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德恒证券非法吸存案 > 正文
 

友联操纵德恒手法揭秘(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1日 11:03 南方都市报

  以参股形式介入,架空董事会和管理层,全面控制德恒的经营和管理

  随着德恒案审理的不断深入,作为唐万新直接操控的上海友联逐渐浮出水面。在庭审的辩论阶段,控辩双方竟难得地达成一致意见,双方都确认上海友联操纵德恒证券的事实。那么上海友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神秘公司?它在德隆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又是如何具体操纵德恒证券,使其成为德隆圈钱的傀儡的?

  随着德恒案庭审结束,上海友联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

  唐万新谋划圈钱工具

  “上海友联”的前身是上海友联经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01年6月5日在上海成立,出资方是原重庆证券、金新信托。在成立之初,高管层由原金新信托总裁王宏任总裁,原德恒证券董事长张业光任董事、副总裁。2002年8月30日,该公司名称变更为上海友联管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据调查,上海友联的权利机构是执委会,执委又都是德隆集团的核心成员,包括德隆董事局主席唐万新、德恒证券董事长张业光、金新信托总裁王宏、上海中企东方法人唐万川、德隆国际副总裁李强、重庆实业(资讯 行情 论坛)副董事长赵戈飞。这样一个人物体系,为日后上海友联成为德隆国际的一个圈钱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事实上,从上海友联的成立时间,我们也能摸索出德隆国际打造其金融帝国的路线。

  2001年一季度,受中科事件和郎咸平发表《德隆黑幕》一文的影响,金新信托20多个亿的资金到期不能兑付,出现挤兑的现象,德隆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开始爆发。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德隆是否申请破产这个问题,德隆内部产生了分歧。当年4月,德隆集团在杭州西湖召开的“八人会议”上,分歧公开化,会议上七人主张破产,但唐万新则坚决反对,主张扩大收购金融产业,扩大委托理财规模,增加金融产品品种。西湖会议未达成共识。

  唐万新积极地做其他人员的工作,说服反对人员。就在会后的2个月,6月5日,上海友联经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成立。经过唐万新的积极努力,反对人员的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2001年8月,在德隆集团在江苏召开的“八人会议”达成一致意见:“收购新的金融机构”。上海友联成为德隆国际打造其金融帝国的操作平台。

  唐万新在其出具的证词中也承认,上海友联就是德隆集团为了管理控制其参股或控股的各金融机构而设立的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唐也承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金融资产规模,抵抗挤兑风险”;“想把德隆隐藏起来,便于更好地融资”。在唐万新的安排下,德隆国际以让其参股或者控股的金融机构的股东将股权交由上海友联托管,或直接让各金融机构与上海友联签订《协议书》的方式,使上海友联“合法”地取得对包括德恒证券在内的各金融机构的“管理权”。然后由上海友联直接向德隆国际负责,使各金融机构成为德隆国际的圈钱平台。

  友联缔造德隆金融平台

  上海友联成立之后,旋即展开对德隆旗下各金融机构的控制工作。第一步便是以聘请上海友联管理公司做咨询机构的形式展开。

  2001年7月30日,重庆证券董事会特别决议决定,聘请上海友联作为董事会常设管理咨询机构,协助企业进行管理。这一咨询机构后来俨然以重庆证券的控制者姿态出现。

  据记者得到的一份上海友联200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显示,在2001年7-8月间,上海友联的任务是督促各金融机构制定2001年经营计划,同时向各金融机构提供该计划内容及编制说明。

  所谓“各金融机构”显然不止重庆证券一家,到2002年底,上海友联已经控制了德恒证券(原重庆证券)、恒信证券、健桥证券、中富证券、三江源证券、伊斯兰信托和大江国投等德隆系七家金融机构。

  上述计划书还显示,上海友联从战略、人事、财务等方面都对各金融机构提出了要求(见上表)。其中显示上海友联控制力的一个明显表述是,“上海友联可以应各企业要求向各企业推荐董事长、总经理及监事长、财务总监等核心管理人员。”据知情人士披露,包括重庆证券在内的各金融机构,总部只是设立了战略规划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等几个主要部门与上海友联的相关部门衔接,并由一人总体负责与上海友联的衔接,决策指令均控制在上海友联。

  事实上,上海友联对其旗下各金融机构的人事、财务、经营计划、经营业务实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其控制和管理的力度也彻底破坏了各金融机构的法人地位,架空了这些金融机构按照公司章程设置的董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对公司的管理职能,各金融机构逐渐沦为德隆国际圈钱的傀儡。

  德恒证券沦为友联傀儡

  第一步,通过参股或者控股的形式,掌握德恒证券的话语权。2002年重庆证券(德恒证券的前身)增资扩股时,德隆国际通过其属下金新信托参股,成为德恒证券的第一大股东,从而拥有了话语权。

  第二步,通过安排德隆国际的高管进行控制。德恒证券董事长就是唐万新的亲信张业光,而他的身份还是上海友联的董事、副董事长。

  第三步,通过财务、人事等实行全面控制。在财务上,为保证上海友联对德恒证券的财务资金情况进行适时有效的控制,委托开发了“SAP财务软件系统”,对德恒证券的资金存量、流动、证券交易、股票、国债存量进行了全面的即时监控。在人事上,上海友联制定了对包括德恒证券在内的各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考核标准,推荐人员到德恒公司任职,直接越过德恒公司管理层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奖惩。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原德恒证券副总裁郭建伟和资产管理部经理王政就是从上海友联“空降”过来的,原德恒证券总裁韩新林在这两人来之前对其毫不知情。

  第四步,通过每天召开“头寸会”,对德恒证券实行垂直式和封闭式管理。所谓垂直式管理指的是董事长张业光越过总裁韩新林直接与副总裁郭建伟联系,郭也直接对张业光负责,郭建伟又越过资产管理部王政直接与德恒证券下属14个营业部联系,王政的职责就是审核这14个营业部的资产管理合同。

  第五步,取代德恒公司董事会为其制定《年度经营计划》,对资产管理的规模、额度有明确的规定。制定了《证券公司年度考核目标》,将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德隆对德恒公司的最重要的考核目标;制定了资产管理的费率(利率);制定了理财的业务费、中介费的提取及发放标准、流程;制定了相关的考核办法等。在微观上,上海友联对德恒的关注更是无微不至。在证券投资问题上,上海友联执委会决策之后往往越过德恒管理层,直接由德隆集团的操盘手给德恒公司的下属14家营业部的“大户室”管理员下达证券交易指令;直接调用德恒证券资产管理的资金;为了保证友联对德恒的控制,友联人力资源部还制定了对包括德恒证券在内的各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考核标准,推荐人到德恒公司任职,直至越过德恒公司管理层对德恒公司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奖惩;总之一句话,友联对德恒的控制可谓深入每一个毛孔,而友联对德隆旗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控制也大致如此。

  旁边报道

  “头寸会”在德隆系呼风唤雨

  唐万新主持资金调度,并亲自出马融资50亿—60亿元

  从德恒案中,我们经常看到“头寸会”的字眼。“头寸会”也有时被称作危机资金调度会。事实上,这个令外界感到陌生的字眼在德隆国际的各金融机构中,却一点也不陌生,它到案发结束,已经持续了27个月。

  资金调度会每天举行

  早在2001年,上海友联成立时就有“头寸会”,但并不是经常开。后来随着德隆金融帝国的不断扩大,上海友联的“头寸会”变成了每天的例会,这一例会,从2002年1月开到2004年4月15日德隆彻底崩溃,从未间断过。

  控方当庭出示的唐万新的一份讯问笔录,揭示了“头寸会”的诞生过程。笔录中说,41亿元的资金缺口,很快为客户所察觉,老客户纷纷离开,回头率从97%下降到3%,新客户营销又非常困难,后续资金融资困难,股票又不能卖,因此德隆现金流出现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唐万新将非常具有德隆特色的“头寸会”变成了一个鬼斧神工的重点会议,事后,我们也知道德隆国际在金融方面的政策以及整个金融帝国的资金调拨及拆借,包括一些高层任命都是在这个会议上产生的。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从2001年开始,上海友联就有“头寸会”,但并不是经常开。后来随着德隆金融帝国的不断扩大,和德隆国际资金链紧张爆发,“头寸会”变成了每天的例会。

  唐万新10分钟拍板一个问题

  另外,自从2002年唐万新担任上海友联总裁,亲自掌控上海友联之后,他就亲自主持每天下午4点左右召开的“头寸会”,现场解决德隆出现的各种危机。

  在上述笔录显示,“头寸会”起初由张业光、赵弋飞、唐万川、王恩奎(德隆在二级市场上最主要的操盘手)、王宏、唐万新、杨力(经济研究所核心成员,德隆庞杂资金链的直接调度中心负责人)等人参加,但从2003年10月开始,申尔(原中富证券总裁)、郭建伟(德恒证券原副总裁)等人也参加了会议。其间,各金融机构能够解决的兑付危机尽量自己解决,这一般占总业务量的80%,剩余的到“头寸会”进行讨论解决。

  开会时,首先把各金融机构当天的危机程度数据以及“头寸”写在黑板上,根据风险程度逐笔拍板,决定哪一笔头寸解决哪一个危机,在数字上甚至精确到每一块钱的调拨使用。据了解,唐万新每个问题拍板的时间大概为10分钟,会后还会把每天“头寸会”的统计报表用碎纸机碎掉,以防止外泄。

  唐万新亲自出马融资五六十亿

  在每天总“头寸”不够时,特别是在2003年10月份以后,在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新进资金的情况下,唐就调动德隆产业和银行的资金或者向朋友借款来应对,其间连唐万新自己也成了融资成员。

  上述材料显示,由唐万新融来的资金一共有50亿元至60亿元,其调动德隆上市公司资金以及个人借款基本上是以委托理财的方式进行,也都是保底收益的。银行方面的资金则是以拆借的名义进行的,而德隆产业中非上市公司的资金连手续都没办。

  可资引证的是,在德隆危机全面爆发之后,东方人寿、特华集团、兴澄集团等公司均提出了追索借款的诉讼。

  据悉,这些动辄以亿计的借款都发生在“头寸会”期间。

  撰文:本报记者 卢荣 责任编辑:张克然 姚虹(来源:南方都市报)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