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也科技总裁李铁铮:赋能金融数字化 科技机构大有可为

信也科技总裁李铁铮:赋能金融数字化 科技机构大有可为
2020年09月25日 11:45 《财经》新媒体

原标题:信也科技总裁李铁铮:赋能金融数字化 科技机构大有可为

“天花板并没有降低,可能地心引力变大了”。近日,信也科技创始人、总裁李铁铮及信也科技高级副总裁徐佳圆,在谈及金融科技行业波动、利率上限等挑战时,两位高管如是谈道。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常态严监管下,不少金融科技企业面临多重压力。但压力之下,机遇犹存。特别在科技加持下,金融业新的发展空间被开辟,金融科技企业抓住赋能机遇,在助力银行等金融类机构开展“非接触式”展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信也科技与吉林亿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联银行”)、北京亿联智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联科技”)完成全面战略合作,在独家对话中,两位高管也首次面对媒体镜头,坦露合作细节,以及他们对于金融机构数字化、对于转型的理解。

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2020年,行业这一趋势也越发明显。各大机构纷纷开启了科技的转型之路,信也科技也未例外,在沉浮之中显露峥嵘。

银行的优质资产诉求

9月7日,对于信也科技、亿联银行、亿联科技而言,是三家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的日子。

等来这一天虽不容易,但却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和亿联的接触最早在去年,那时我们正做机构资金的转型。坦率讲,刚开始的转型并不好做,合作机构有担心公司转型能否成功的顾虑。但今年,情况出现了反转。”徐佳圆谈到,“我们有业内数一数二的资产质量,这是为何银行选择我们的主因。”

“对于持牌机构而言,能否找到合适的资产始终是他们最大的诉求,尤其今年备受疫情困扰,资金面相当宽松,这个诉求越发明显。”徐佳圆进一步透露。

“在与持牌机构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真实观测到了合作伙伴的痛点。”徐佳圆谈到,线上消金业务是块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很多合作伙伴希望能真正服务好这个市场,但这个业务和传统金融业务不太一样,需要流量运营、数字化风控、智能贷后等各种核心能力。

“这些能力刚好是信也科技13年业务实践以来积累、沉淀最深的地方。现在我们发现积累的能力不仅可以应用于我们自己,也可以给一些持牌机构进行赋能。”徐佳圆提到。

这些能力也促成了与亿联方面深度合作的契机。在谈及与亿联合作的细节时,徐佳圆指出,“我们近期和亿联的互动很频繁,高层一周见面两次以上,不管是在北京、上海还是长春,聊的越多,发现的默契点、契合点越多。他们是一家以科技为本,非常有远见的科技银行,结合我们的这些能力,实际可以找到很多合作、互补的点,这样也促成了9月7日的这场合作发布会。”

合作机构从量到质

关于信也科技与持牌机构合作的溯源,还得从2018下半年其在资金端开始的一场蜕变谈起。

彼时,因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监管联合下文要求机构压降C端业务规模,多数网贷机构开启了机构资金的转型之路。

而信也科技无疑是转型节奏最快的平台之一。2019年10月信也科技宣布停止新增个人资金,到2019年底全面实现了资金来源全部通过机构资金提供的战略转型。

在合作机构数量上,据徐佳圆透露,截至目前,信也科技积累下来的持牌机构合作伙伴已超过50家。

如今,随着合作的持续深入,信也科技对机构数量的诉求慢慢迁移为质量。

关于对质的诉求,就不得不提及信也科技入股银行的尝试。2019年12月,信也科技对外正式宣布其已完成对福建海峡银行的股权投资,认购该行2.81亿股新发行股票,持股比例达4.99%,并与福建海峡银行在多个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当时的信也科技也成为行业转型后首家入股银行的机构。

谈及入股银行的初衷,李铁铮表示“我们入股银行是为跟银行建立更深入的合作联系,在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过程中,最开始对银行的了解并没有那么深入。但在入股福建海峡银行后,我们在和其他银行合作时,会对银行体系的需求、系统和科技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银行数字化转型内核

在疫情的凸显下,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诉求越发明显。

有研究报告指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占中国银行业八成左右的中小银行一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另一方面,线下业务展业受阻,导致行内业务和规模都增长乏力,不良率攀升。这种现状倒逼中小银行发力数字化转型,以解围困境。

作为银行人出身的李铁铮,对于银行数字化转型有他独特的见解,也看到科技机构在其中的机遇。在李铁铮看来,今年银行业有三大重点,一是整体向实体经济让利;二是发力服务民营、小微发展;三是发力数字化转型。

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有助于稳住经济基本盘。而如何更加合理地实现金融让利,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李铁铮提到,如果银行为了让利而无法实现盈利,这种让利状态必然难以持久。因此,对于银行而言,不得不加大对成本以及风险的把控,这对于赋能银行的科技机构而言,就有了施展空间。

从服务民营及小微企业的角度看,信也科技服务的不少用户身份其实是小微企业主或者个体工商户。他们将申请的借贷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实际也达到了助力实体经济、加速经济内循环发展的作用。

另从银行数字化转型方面,在李铁铮看来,银行没有必要从头去学习数字化转型或者线上化的经营能力。“2007年,信也科技从零开始搭建整套数字化贷款体系,踩了很多坑,过程很艰辛,但收获也很丰硕。作为金融机构没有必要从零开始,完全可以基于我们之前的积累跟沉淀,这样更有助于金融机构的转型。所以在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的机会也很明显。”

今年7月《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披露,也给了赋能银行数字化的科技机构吃了一颗定心丸。对合作机构管理方面,《办法》提出了多项举措,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各类合作机构的全行统一准入机制,并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在徐佳圆看来,《办法》的落地信号很明确,其中互联网贷款业务不仅可以由持牌机构自己做,也可以和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合作来做。

“颇为乐观的是,《办法》出来后,有不少中小银行快速进入互联网贷款市场,其特别是在风控服务方面对我们这类的公司有较大的技术合作诉求。”徐佳圆如是谈到。

初心在于科技

十三年的光阴旅程,信也科技见证了金融互联网化、数据化、科技化的进程。从盲人摸象到摸清行业脉络,从去年果断转型到目前转型成效已现,未来依旧可期。

在战略布局方面,信也科技则早已确定了科技定位。

“我们的战略重心还是以赋能金融机构为主”,李铁铮谈到,实际,对于我们而言,科技是内核,业务只是表象。科技内核可以像积木一样进行叠加,再去适应除金融以外的业务场景。我们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更多的是为验证我们在科技上的能力,不会作为我们业务的重点。

“我们的初心就是一家以科技为本的公司,只不过可能市场会觉得我们更像金融公司,这是存在误区的。”徐佳圆补充道,“误区在于我们一直通过科技做应用,比较幸运的是,科技应用于小微信贷业务时效果特别明显,也取得很不错的成绩。未来也将持续向其他相关的领域做类似的赋能。”

实际,银行数字化有三大类需求:第一类,SAAS类的需求;第二类,助力金融机构业务科技化,包括提供资产、满足他们的科技化需求等;第三类,相对比较重的IT系统建设方面的需求。

徐佳圆谈道,“我们主要切入的点是第一类和第二类,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帮银行搭一个系统,而是帮他们解决业务上的问题,也就是科技业务一体化。实际有很多类似的公司做着差不多的事情,但真正用长时间的业务来证明结果的,我们是当中的非常少数的一家,这也给了银行很大的信心。”

赋能银行的市场非常大,各环节都有很多的痛点,在徐佳圆看来,信也科技也有很多优势,“比如,风控领域,我们有经过13年的积累和沉淀下来的黑名单库,这些名单是可以帮助银行的业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近年来,信也科技在科技研发领域的投入持续发力。据李铁铮透露,2019年每季度投入超1亿。此外,信也科技自主研发的应用技术能力,已经覆盖了从贷前到贷后的全闭环业务流程。同时,信也科技将各项先进技术发展成模块化的产品,可为金融机构灵活提供针对某环节或全链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后金融科技时代机遇犹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金融科技机构的定位也已日渐清晰。“金融机构做金融的事,科技公司做赋能金融机构的事,大家互相不要越界,这从政策角度来看,已经十分明晰。”李铁铮说道。

在谈及后金融科技时代的机遇时,李铁铮提到,从现有的金融机构来看,他们运用科技来挖掘业务发展的红利,远远没有取得阶段性的结果,未来这块业务的空间依然非常大。

李铁铮进一步指出,无论对于蚂蚁集团,还是其他机构,除了自身业务发展好的同时,更多都在思考如何把金融机构赋能业务做的更好,这是大部分企业的共识。反而是在业务方面参与较少的科技或者IT公司,他们的发展压力将比较大。对于信也科技来讲,赋能金融机构的市场不会因为某一家技术强,就能把市场的所有持牌机构都通吃,这跟互联网经济不一样,“我们希望能发展更多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帮他们在业务方面进行技术赋能,协助他们的业务做得更好。”

另从银行角度,未来也将采取各种方式增强自身的科技能力。“科技能力的提升不见得一定是他们自己去建子公司,也不见得采用外包形式,而更多的是跟科技化的公司合作,进行深度绑定,然后一起在整个市场中发展更好。”李铁铮如是说道。

随着严监管常态的持续,以及最高法的利率上限影响,对赋能银行的科技机构的挑战仍在持续。

“天花板并没有降低,但是可能地心引力变大了。”在李铁铮看来,虽然目前弹跳难度有了提高,但天花板一直没有降低,因为需求始终存在。

未来市场的竞争将减弱。李铁铮提到,能在这一波洗牌中存活的企业,它的力量也会更强。长期来看,加强监管不是坏事,现如今,金融机构适当去让利,也是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的一大表现。

“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这些金融政策或者说金融监管的变化,反过来会凸显对科技的更大需求。随着未来行业对技术更加看重的背景下,我们这类科技公司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徐佳圆如是说道。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