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减少方面,对全球贫困化问题的改善功不可没。2015年,中国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进一步逼近2020年超过1万美元这一历史性的跨越。有的学者更乐观,如林毅夫教授曾表示,中国人均收入在2020年可达12700美元,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究竟中国有没有可能在5年内就可以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业,中国经济未来增速会有什么变化?对此,我不妨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高收入国家的涵义以及GDP的评价方法。
高收入国家不等于发达国家
发现很多人都热衷于预测中国何时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而且,还认为一旦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就意味着中国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其实,这有很多误解。
所谓的高收入国家的定义,是世界银行为了确认每个国家的借贷资格所做的分类。每年7月1日,世界银行都根据前一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来修订世界经济体的分类。最新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估计值也被用来指导世行基于经济体的业务分类,以确定它们的借贷资格。
2013年7月1日,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做出的收入组分类如下:低收入为1035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指1036美元至4085美元;上中等收入指?4086美元至12615美元;高收入为12616美元以上。
所谓GNI(或称GNP,一度也成为中国经济主要发展目标,后改为GDP),目前中国的GNI比GDP略低一些,但基本可以等同。14年高收入国家又新增了俄罗斯和智利这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其实都是资源国,后者曾经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高收入国家未必是靠技术或勤劳取胜,故它们未必能成为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也不止一种。其中联合国承认的发达国家大概有42个,它们是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衡量的。“人类发展指数”以出生时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国民收入来计算。目前,被联合国承认的发达国家及地区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美国、英国。
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安道尔、巴林、巴巴多斯、文莱、塞浦路斯、爱沙尼亚、中国香港、以色列、列支敦士登、马耳他、摩纳哥、卡塔尔、圣马力诺、新加坡、斯洛文尼亚、阿联酋。
2015年高收入与中低收入国家分布图
摘自《WDI 2015 MAP》world bank
从上述国家和地区看,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华人圈,除大陆以外都无一例外地成为高收入经济体或发达经济体(澳门除外)。看来,作为全球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理应成为高收入或发达经济体。
中国要跻身高收入国家有多难
如果只是计算中国何时可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还是容易计算出结果的。
2015年中国GDP总量达到67.67万亿,人均GDP为49351元,即便按照1:6.2的汇率计算,还是不到8000美元。假如今后5年的名义GDP年均增速为7%,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以目前的水平1:6.5维持不变,则到2020年的人均GDP为1.04万美元,依然与12616美元这一高收入国家门槛有不小的差距。
?
那么,今后十年中国总应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吧?也未必。假如未来十年名义GDP的平均增速降至6%(15年为6.3%),2025年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7,则到2025年的人均GDP为1.21万美元,还是没有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即便今后十年的经济状况要比假设的好,实际人均GNI超过了12616美元,但不排除世界银行上调高收入国家标准的可能。
?
因此,未来中国要成为高收入国家,存在三大障碍:
?
第一,未来GDP增速能否维持6%左右的水平。
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盈利增速已经降至2.3%,官方存款利率已经降至1.5%,在西方国家,这样的经济环境所对应的GDP增速也就在3-4%水平了。德国、韩国和日本这三个制造业大国的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速之后,GDP都是减半增长的。而中国从过去9-10%的高速增长,即便降至6%,也似乎略高一点。
?
发现不少学者或官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非常乐观。而乐观的理由总是从“人均牛奶消费、人均电力消费、人均铁路里程……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空间很大”的角度提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岂不是越贫困的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就越大,就越应该乐观?那么,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应该比中国更好,因为中国毕竟是中高收入国家了,排名全球80位左右,还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比中国更落后,故经济增长潜力更大?
?
其实,我一直认为应该从三个维度去看中国经济,一是人口因素(劳动力供给与消费需求),二是结构因素(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度),三是环境因素(全球经济状况)。目前看,这三个维度的状况都不乐观。
?
第二,人民币汇率能否保持稳定。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广义货币M2规模扩大太快,到今年年末估计达到168万亿。与GDP之比为2.3,而美国只有0.6,欧盟为0.9,韩国1.3,日本1.6,均大大低于中国。人民币从05年开始升值,至14年1月历时9年;14年之后人民币开始缓慢贬值,目前看应该会采取渐进式贬值方式,所以,今后十年,1:7的汇率水平能否稳住也是存疑的。
?
第三,十年之后的高收入国家标准理应提高。
过去十几年中,高收入国家标准从人均GNI1万美元逐步提升到目前的12616元,提升幅度超过20%。今后十年,随着世界各国政府竞相采用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泛滥现象难以改观,那么,10年之后高收入国家标准提升至1.4万美元也是偏保守的估算。
?
在上世纪的1970年,被列入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3040美元,因为那个年代,货币还没有泛滥。我们总是说,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相当于日本70年代。其实,日本在1978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8500美元,相当于目前的25000美元。
?
中国的人口占全球19%,目前高收入国家人口占全球20%左右,如果中国被纳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则意味着全球39%人口成为高收入人口,这显然也是违反常识的,即高收入人口的比重不可能太高,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高收入国家了。因为高收入、中等收入与低收入之间始终是一个相对概念。
中国GDP高增长与他国有何不同
中国的GDP高增长,2000年之前主要是靠第二产业的崛起,其中制造业是恰逢全球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充裕的廉价劳动力。2000年之后房地产业也崛起了,中国经济靠房子和车子双轮驱动。这些都是正常的,与那些经济成功转型国家类似。
?
但中国GDP高增长与其他国家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对投资的依赖度太高。在世界银行数据库里,我们可以找到,中国2011-1014这四年间,资本形成(也就是通俗讲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7%、47%、48%、46%。与中国该指标相同或超过中国的,只有四个国家:赤道几内亚、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和不丹。
?
2014年的资本形成占GDP比重的数据中,美国19%、德国19%,日本21%,韩国29%、中国香港24%、俄罗斯20%、印度32%、巴西20%。可见中国的投资占比基本超过发达国家的一倍,同时,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中国的这一占比几乎是全球平均的两倍(全球2013年的数据为22.2%),这就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真相。
?
这说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国民储蓄率很高的基础上,社会整体属于少消费、多储蓄,储蓄率高了投资才会多;对投资的依赖度太高,则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
?
不少人认为,中国GDP有虚假成分。我觉得总体看应该是真实的,因为那么高的投资率才带来那么少的产出,你还认为这产出是高估了?当然,个别省市有报高之嫌也是正常的,因为还有些省份可能是低报了。我的推测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GDP存在低报可能,因为民企存在少报收入少纳税的动机;而国企占比较高的地区,存在高报GDP的可能,因为国企需要获得更多贷款,地方政府也需要政绩。
?
若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不仅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投资质量更差。因为另一个统计数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扩张得更加离谱。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GDP比重达到83%,而资本形成占GDP比重只有43.8%(国家统计局数据)。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资本形成额要多出26.6万亿。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资本形成总额是非常相近的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差额很小。如2000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26万亿,而资本形成总额为3.48万亿;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6万亿,资本形成总额为5.59万亿。后者大于前者是十分正常的,因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包括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而资本形成总额包括无形资产投资。
?
那么,为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2004年之后就大幅超过资本形成总额呢?我认为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随着房地产的繁荣,土地交易日趋活跃,如去年国家土地出让金收益虽然下降,也超过3万亿,但这部分是不计入资本形成总额的,因为土地本身不创造价值。但计入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
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购买以前年度生产的产品,而资本形成总额却不包括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在以前年度已经计入当年的GDP。
?
第三,这些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建设周期较长,不少项目难以在当年统计为资本形成总额。如拆迁等费用均统计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但不统计在资本形成中。
?
第四,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中,自有资金的占比越来越低,主要靠举债投资,故利息成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此外,居民购房的按揭贷款,去年同比增长了22%。地方政府的投资活动也主要靠借新还旧来维持。估计15年全社会利息支出就达到8万亿。
?
第五,尽管有以上四大因素来解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差额,但对于26.6万亿的巨大缺口,这些因素还是不足以完全解释这个缺口如此之大的原因。因此,最后一个原因是数据虚报或投资资金挪用带来的灰色收入。
虚报投资的原因,对地方政府而言或是为了政绩,对于企业而言则可能是为了骗取贷款,但资金却没有流向实体投资。至于灰色收入部分,太多的腐败案例可以来佐证“回扣”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应该不小。如2011年7月审计署发布了2010年审计署绩效报告,在报告中提到“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审计机关共对京沪高速铁路等已投入资金1.9万亿元的5.4万个投资项目实施了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核减工程价款和挽回损失、节省工程投资283亿元,占相关项目投资总额的3.5%”。
?
本人曾在2012年《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误判》一文中,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虚高问题做过研究,将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澳门博彩业收入增速以及内地奢侈品消费增速进行了比较,发现两个结论:一、博彩业收入增速与内地奢侈品消费增速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很容易理解。二、内地奢侈品消费增速或博彩业收入增速约滞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两年,后期也呈现同步性加速迹象。
靠高投资维稳GDP模式恐难持久?
简单测算一下,自2001年开始至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超过20%,也就是超过M2的增速,后者大约在17%左右。如今,无论是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或M2的增速,都已经降下来了。尽管已经降下来了,但体量还是非常庞大,说明为了拉动GDP增长,靠这种巨量投资驱动,靠货币疯狂扩张难以持久。而且,其代价也是巨大的。
?
比如,根据财政部网站显示,国有企业去年实现利润才2.3万亿,但债务却增长了12.3万亿。估计债务增长中有很大一块是利息支出,估计至少有4万亿,而全社会去年仅债务的利息成本就达到8万亿。
?
美国15年的GDP中资本形成额大约为3.38万亿,中国的资本形成额则为4.54万亿。所以,无论是GDP的增量,还是投资规模,去年中国均大大超过了美国。这也是为何中国的人民币贬值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要大于美联储加息的原因。
?
更为惊奇的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然达到8.86万亿,超过美国5万多亿美元,这肯定大有水分。这些水分流向哪里呢?估计多数去了资本市场,由此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巨大泡沫。从房地产到股票,从各类理财产品到债券。
?
所以,我们不难从GDP高增长的线索中寻找出中国主要症结的出现逻辑:
GDP高增长> 高投资>宽货币> 高债务> 赤字财政> 资金脱实向虚>资产配置荒> 资产泡沫> 通货膨胀> 本币贬值。
过去那么长时间以来,通胀压力之所以不大,还是与居民收入结构的扭曲有关。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6,即大部分收入和财产被少数人所拥有,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故通胀压力不大。但凡事都会有极限,目前贬值压力已经显现,通胀也蠢蠢欲动。一旦出现恶性通胀,则货币政策就难以维持宽松,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就会加大。
?
无论是五年发展规划,还是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把GDP当作预期性目标,把就业、环保等作为约束性目标。但在现实中,却把GDP当作约束性目标。这说明,书面逻辑与操作逻辑是不一致的。回顾过去历史上如此众多的书面报告,分析原因十分到位,改革方案也鼓舞人心,但落实到操作层面,却常常遥遥无期,由此也导致了上述诸多问题的不断日积月累。
中国还远未到创新驱动阶段
尽管我们一直在宣称中国经济应该创新驱动。虽然中国经济有创新的亮点,但创新的贡献有多大,技术的含量有多高,统计数据可以说明一切。
国家统计局15年的统计公报中,新增了一个数据,那就是高技术产业投资32598亿元,增长17.0%,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9%。所谓高技术产业投资,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投资。
?
高新产业投资的占比过低,也说明中国离创新驱动阶段还很遥远。尽管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但做大的都是交易或信息平台,如BAT、京东、携程等。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绝大部分投资都是低级的,无论是短期回报率还是长期回报率都很低。如果回报率高了,则企业债务就不应该快速增长。
?
因此,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比如,天津在全国省级地区中,人均GDP第一,但这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在GDP中的占比过高,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则远低于北上深。重庆也有同样问题,GDP增速很高,但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重居然超过90%,巨大的投资并没有吸引人口集聚,人口反而是在外流的。
?
只有深圳是可以与发达国家中的佼佼者者比肩的,如2015年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现代服务业的占比达到39%。上海主要是靠金融、房地产、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和经济集聚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并不大。
究竟谁是投资驱动,谁是创新驱动(固定资产投资额/GDP)
海通宏观于博提供
有意思的是,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03年提出东北振兴,06年提出中部崛起。如今看来,西部的投资增速已经不及东部,东北则是负增长,中部还勉强维持。但从投资占GDP的比重看,全国都在上升,说明经济没有任何转型成功的迹象,但转型不成功导致的债务压力却越来越大。? ?? ?
各地区GDP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比
海通宏观于博提供
鉴于篇幅原因,很多话题就不展开了。简单总结吧:真的要敬畏市场,逆市场的经济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而且,长期的副作用危害极大。从今年来看,管制的领域正在逐步扩大,从汇率到资本账户,从理财市场到房地产市场。管制对于短期防范金融风险是有效的,但长期用管制替代市场机制,则会导致挂一漏万的风险。
如果把GDP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看成是赶超英美的标志,这与大跃进时代的全民大炼钢铁似有类似之处,即便GDP赶超了,我们在其他很多方面还是落后人家一大截。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做得很棒了,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缩小贫富差距,过过小康生活已经不错了。
??
A股不是被经济牵着的那条狗
作者:李迅雷
教科书里对于股市的传统描述: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过去国内老股民通常抱怨,经济增长那么快,股市的表现却如此差。意思是股市没管好。不过,股市与经济或多或少总是相关的,如果无关,那么为何投资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宏观经济。因此,还有一种能够广为认可的说法:股市与经济关系,就像狗与牵狗人之间关系,狗有时可以跑在人的前面,有时也可以落在人的后面,但终究是被人牵着的。
?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资本市场的价格都是远远脱离基本面。尤其对于A股来说,它们与经济基本面的距离更远。
还记得A股曾经历技术分析时代吗
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国内股市研究曾经是技术分析的天下。时间大约在1990-1995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说,中国股市的25年历史里,其中有20%的年份投资者都是搞技术分析的。当然,现在仍然不少人还在做技术分析,但主流的分析师们则不屑于这种不需要专业背景的分析方法了。
但实际上对于目前A股而言,用基本面解释不了的现象,用技术分析倒是完全可以解释的。按我的逻辑,A股市场是高度管制的市场,管制则会导致价格扭曲。比如,A股中与H股同股不同价的股票比比皆是,有些价格之间的差异非常大,甚至股价相差5、6倍。这就无法用基本面来解释了。即便目前沪港通已经实行了一年多,A+H的溢价率也没有下降。而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都已经15年了,与A股的价差依然还是很大。
管制的市场会导致价格扭曲,开放的市场同样会出现价格扭曲,区别在于,管制会导致价格长期扭曲,而开放市场的价格扭曲是短期的。
据说美国最早做技术分析的大师,会居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得不到任何信息。每天股市收盘后,会有人给他送来当天交易的各项数据,他根据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来预测股价走势。因为量与价的变化实际上是所有信息的反映,而他则要避免各种市场噪声来影响他的判断。
本人应该是国内最早从事资本市场宏观研究的人士之一,起始时间是在92年。但在当时技术分析一统天下的时代,我还够不上市场专业分析人士的资格。而如今,技术分析方法也早已不登大雅之堂了。但是,对于一个管制的市场,一个资金大进大出、换手率奇高的市场,基本分析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
所以,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泛滥、信息传播极速的时代,真的是有太多的信息来干扰我们的判断,有太多的利益或情绪来影响分析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既然价和量的变化能够反映所有信息,那为何就不能用技术分析的方法摆脱宏观和微观基本面的困扰呢?
宏观及估值因素在股市的不同阶段占比并不高
本图选自《资产膨胀下的估值缺憾》(2007,李迅雷)
股市比兔子快,经济比树懒慢
今年以来,周期股的表现要好于中小创,于是,有关新一轮经济周期将启动的预言又不绝于耳。各家卖方团队都纷纷推出周期股报告。如果新一轮经济周期真的起来了,那中国经济将真是绝路逢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需要了,去产能、去库存也不需要了;日本和欧盟不需要负利率了。
?
如果只是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看成是周期崛起的依据,那逻辑是太不充分了。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往往是巨大的,会完全脱离基本面。比如,原油价格在08年的时候,最高到了147美元/桶,而在今年1月则跌破30美元/桶。如此巨大的波动,与全球原油消费量的稳步增长似乎没有什么相关性。
?
再看一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煤炭和玉米价格,在过去4年中也出现过暴涨暴跌:铁矿石价格从03年至11年的7年中,涨了12倍,之后又大幅回落,至2015年末下跌了80%。煤炭价格也在过去4年中大约下跌了60%左右;玉米价格则在过去3年中跌了50%左右。
?
相比之下,国内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幅度要小于国际。原因在于,国际市场被大资金及资源国的操控更明显。而国内价格的波动则更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当然,政府是出于行业保护的目的。大家都指责发改委,说油价跌了你不下调价格,涨了你就上调。我觉得发改委也不是完全不讲道理,控制油价波动幅度无论对应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是有好处的。
?
正是因为全球货币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所以,资本市场的波动就会离经济的基本面越来越远。大资金可以操纵,资源国可以操纵,货币管制和资本市场的管制也可以操纵。如果是这样的话,所谓的晴雨表作用就很难体现了。
?
对于A股市场而言,其活跃程度在全球所有股市中都是屈指可数的。全球股市中非常活跃的纳斯达克股市去年的年换手率也不过是250%左右,但去年我国的创业板年换手率达到了1200%,考虑到A股交易的80%以上交易量是个人投资者创造的,这样计算下来,个人投资者在创业板上的年换手率要超过40倍。如此频繁的交易,让A股市场只能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妄为。
?
所以,股市与经济的关系,就有点像最近高票房的《疯狂动物城》里的兔子与树懒的关系。兔子已经把一个故事奖励好几遍了,但树懒却还没有讲完这个故事。09年A股市场就开始讲新一轮经济周期将开启,周期股大涨,但现实版的经济却只是一个反弹。10年之后,股市又炒作库存周期,结果也不了了之。12年周期股再次反弹,但GDP增速却继续下行。
?
股市与经济的关系,就像《疯狂动物城》里的兔子与树懒的关系
07年至今,中国经济始终维持一个向下走势,但股市则已经经历了好几轮牛市和熊市。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去年的一轮大牛市,虽然短暂却很壮观,回过头来看,经济比前年更糟了,货币增加了不少,但债务的增长比M2更快。尽管如此,股市的底部还是抬高了不少,一线房价涨得更多。经济也罢,政策也罢,都不能改变现实,只有货币,才能改变虚拟世界的价格。
?
经济还有好多来回涨跌何须纠结理由
当前,看空经济的人居多,我也是其中之一。有人据此认为我是想刻意做空股市,呵呵,哪有这番图谋和能力。何况看空经济未必看空股市,看空股市也未必看空板块和结构性机会。今年以来,我写了不少随笔,记得写过《股票高估值现象仍将延续》、《为何100倍市盈率股票比20倍更有投资价值》。凡是股价涨的时候,便会得到很多赞,跌的时候,得到很多骂。
?
其实,无论是经济还是股市,它们的变化都不会是沿着一根斜线向上,或沿着一根斜线向下。都会有多次反复甚至逆转。但人们是逻辑却往往是一条直线,如人民币贬值斜率一大,则马上想到1:7甚至1:8,斜率趋缓,则贬值预期大幅减低。最近人民币再度升值,引发股市大涨。
?
但我认为,人民币贬值将是一个长期趋势,没有五年时间是不可能到位的;毕竟人民币升值过程大约持续了9年。同样,中国经济也不可能马上崩溃。当年为应对次贷危机,美国在09年的财政赤字率接近10%,中国目前也不过3%左右,更何况,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要比美国政府强多了。过去25年中,发生过经济衰退的国家比重很高,美国、日本、德国等都在两次以上,但中国和法国却没有过一次。为什么呢?政府的力量很强。
?
当然,不发生经济衰退未必是好事,就像人总是不发烧也未必身体健康一样。
?
人们的悲观预期或乐观预期,是很容易被强化的,因为人是理性加情绪的动物。人的寿命决定了人的眼光。所以,股市的波动其实就是情绪的波动。年初对人民币、对经济看得太空,对货币政策、对注册制看得太严肃,一旦出现了预期差,悲观情绪转眼变成了乐观情绪。我们一直担心世界末日,其实,世界没有末日,但每个人都有末日。
?
这么多年来,大部分投资者都一直在为自己持有的资产上涨找理由。在我看来,任何一种资产价格的上涨,都是可以找到理由的。如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即便不体现在指数上,也可以体现在个别行业上,购房首付比例下调,房地产股肯定得益;南海局势紧张,军工股表现就好。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价格上涨都需要十分明晰的理由,这叫炒朦胧。
?
比如,今年发行的航天纪念币的价格,就已经从面值10元上涨至63元,涨幅5倍多,超过大部分IPO股票价格的涨幅吧。而15年发行的贺岁币(2羊),也是10元面值,现在也涨到了123元,涨了11倍。这些资产价格的上涨原因,都不用去研究行业属性、公司成长性或是否属于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
?
荷兰的郁金香球茎曾被大肆炒过,国内的君子兰也曾被炒过,甚至还有普洱茶、大蒜和生姜。尤其是当今货币规模不断膨胀,资产荒日渐凸显的时候,整体估值水平就会被抬高。而真正股市的高手,是能够精准揣摩散户心理、又能做到反人性的人。
?
当然,不是所有的市场都在博傻,全球主流的成熟市场还是适用于价值投资理念的。A股市场,尽管散户所占的市值只有15%左右,之所以还被认为是散户市场,因为交易量占比超过80%。为了保护散户利益,稳定指数成为目标,一二级市场管制成为手段。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具有合理估值体系,能预期经济波动的股市。
?
总之一句话:晴雨表、政策市、资金市都有道理,都会在某一阶段成为影响股价的主因,但对于估值和股价,千万不要按照教科书,太认真、太机械去研究了。
券商中国小助手上线啦!
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最新净值。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http://www.sinaimg.cn/cj/pc/2015-04-02/32/U10832P31T32D122213F651DT201504021200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