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美股评论 > 正文
 

短期谨慎有理 衰退先兆已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23:55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2月14日讯】虽然主要股指的长期趋势仍然是向上的,但有迹象表明,投资者对市场的短期前景比较谨慎。

  这并不保证趋势一定会逆转,但考量到殖利率曲线的倒转,的确说明牛派应该引起注意。即使他们没有恐慌到抛出所有部位的程度,但至少可能谨慎地减持。

  标普500指数上周完全处在一条上升趋势线之下,该趋势线始于去年10月中旬,连接去年10月下旬数个低点、今年1月25日低点(1,259)和2月2日低点(1,267)。

  上周四的反弹一度使标普500指数上涨9点至1,275点水平,但最终以下跌2点低收,刚刚达到上升趋势线便掉头下跌,表明这条上升趋势线是值得注意的。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师纽顿(Mark Newton)在最近给客户的报告中说,标普500指数正好在“重要支撑位”逆转使得上周四低点(1,253.61)再次遭遇考验变得可能。如果收盘水平跌至这个位置之下,那么抛售是可能加速的。

  纽顿还指出,自1月中旬以来“低点和高点均愈来愈低”的型态,也使得短期前景看起来不妙。

  那指上周的轨迹也是相似的曲折上行,上周五整个交易日位于上升趋势线以下。

  这种疲软在本周一得到印证,盘中下跌了19点。

  道指自去年10月以来的趋势也大致相当,但与标普500指数和那指不同的是,它仍然居于趋势线之上。道指趋势线目前的位置约为10,765点。

  然而过去几周来,道指一直被其它不利的短期技术面讯号所困扰。

  尽管现在担忧长期趋势为时尚早——标普500指数的上升趋势线始于2003年7月(当时约为1,200点),但其它技术面讯号说明提高警惕是有道理的。

  标普公司(Standard & Poor's)首席分析师阿贝特(Mark Arbeter)在最近给客户的报告中说,“下跌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说明最近出现了相当数量筹码分散(distribution)的情形。这是机构投资人退场旁观或减持

股票部位的迹象。”

  谨慎观望与恐慌抛卖是有巨大区别的。问题是,谨慎卖家的数量是否多到足以把股指拉低到令市场开始感到恐慌的水平。

  要出现这种情形,仅仅短期技术面迹象是不够的。不过加上倒转的殖利率曲线,前景就变得更需要谨慎对待了——即使不是明明白白的恐慌。

  殖利率曲线倒转是经济衰退的先兆

  那么,经济放缓和殖利率曲线倒转哪一个先到来?

  上周债市以拍卖成功的方式来庆祝三十年期国债的重新发行。然而,也许可能太成功了,因为这种新的长期国债的殖利率随后短暂跌至联邦资金利率之下,虽然到上周末回升了。

  三十年期国债殖利率最近的水平为4.565%,上周五一度跌至4.46%,而目前的隔夜拆借利率为4.5%。

  然而,殖利率曲线仍然是倒转的,因为三十年期国债殖利率仍然远远低于两年期国债殖利率(4.67%)。

  许多人认为,殖利率曲线的倒转与以往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非经济因素。三十年期国债拍卖证明了此种观点,因为这批国债中很高比例(接近三分之二)为外国央行买走。

  然而,金钱是没有偏见的,它所要的只是成长。因此,它对殖利率曲线为何倒转可能较不关心。

  资金唯一了解的是:当长期殖利率低于短期殖利率时,它要成长就变得很困难。

  银行是依靠存贷利差来获取利润的,贷款的期限通常较长,而存款的期限往往较短。

  存贷利差愈小,银行就必须贷出愈多资金才能弥补利润率的下降。而发放的贷款愈多,审查的标准就愈低,这样每笔贷款的风险便增加了。

  这反过来又会增加倒债的可能性。银行坏帐多,所能贷出的资金也就同等地减少。当整个行业的贷款量都缩减时,就演变成信用吃紧状况,这有可能使经济成长速度的放慢变成衰退。

  结论就是,殖利率曲线的倒转,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可能都是经济衰退的第一个征兆。

  如果刚刚上台的联储主席柏南克在本周三的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目前的加息周期接近尾声,那么殖利率曲线应该会重新回归陡峭(结束加息意味着未来成长),而股市也应该受到激励。

  但如果柏南克的态度软弱,那么已经在担忧潜在经济放缓的投资者,就可能把这解释为一种确认:谨慎甚至恐慌是有理由的。

  (本文作者:Tomi Kilgore)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