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2023年11月MLF并未降息,而随着国债增发计划落地,资金面持续偏紧而存单利率与MLF利率倒挂,商业银行负债压力较高,LPR下调存在较大阻力。10月信贷数据仍然存在较多结构性问题,而央行近期对宽信用支持的表态较为明确,关注后续“第二支箭”等宽信用政策工具发力的可能性。
事项:11月20日,2023年11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品种报3.45%,5年期以上品种报4.2%,均与上期持平。
11月LPR报价与上月持平。11月1年期LPR报价3.45%,5年期以上LPR报价4.2%。当前政策利率与LPR利差为:7天逆回购(1.8%)+70bps=1年MLF(2.5%),1年MLF(2.5%)+95bps=1年LPR(3.45%),1年LPR(3.45%)+75bps=5年以上LPR(4.2%)。
11月MLF量宽价平,LPR报价缺乏下调引导。11月MLF操作并未降息,维持2.5%的利率不变。1年期和5年期的LPR主要由MLF加点而来,通常伴随MLF调整,因此在缺乏MLF的降息引导下,本次LPR报价和上一期持平。今年8月MLF降息15bps后5年期LPR并未跟随调降,而5年期LPR对MLF加点抬升了15bps,这一部分加点的增量截至当下仍被保留。
同业存单利率高位运行,银行负债压力较高,LPR下调阻力较大。随着特殊再融资债券集中发行、国债万亿增发计划落地,政府债供给压力对流动性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资金利率抬升至逆回购利率之上,而NCD利率也和1年期MLF利率持续倒挂。11月MLF虽然并未降息,但本次资金净投放规模高达6000亿元,是2017年以来的新高水准。11月逆回购和MLF投放较为积极,而11月13日多家农商行、村镇银行进一步下调存款利率,受此影响短端资金利率中枢较上月边际回落且重回2%以下,但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仍然在2.5%以上高位波动,万亿国债增发额度逐步发行的环境下,银行间流动性市场中长期资金紧缺的格局仍然较为严峻,而商业银行主动压缩LPR与MLF加点的动力不足。
10月信贷数据结构性问题仍存,宽信用诉求仍然较高。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384亿元,同比多增1058亿元,但主要依赖于去年同期低基数效应。结构上企业贷款延续同比少增,且票据融资规模仍然较高,商业银行“票据冲量”弥补信贷需求不足压力的行为仍然存在;居民端贷款减少346亿元,同比少减166亿元,新增需求仍然没有明显的修复迹象。考虑到信贷数据往往滞后于地产销售,而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在9月以来持续位于历史同期的相对低位,预计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短期仍将延续。
央行金融机构座谈会言及信贷增长,后续增量政策空间仍可期待。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会上提到“要落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今年来除去MLF两次降息、LPR报价下调外,8月底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和《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下调了存量房贷利率。在前期存量工具较多发力的环境下,本次座谈会提及“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并要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预计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宽信用诉求强化的环境下,后续增量宽信用工具发力空间仍可期待。
债市策略:政府债多发阶段资金面调整或仍将延续,长债利率短期震荡格局或将延续。2023年11月LPR报价与上月持平,整体符合市场预期,对债市影响相对有限。近期随着国债增发额度逐步落地,叠加税期等季节性因素扰动,资金面有所收敛,存单利率也持续高企,长债利率在2.65%附近面临较大的下行阻力。尽管国债增发带来一定的资金面压力,但央行宽货币取向明确,数量端工具力度较大,预计后续流动性偏紧格局会逐步缓解,长债利率或震荡偏强运行。此外从长期来看,基本面内生动能尚未出现明显回升迹象,预计长债利率和MLF利差仍有压缩空间。
风险因素:货币政策超预期;稳增长政策超预期;信贷增长超预期等。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3年11月20日发布的《2023年11月LPR报价点评——银行负债端压力仍高,LPR下调存在阻力》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披露信息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