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2,《沉默的真相》中,有哪些心理学真相

豆瓣评分9.2,《沉默的真相》中,有哪些心理学真相
2020年09月23日 16:07 澎湃新闻

原标题:豆瓣评分9.2,《沉默的真相》中,有哪些心理学真相

原创 KY KnowYourself 收录于话题#KY趣味心理速递37个

作者 / Letty

编辑 / Celia

这几天,我每天都在追《沉默的真相》。不得不说,这部剧真的是太好哭了……

侯贵平因为举报强奸女学生的“村霸”而被冤死;江阳不惜用自己的死为侯贵平翻案;刑警队长朱伟搭上自己的前途和名声,也要翻出当年的幕后黑手……几乎每一集都让我哭到爆。

看剧的时候我也在想,社会心理学多项著名实验都在揭示人对于强权的“服从”,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缺位。比如,在Stanley Milgram经典的电击实验中,大多数被试者都服从了研究人员,为陌生人“施加高压电击”作为惩罚。

但心理学家也留意到,有少数的被试者,即使面对强大的权威,也仍然能够坚持更道德的行为。这些人被称作“道德反叛者(moral rebels)”。

01.

“道德反叛者”,

虚构概念还是真实存在?

近些年,又一项实验重新检验了“道德反叛”这一现象(Sonnentag & McDaniel, 2012)。

研究人员招募了127名被试,要求ta们写出“在哪些情况下,你会认为大声说出关于肥胖者的负面言论是合情合理的”。随后,研究人员请被试者填写了一份道德评分表,分别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道德水平打分。

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在有权威施压的情境下,依然有21人反抗了实验者的要求。能够在社会压力当中坚持道德行为的“道德反叛者”的确存在,即使ta们只占人群中的极少数。

但出人意料的是,比起选择服从的被试者,这21名在外人看来可能道德感很强的“反叛者”,却在自我道德评价中打了更低的分数。

针对此结果,研究人员解释道,通常,人们对自己的评价要优于对他人的评价,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优于平均效应(better-than-average effect),是利己倾向的一种体现。

然而,由于道德反叛者更少关注自己的利益,ta们对自己的积极偏见更少,因此自我评价往往会更消极,也更符合ta们的真实情况。

02.

道德反叛者有哪些特征?

虽然道德反叛者比普通人有着更准确的自我认识,但是,ta们常常相信自己的观点更有社会价值,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这种价值观传达给公众(Saucier & Webster, 2010)。

道德反叛程度与教条主义倾向呈正相关。截图自Saucier, D. A., & Webster, R. J. (2010). Social vigilantism: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belief superiority and resistance to persua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1), 19–32.

并且,ta们展现出更低的社交抑制(social inhibition),很少会因为尴尬或羞耻而顺从群体(Poteat & Vecho, 2015)。当ta们要在“适应环境”或者“做正确的事”之间抉择时,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03.

看起来非常酷,但道德反叛者

经常会陷入矛盾与痛苦之中

a. Ta们可能会为了守住内心的正义而打破社会规则

在青春期,或者当相关机构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时,道德反叛者的行为会走向极端。例如,ta们可能会为了保护弱者、抵抗校园霸凌,而采用争吵、肢体暴力的形式维护自己心中的正义(Sanderson, 2020)。

b.一些传统的人际环境,常常无法容纳ta们前卫的想法

一些观念较为保守的人们,可能无法接受道德反叛者捍卫正义的做法,例如倡导包容少数群体、在恶性事件中支持受害者维权,等等。这些来自他人的不理解与反对,会让道德反叛者感到更加孤独。

c.Ta们可能过多关注于他人的需求,从而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面临他人有需要的情况时,道德反叛者通常会较少考虑自己的处境,而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这可能会使得ta们将自身置于高风险之中。

另外,道德反叛者通常会有更强的共情能力,即使是他人生活中的细微需求,他们也能快速感知到,并给予回应(Sanderson, 2020)。而这可能会让ta们较少关注自己的身心状态,积劳成疾。

04.

我只是个普通人,

我能为社会正义做什么?

道德反叛者只是人群中的少数,但作为大多数的普通的我们,能做的正义之事也有很多。比如,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尽力帮助,在道德反叛者遭遇不解时主动给予支持。

道德反叛者的挺身而出并不是义务,而是非常勇敢的、值得敬佩的行为。就像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才能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呀~

References:

Poteat, P., & Vecho, O. (2015). Who intervenes against homophobic behavior? Attributes that distinguish active bystande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54 , 17-28.

Saucier, D. A., & Webster, R. J. (2010). Social vigilantism: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belief superiority and resistance to persua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1), 19–32.

Sanderson, C. A. (2020). Here’s why some people are willing to challenge bullying, corruption and bad behavior, even at personal risk. The Conversation.

Sonnentag, T. L., & McDaniel, B. L. (2012). Doing the right thing in the face of social pressure: Moral rebels and their role models have heightened levels of moral trait integration. Self and Identity, 12(4), 432-446.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