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朝晖:职业“译”人从业记

强朝晖:职业“译”人从业记
2020年09月24日 19:02 澎湃新闻

原标题:强朝晖:职业“译”人从业记

原创 强朝晖 索恩thornbird

强朝晖,职业译者,译有《中国冲击》《水的政治》《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全3册)》(合译)《亢奋战:纳粹嗑药史》《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等。

从严复的《天演论》开始,

译者成为了普通人看向世界的那双眼睛。

日本的樱花,蒙古的草原,瑞典的雪山,墨西哥的海湾。

澄净、自然、硝烟、战乱……

他们站在文明的交界处执笔,在铅与墨,光与电的接力中,跨越山河大海,带给读者另一个视角去了解未知的世界。

字里行间,繁花盛开。

职业“译”人从业记——跨过山和大海,隐于书页之后

主讲人:强朝晖

2020年8月30日,强朝晖做客索·恩读书会,本次活动依托微信读者群,以语音的形式在线进行。

说明:音频由语音分段合成,可能会出现不连贯情况,敬请理解。

(以下为本次活动的文字记录)

第一部分:旅居札记:从德奥到斯洛文尼亚

主持人: 强老师最初是如何和德国结缘的?

强朝晖: 这个问题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与其说是我如何和德国结缘,不如说我是如何跟德语结缘的。我小学毕业12岁的时候就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校,从中学到大学,连续学了9年的德语。大学毕业之后不久,我结婚了,嫁给了一个我的同行也是学德语的(笑),他是一个职业的中国外交官,所以这就是我与德语国家缘分的开始吧。

主持人: 刚才有介绍,您现在是居住在斯洛文尼亚,相比起大家熟悉的一些热门旅游国家,可能很多读者对斯洛文尼亚比较好奇,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么?

强朝晖: 我很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介绍一下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国家。斯洛文尼亚位于中欧和西欧交界处,就是欧洲中部偏南的这样一个地方,它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面积只有两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也只有200万出头,因为我对数字和地理的感觉挺差的,为了这次直播我特意查了一下两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因为我是北京人嘛,我就查了一下北京的面积,北京市的面积是1.68万平方公里,那就是说斯洛文尼亚比整个北京市的面积大出没有多少,可能会再加上一个朝阳区,再加上一个丰台区,实在不行再加一个顺义(区),可能也就是这么大了。

大家都知道,我之前一直在德语国家生活和工作,一年半之前因为工作原因转到了斯洛文尼亚来,如果让我说一下对它的印象的话,第一反应我可能会说:小而精。但是我想想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个“小”更多是以外人的眼睛来看它的大和小,但是当你真正生活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时间长了,你不会觉得它小。所以更准确的说,我觉得斯洛文尼亚是一个很丰富而且很有品质的国家。

它的丰富和品质体现在自然、人文的方方面面。比如它的自然风光非常的丰富。我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说斯洛文尼亚就像小瑞士,因为它有大片的山坡、红房子、小教堂,还有雪山、湖泊,特别像瑞士的那种田园风光,但是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远远要超过瑞士。

斯洛文尼亚的位置在阿尔卑斯山的南边,这里有雪山,也有三千米以上高峰,但同时它的西南部靠着亚得里亚海,虽然它的海岸线并不长,但你可以想象一下冬天的时候一早起来去滑雪,然后中午可以到海边去吃海鲜,而且海边的建筑风格跟意大利是一模一样的。

除了地理上的,这个国家的丰富和品质还表现在人文生活的层面,整个国家的生活状态,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国泰民安。

在东欧国家里面,斯洛文尼亚是属于非常富裕的。从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来看,我看不出它和德国或奥地利在贫富方面有特别明显的差别,虽然说街上的车可能朴素一点儿,但是你从当地人的穿着打扮、神态,就能看出他们非常地安逸和满足,而且他们不管一年四季都会坐在咖啡馆、餐厅的室外区域,喝东西然后聊天。每次看到这种情景,我都会禁不住问自己,是不是生活本应该如此,人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钱,就可以过上一种非常富足的生活。

第二部分:当译者遇见那个命中注定的作者

主持人: 目前在翻译中接触过的作者里,您对哪一位印象最深刻?

强朝晖: 这个问题的答案太清晰了,那肯定是奥斯特哈默了。

其实翻译这本书(《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之前我就和段老师合作过两本书,一本是《水的政治》,这应该没有多少人看过,也蛮枯燥的。因为我们平时也接触比较多,后来他拿到了《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的版权,就劝我来做翻译,我也是被赶鸭子上架,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折的事情和小问题,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奥斯特哈默本身不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史的学者,虽然他写了一些跟中国有关的作品,但是对中国的兴趣应该是在他刚开始做历史研究的时候产生的。

就《中国与世界社会》这本书来讲,虽然谈的是中国问题,但其实我在翻译过程中就看出了他的野心,他不是一个甘于做单一地区研究的人,他的视野非常的特别。最令我着迷的、或者说最吸引我的也正是他这种特别的视角,他最新的一部作品是一本关于全球史的文集,题目直译过来是《鹰的高度》或者《鹰飞行的高度》,里面的一篇文章就提到了关于历史学家做历史研究时的视角问题。

他在文章里是这样讲的:在18世纪晚期的时候,德国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学者曾经说过一句话,历史学家所站的位置应该是在高塔之上,这里的高塔也可以理解为教堂的钟楼,因为在19世纪以前或者说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城市里最高的建筑就是教堂的尖塔。所以他这里所说的高塔,是生活在那个时候的人能够想象的一个最高的位置。

奥斯特哈默说完这些之后就说,当代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全球史学家,他们恨不得站在外太空去看地球,这是另一种极端,就是站的位置太高太远。

奥斯特哈默认为,真正的历史学家或者全球史学家,应该是从鹰的高度来观察,就像雄鹰一样在天空翱翔,俯瞰大地,视野广阔,但同时,当他要捕捉地面上的兔子时,就会像箭一样地扑下去,去捉住它。他在这里还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话,歌德在谈到诗人写作的时候也曾经说过,诗人应该像鹰一样,看见地上的兔子就一头扎下去,不管这个地方是普鲁士还是莱茵兰。

奥斯特哈默的视野完完全全体现在他的历史写作之中。仍然以《中国与世界社会》为例,虽然这本书也是按照时间线写作的,而且只是谈中国这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历史,但是他把这个视角融入了写作之中,他虽然是按照时间线,从18世纪写到1949年,但是他不被时间束缚,而是有很多的主题在里面,非常的灵活,在论述某一个主题时,他可能突然就会谈到16世纪时是什么样,因为那些内容和主题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一只雄鹰,他必须要有特别特别渊博的知识,视野一定要特别广阔,从《中国与世界社会》后面那个注释大家可以看到,它占到这个书的差不多四分之一,大概有150页左右,那个里面可以看到他参考了多少欧美学者的论文或者著作,也包括我们大陆的、台湾的甚至一些大学学报上的论文,他的知识实在太渊博了。

奥斯特哈默经常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还原历史,而更多是解释,即找出历史中的关联;但他同时也提到,当今史学界有一种趋势,就是过分看重关联,这其实是错误的。历史学家在看到关联的同时,也要看到那些没有关联的部分,因为那是历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这种思维模式就很德国(笑),严谨到密不透风。

主持人: 您从事翻译多年,翻译是工作,也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您的日常状态是怎样的?

强朝晖: 我是从06年开始翻译书的,之前的一段时间其实都是做兼职,主业还是在报社或者在国外做外交官。16年我把以前的这些工作都辞掉了,专职做翻译。

虽然是作为一种专职,但是其实我并不把这个看作一种真正的职业,甚至和以前做兼职的时候相比,我为翻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比以前更多,因为我是一个蛮贪玩的人,没有什么事业心和很大的抱负,只是把喜欢的事情坚持下来。所以,我每天为翻译付出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大概加一块儿差不多有4个小时。虽然听起来蛮悠闲的,但是我觉得做翻译,它需要更多的自律,不是说你一下子跑得很快,而是像跑马拉松一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这个自律性体现在不是说一定要几点钟开始,比如说8点半闹钟一响,啪一关,我就开始做翻译了,不是这样,而是说这件事情你不能停,慢你也得干,你得知道自己的进度。我通常会自己列一个时间表,我现在的节奏一般是一年翻一本大一点的书,大概30万字这个样子,那么每个月我基本上会翻3万字以上,3万字到4万字之间,这是我的一个节奏。那么我心里会有一个进度表,我会计划每个月要翻多少字,然后今天翻少了明天就多翻,就是你老在提醒自己,这个就是自律,我觉得更多体现在这个方面,就是你不能停,你哪怕这么样慢慢跑,也比那种一下子冲刺八百米,然后又歇两天感觉要好,这就是我大概的翻译状态吧。

主持人: 您在翻译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强朝晖: 我做了十几年翻译,目前来讲,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调研这一块,调研的工作需要译者真的花心思、花时间去查阅和转化,这一块儿可能是读者想象不到的。我还是拿《中国与世界社会》来做例子。

作为翻译来讲,其实最难翻的就是这种外国人写的中国方面的研究。我以前在别的场合也讲过这件事,因为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德文翻译成中文的问题,他还有一个把中文翻译成更恰当的中文的问题。你要找到它的源头,因为书里谈到的中国的事情,是外国人拿外语说的,你要找到中国人自己怎么说怎么表达,这里面都是特别具体的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有的大家可以想到,有的大家未必能够想得到。

比如说《中国与世界社会》里谈到很多经济的问题,也提到很多的行业,比方说丝织业、盐业、制瓷业等等。你要是翻译这些东西,就得先了解这个东西,你要知道这些事用中文是怎么样表达的,还不能是大白话,外行话,而必须得是中国的历史学家使用那种的专业性的表达,那就要求你要去看大量的东西,并且把里面的内容看懂吃透,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才可以去做翻译。

有的时候我花了特别特别多心思去翻出一个东西,可能恰恰是读者认为特别简单的,是一带而过的一个东西。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这本书里面讲到皇帝当时在中国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德语原文十分简单,直译过来就是“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这句话就连刚开始学德语的人都能够看懂。作者在这个地方说,这是中国的一句名言,如果假设我真的把它翻译成“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我觉得读者肯定是不干的(笑),我也不甘心翻成这样,所以我去查阅资料还原了这句话,这句话原本是叫“天无二日”,后面其实还有半句叫“民无二主”,那么从“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到“天无二日”,对译者来说其实就是有点儿“跨过山和大海”的感觉了,这个就是真正的你要把自己的知识、时间和能力都充分投入在这一件事上才能办到的。

我觉得对翻译来讲最大的挑战就是这个,如果能够应对这个挑战,把它做得起码让我自己感觉还是蛮好的,这可以说也是我喜欢翻译工作的一个原因吧。说起对翻译完美的追求,其实是无边的,即使你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永远达不到最好,而只能达到相对来讲比较好。

第三部分:社科与文学:花园探幽的两条小径

主持人: 强老师日常更喜欢阅读什么书?可以分享一下您和书的趣事吗?

强朝晖: 这是个轻松的问题,我很愿意回答。我个人其实更喜欢读文学书,特别是中国作家用母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我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反正从小到大就是这个样子。而且更何况我现在主要是在做社科学术类的翻译,所以在工作之余就想更多地享受生活,换换脑子,看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跟书有关的故事,因为这跟我目前在国外的生活和身份都有关系,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一个只会看纸质书的人,我从开始驻外以后,每次回国期间我就会买一些书,然后带过来,或者是家人朋友来的时候,我也会托他们给我带。后来有了网上书店,我就觉得终于有一个途径可以在国外的时候也像逛书店一样挑书,然后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我在网上选书购买,之后把它们都寄到国内的一个朋友那里,请他帮忙收书,同时让他给我记个账,然后我回国的时候再跟他结账,这些书我再陆陆续续自己带或者让出差过来的朋友帮忙带,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了。后来,我结束国外的工作,准备搬家回国。我找了一个海运公司,准备用集装箱的方式把家里的东西运回去,他告诉我说,你要给箱子里面的物品列个清单,要写得非常的清楚。然后这里就涉及到书的问题,因为在国外待了6年,积累了大概有几百本书,就打了十几箱的书准备运回去。那个海运代理提醒我说这些书可能会遇到问题,问我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我说书就是书,我只能写书,我想书能有什么问题,我就如实填了。

后来这些书到了国内以后,海运公司的报关员跟我联系,让我第二天跟他去海关办理手续,提取货物。我按照约定的时间到了北京海关,然后果然就遇到了书的问题。可能大部分人和我一样,不知道国家有规定,从海外带回去的书要交10%的税。我那个时候就有点儿不理解,觉得这都是中文书,而且都是在国内购买的,怎么还需要交税。

当时我比较年轻,认死理,而且感觉理在我这边(笑)。我就跟海关的工作人员辩论了一下这个事儿,然后他们告诉我,规定每个人出国一年只能带8本书,然后我就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但是真的就是明文规定,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后来我跟他解释,我说我的书都是在中国买的,我有订单证明,我们可以一本本核实,是外文的书,我都可以交税。然后他不接受这种处理办法,他甚至说国外也有华人办的书店也可以买中文书,后来我就有点儿着急和委屈,具体说什么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了,但是我核心说的还记得,大概意思就是我作为一个外交官,我一年读8本书就能代表国家了吗?读书多难道还是错误了吗?还要受到惩罚吗?结果最后大概耗了有一个小时的样子,他们最后还是让步了。陪我去的那个报关员说,强姐,我这么多年跑海关,我从来没见过跟海关理论能够打赢的。后来回忆起来,我很感谢书,感谢知识。

我觉得自己的底气就从这地方来的,读书是一个非常有尊严的事情,它让人腰杆很直。

以上文字根据语音分享整理,有删减

Further Reading

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著

强朝晖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索·恩

2019年10月出版

《中国与世界社会》论述的主题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进程。它从古代中国在清朝几位伟大皇帝统治下经历的最后辉煌讲起,重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逐步沦为受外国摆布对象的过程,继而讲述了中国如何通过革命重新实现民族独立,以及其间所经历的种种政治变迁。作者在从内部省察中国历史的同时,将国际环境的变化发展作为着眼点,两种视角相辅相成,连贯统一。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