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2018年9月,时值港股18A板块开启之际,万众欢呼,普天同庆。
在一片掌声和鲜花中,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在某次行业会议上做主旨演讲时,他明确地提出:会不会出现有一天出现一地鸡毛、上市破发、投资者伤心?我们认为这是大概率的事件,一定会。
一语成谶。
2024年8月6日,港股18A上市的Biotech公司北海康成,收盘价定格在0.23港元/股,市值只有0.98亿元,这是港股18A第一个市值跌破1亿港币的上市公司,标志着港股18A正式进入了“仙股时代”。
北海康成是一家标签非常鲜明的Biotech公司,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一家在中国领先并专注罕见疾病领域的全球化的生物制药公司”。
根据《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的定义,罕见病是指:“新生儿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
在北海康成公司成立的2012年,国内还极少有聚焦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公司,但是在此后十余年里,随着罕见病的概念日益为业界所熟知,北海康成也成功地得到了众多一线投资机构的追捧。
“不让任何一个病人被放弃”,是所有罕见病药物的热血理念,这一充满人文情怀的口号,也确实得到了相当多风投资金的响应。
有媒体报道,在创立之后的10余年时间内,北海康成累计融资超过了2.5亿美元。
但是创新药毕竟是一门严肃的商业化生意,终究要落实到可创造正向现金流的闭环商业模式。
目前整个中国的罕见病药物市场状况,可能暂时还难以让人满意,北海康成的商业化业绩以及上市以来的股价表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2021年12月10日,北海康成在港交所18A板块成功IPO,募资约6.5亿港元,但是首日股价表现并不理想。
当天,公司以每股12.18港元的价格发行,但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开盘价为9.80港元,较IPO发行价下跌了19.54%。
盘中,短暂上涨到9.99元之后,北海康成的股价一路下跌,最低一度跌至8.61港元,跌幅超过29%。
最终,公司收盘价为8.90港元,单日跌幅达到26.93%,这也让认购其IPO股份的散户和基石投资者,承受了不小的损失。
此后的2年多时间,北海康成的股价甚少有像样的反弹,几乎毫无抵抗地不断创新低,直至市值跌破1亿港元。
市场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的恐慌情绪,归根结底,是投资者不确定北海康成的“罕见病”商业故事,能否在其现金耗尽之前,出现实质性的反转。
作为一家已经有若干款药物上市销售的创新药企业,北海康成2023年的收入仅仅1.03亿人民币,但是亏损却高达3.79亿人民币。
相比于2022年,北海康成的收入增加了约30%,虽然是一个不低的增速,但是考虑到2022年的收入只有0.79亿元,在这么小的基数上仅仅取得了30%的增速,足以说明罕见病领域商业化的举步维艰。
在诸多罕见病业内人士看来,药品上市后能否以可控的成本,高效地找到足够多为之买单的患者群体,是一款罕见病药物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这是所有新上市的创新药商业化面临的共同难题,但是罕见病药物由于病人绝对数量更少,显得尤为困难。
曾经有跨国药企的罕见病业务部门高管对媒体透露,其负责的一款超罕药物药物,全国只有数百个病人,平均每诊断一个患者,对应的成本就高达10万元。
对于北海康成来说,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在2023年,北海康成虽然收入只有1.03亿元,但是其销售及分销成本就高达0.84亿元,此外生产成本约为0.39亿元。
也就是说,这1.03亿元的销售收入,甚至无法覆盖药物从生产到送达病人手中的成本,更不要说提供利润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
截至2023年底,北海康成账上的现金以及等价物仅仅1.37亿人民币,略高于其2023年全年的行政开支(0.90亿元),远远低于其2023年的研发费用(2.57亿元)。
北海康成所专注的罕见病药物,对于全社会的意义,显然不言而喻;但是作为一家商业公司,面对每年巨额的成本,可能无法坚持到赚钱的那一天,这是其面临的最大尴尬。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