨季节保障,华北空管局协同指挥,保障北京两场安全顺畅运行。
东塔台已经3周试运行,运行平稳
大兴空管中心东塔台启用后,经过3个星期的试运行,运行平稳。
从开航至今,大兴空管中心共实施低能见度运行23次,中心对运行复盘总结,摸索规律,制订发布了《重要天气和极端天气的响应机制》、《大面航班延误预警和响应机制》、《大兴空管中心应对夏季极端天气行政保障工作方案》等,明确了在大风、降水、低能见度、雷暴等天气时各运行单位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大兴机场根据本地区的航空运行特点和净空条件,规划建设了国内第一个 “三纵一横”的多跑道系统。为保障航班安全运行,化解跑道侵入风险,大兴空管中心塔台管制室实行了主班管制员和助理管制员在席位上交叉检查制度。助理管制员在巡视跑道、确认符合各项运行标准后,向主班管制员确认。在发布起飞、落地和穿越等关键指令前,主班管制员要向助理管制员喊话确认,由助理管制员检查无误后,方可向机组正式发布指令。
大兴空管中心管制运行部部长彭鹏介绍,“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主班管制员和助理管制员的注意力保持一致,不容许双方有任何的疏忽。”
据了解,近一个月,大兴机场日均航班达到600余架次,日高峰665架次,小时高峰52架次,较开航初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为此,大兴空管中心模拟单小时流量55-65架次,开展单跑道塔台混合运行大流量、双跑道塔台大流量、地面大流量运行等训练,同时把鸟击、跑道侵入、五边偏航作为特情训练里的重中之重。为确保特情模拟的真实性,教员随机指定特情航班进行模拟训练。
新终端管制区面积扩大了近一倍
如果与地面交通作比较,北京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两座机场就像两个大型停车场,航班就像车辆,空管的工作就是要确保进出停车场的车辆安全通畅,避免产生冲突,还要确保从停车场出来的车辆能够顺利驶入去往其他停车场的高速公路。不同的是,天上的航路是三维的,每300米为一个高度层,飞机穿行在不同的高度层中,同高度的飞机之间还要保持一定的水平间隔。
据华北空管局方面介绍,大兴机场配套空域方案实施后,影响最大的当属北京终端管制区,新终端管制区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区内所有的扇区、航路航线全部进行了重新划设。
根据大兴机场实际运行情况,终端管制室增开了大兴低扇。朱琨介绍,“增开扇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经过了前期意见建议收集、模拟机验证、安全评估、申请频率、人员培训、试运行等阶段,从今年1月开始就在着手准备。”
除了增开扇区,终端管制室还对空中的堵点进行了纾解。例如,从东北方向到大兴机场的航班,经过首都机场,经过一个折角后再飞到大兴机场落地,在模拟机训练过程中发现,这条线路与大兴机场进出港和首都机场的进港航班“扎堆”,飞行冲突多、指挥难度大,为了保证飞行安全和顺畅,管制室把这条折角的航线,改成了一条斜向的直线,避开“堵点”,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了安全裕度和运行效率。“模拟机训练不只可以提高管制员的技能,同时能发现运行中的问题,还能验证一些航路航线和飞行程序优化是否能够符合运行需要。因为飞行程序调整是一项需要动态调整的工作,根据运行实际不断做出优化。”朱琨介绍。
华北流量管理系统已正式上线试运行
据华北空管局方面介绍,华北空域是我国最繁忙的空域之一,拥有全世界最繁忙机场之一的首都国际机场,其运行环境复杂、空管指挥强度高、运行压力始终保持在高位。该系统突破了传统以放行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模式,使系统运行更加的便捷化和电子化。
系统围绕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全过程,可以有效支撑战略流量管理、预战术流量管理、战术流量管理、事后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战略流量管理模块作为前瞻性手段,可向管制提供航班时刻优化方案及重大活动保障预案;预战术流量管理模块可结合次日及未来一周内的航班计划情况,制定并发布预战术流量管理预案;战术流量管理可通过监控当日航班运行现状,适时调整战术流量管理措施,保障运行当日航班高效运行;事后统计分析则可从多维度多角度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其中各种效能指标。
华北空管局方面称,流量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辅助决策工具,实现全华北地区统筹决策,对提升北京、天津“两市三场”运行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华北空管局方面表示,2020年是大兴机场投入运行的第一个完整年,在全新的空域环境下,华北空管局统筹协调,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保障北京“一市两场”安全高效运行。未来,华北空管局将着眼京津冀,根据实际运行需求,不断优化华北地区航路航线走向以及运行程序,完善华北流量系统功能,探索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保障北京“比翼齐飞”。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