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雨”装置现场
?
“庙雨”装置现场
“体量”系列之一,水墨,2015
“质感”系列之一,水墨,2015
“边线”系列之一,水墨,2015
朱小地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平时作为重要的领导出席各种会议和论坛,接受采访时通常针对专业问题发表评论。可他自己并不满足于此。
近两年来,他的名字开始陆续出现在一些艺术设计领域的活动中:既然是艺术家身份,那就不带头衔。2013年做的装置《方块字》将一个剧本中的汉字拆解成笔画,然后重构、堆砌成文字废墟;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参展作品《斗四藻井》,从传统建筑藻井中抽离出线元素,使用竹钢杆件组成立方框,并将其叠摞,从传统建筑的思维结构和时空度量中,转化出当代表达。
“在艺术圈就是朱小地,前面的头衔根本没用。”他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建筑师的氛围可以从更大的视野促进我去讨论一些基本问题。每一次切换身份,总会有人认为这是负面的。但其实从行政管理到艺术创作,互相之间都有相通之处。比如作为行业管理者知道要如何考虑资源的整合、呈现出明确的答案,这些在做展览时就很有用;而对观念的穷追猛打、无限思考的深度可以表达到建筑规划上去。”
“我五十多岁还能爆发,是基于环境给予的压力,包括其中的痛苦、孤独。我认为通过艺术的表达更具能量。”他说。
近日,在北京旧鼓楼大街张旺胡同一座被改造的元代庙宇宏恩观,朱小地举办了作为艺术家的第一次个人展览。主要作品大型室内装置“庙雨”,通过丝线材料和灯光的运用,他试图重新展现古代建筑的空间秩序;而在侧翼展出的三组水墨作品,则蕴含了创作者理性思考与发掘自我的强大能量。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2日。
古庙里的丝线与光
位于鼓楼背面的宏恩观创始于元代,经过历代修建,内部功能不断变化。走入大殿,观众会发现自己如坠幻境,成排的细线连接天与地,好像下着大雨、水珠都连了起来,又好像是好莱坞电影中被停格的大雨场景。
自然而然地,目光就会顺着细线往上走,这时注意到从屋檐打向上部空间的变换彩灯——在红蓝绿光的映照下,庙宇屋顶的精良木制结构逐渐显现。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精美隐藏在巨大的瓦顶之下,室内也因为光线的昏暗令人不得观奇妙。如果将木构建筑的测绘图展示开来,就会呈现出绘画与音乐般的格律。”朱小地以他建筑师的眼光第一时间就看到了传统建筑空间本身的魅力。
于是他用塑料丝线连接屋顶与地面,每根线都发自屋顶木构件如椽子和檩交接的地方,然后垂到地面,整个是个图纸的搭接交叉点、然后投射到地面上——再用粗细不一的白色线连接起地上每个投射点,于是便得到了与头顶原样大小比例的“屋顶结构仰视图”。
这样的方法在梁思成、林徽因手工测绘古代建筑的时代就颇为常见,但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同时垂坠那么多丝线、而图纸本身也是便于记录的等比缩小版。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小地所想要强调的便是让观众顺着细线可以实地观看古代建筑的壮阔屋顶横梁结构;并在其中穿行而过,体会到空间分配的井然有序。
“我作为建筑师,用专业眼光做装置,让所有人进入这个空间对传统建筑重新理解,再一次向大家展现其审美价值。保护古建筑的工作其实也应该包括让大家重新理解其美妙之处。需要人在里面行走、不断地观看,建立对传统空间的认知。”他说,“这些丝线是精神层面思考的体现,光又让丝线有了型,有了表达的意义。整个作品表达了我对传统的依恋或是守望。”
当代建筑就是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是先思考你自己是谁,然后去唤起公众的互动和思考,而不是我告诉别人什么。”他指出。
从这个角度出发,自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88年进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朱小地在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最后几年才逐渐想清楚自己是谁。“曾经也经历过迷失的阶段,今天领导高兴、明天甲方高兴,完全失去自我。那时候压力太大,很困惑天天这么忙到底是为什么。”
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增长,逐渐超越了过去作为建筑师的身份;然后他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前两年面对设计周和艺术展的邀请,艺术新手朱小地还很生疏,希望避免与其他摄影师、文化学者或是建筑师所做的手法类似。“观念集中于建筑学这个层面,想在边界上扒拉出属于自己的想法。”他说。
这次展出的还有他今年创作的水墨作品,三个系列名称“边线”“体量”“质感”就充分显示出强烈的建筑背景。
画面上是整齐而密集的线条,近看时能辨别出三种痕迹,分别是毡子、纸张以及运笔;而远观则呈现出空间错觉,甚至会误以为这是对某件建筑或是某处地貌的特殊摄影图像。画作完全超越传统水墨,同时他也不愿意被囊括进“当代水墨”的界限。“标签等于把我拉回那个固有的体系里面,这不是我想要做的。”他说。“所有这些都落在纸面上。虽然是平面画,但其实是空间的记忆。”
从小练习书法的朱小地对水墨材料并不陌生,但在找寻自我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他刻意脱离了传统水墨“转一圈画个葡萄”的主观性,而是走向理性和准确表达。
在他看来,当代建筑与当代艺术的核心问题都是共通的。“传统绘画表达形和空气、光线,但传统建筑则只能利用光线而无法预设景象。所以中西方建筑图都只有正立面,回避了光线。”他说,“当代艺术则重视边际拓展、发现可能性,而当代建筑也是如此——不能来自主观操纵,否则建筑就是死的。同时,两者都回避不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在里面的参与。”
“当代建筑一定是当代艺术,”他说。
人物简介
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总建筑师,近年来致力于建立建筑创作与观念艺术的关联性,并在装置、绘画等领域进行实验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