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俄乌冲突延宕已超过一年,尚未看到和平曙光,其外溢效应对欧洲乃至全球政治经济均造成巨大影响,持续牵动市场神经。国际方面,美国2月CPI显示通胀数据有所缓和但仍然处于高位,2月CPI+6%,涨幅较1月收窄0.4pct;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环比+0.5%,涨幅较1月扩大0.1pct;同比涨幅为5.5%,是2021年12月以来最小值。与此同时,美国硅谷银行特殊的商业模式引发了市场流动影响,主因是美联储持续加息背景下流动性风险的暴露,市场恐慌情绪正在蔓延,但我们认为目前硅谷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尚不至于发展到债务危机,也不足以引发金融海啸。目前美国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已在跟进,需要密切事态进展。国内方面,2月金融数据表现强劲,宽信用周期有望开启。但同时居民与企业端新增存款及M2同比仍然高增,宏观经济活力仍有进一步修复空间。
寿险方面:2月主要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呈现恢复性增长,其中平安寿、中国人寿保费增速领跑行业,或受“开门红”推动新单发力及银保渠道驱动。累计保费增速为:中国平安(+5.06%)>中国人寿(+1.95%)>新华保险(-0.07%)>中国人保(-1.44%)>中国太平(-2.41%)>中国太保(-5.58%)。
产险方面:2023年2月,乘用车销量有所上升,共销售139万辆,环比+7.50%,同比+11.56%。产险得益于车险及非车(农险、信用保险等)共同发力,实现保费较快提速,其中中国太平产险2月保费累计同比增加23.79%,行业居首;太保产险2月保费累计同比增加18.5%;中国人保产险2月保费累计同增加比9.19%;中国平安产险2月保费累计同比增加5.14%。
政策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失业保险助力稳就业保民生,养老保险及服务保障受关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10次提及“保险” 。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2023年保险股或将来迎新的上行周期,受益于当前地产政策红利带来的地产股修复,将显著降低保险资产端信用风险敞口;叠加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企稳回升对保险投资端形成一定支撑,使得目前保险投资端驱动成为其估值修复的核心动力。
保险股自去年11月至2023年1月以来,主要受益于资产端改善带来的估值修复,纷纷走出上扬曲线。尽管保险股在2月出现一定程度集体回调,但从基本面情况来看,A股上市险企寿险公司转型已有明显成效,消极因素也在逐步释放,1月保费表现不佳,主要是基于春节+疫情特殊时期影响,整体符合市场预期。2月主要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呈现恢复性增长,产险得益于车险及非车(农险、信用保险等)共同发力,实现保费较快提速。
后续随着居民对保险储蓄类产品需求的增长,以及保险代理人增员、展业及保险销售的恢复常态,预计险企NBV增速将迎来显著转好。保险目前低估值将得到修复,且估值修复逻辑将切换到负债端,险企基本面表现或成为胜负手。
目前10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调整至2.87%附近,长期趋势向好,叠加房地产新政刺激带动资产端信用风险改善,有望对保险股目前的较低估值进行修复。从交易层面看,当前保险板块估值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PEV处于0.31-0.66倍,在A股整体震荡轮动背景下,困境反转、超跌及高股息板块呈现补涨特征。未来养老和健康产业将成为重要营收和利润来源,注重康养产业布局险企有望长期受益;财险板块景气度提升,建议重点关注。
个股角度,重点推荐中国太保(“长航行动”效果凸显,产险增速强劲),中国人寿(“开门红”预收领先、业绩增速稳健,纯寿险标的公司对权益市场及利率变化弹性较大),中国平安(地产风险敞口收敛有望提振投资端,寿险1-2月增速领跑行业),建议关注新华保险、中国财险。
风险提示:中美摩擦加剧风险;中美利差持续倒挂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宏观经济下行风险;恒大事件等处理不及预期风险;股市系统性下跌风险;监管趋严风险。
行业1月累计保费收入增速受疫情及春节因素影响下滑
2023年1月保险行业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0170.6亿元,同比增长3.86%(上月为4.58%)。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732.26亿元,同比增长4.12%(上月为3.06%);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438.34亿元,同比增长2.29%(上月为8.92%)。
1月月度保费收入为10170.6亿元,同比增长3.86%(12月为-0.1%),环比增长212.66%(12月为20.96%),寿险公司单月保费同比、环比增速分别为4.12%(12月为-3.44%)、318.6%(12月为22.07%),产险公司单月同比、环比增速分别为2.29%(12月为6.5%)、23.27%(12月为19.02%)。

1月寿险增长显韧性,产险增速大幅下滑

2023年1月各险类新增风险保障金额和保单件数

截至2023年2月28日,上市公司保费收入及增速情况

上市险企2月月度保费增速显著提升
从上市保险公司2月保费情况来看,2022年12月-2023年2月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月度保费增速分别为-10.53%/-2.46%/28.82%(40.83%/+749.16% /-78.33%),-8.73% /+2.40%/+12.49% (+24.69%/+122.85%/-62.44%),+4.60%/-1.17%/ 8.96%(-6.88% /+240.87%/-59.93%),-24.03%/-1.92%/6.24%
(-18.18%/+454.18%/-68.24%),-4.17%/-2.91%/+24.95%(28.94%/134.72%/-51.35%),重点上市公司保费增速基本优于行业水平。
#增速表示为:同比增速2022年12月/2023年1月/ 2023年2月(环比增速2022年12月/2023年1月/ 2023年2月),下列财险及寿险情况格式相同。

主要上市险企:2月单月保费增速显著提升
1)保费规模方面,中国人保位列第一,当月保费收入545.56亿元,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分列二、三位,当月保费收入分别为524.94亿元和438亿元。
2)保费增速方面,上市险企2月单月保费增速显著提升,其中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月度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28.82%、 24.75%、 21.30%、12.49%、 8.96% 、6.24%,分别较上月增长增速+31.28pct 、+24.82pct、+25.68pct、+10.09pct、+10.13pct、+8.16pct。

寿险:2月主要上市险企保费呈现恢复性增长
寿险方面:2月主要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呈现恢复性增长,其中平安寿、中国人寿保费增速领跑行业,或受“开门红”推动新单发力及银保渠道驱动。累计保费增速为:中国平安(+5.06%)>中国人寿(+1.95%)>新华保险(-0.07%)>中国人保(-1.44%)>中国太平(-2.41%)>中国太保(-5.58%)。
随着疫情冲击减弱,代理人增员、展业及保险销售有望逐步恢复常态。考虑今年春节较早,开门红有望在2、3月加快业务节奏;且开门红主推的储蓄类产品符合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具备市场吸引力,预计持续带动业绩增量。后续随着居民对未来经济信心的修复、收入预期的改善,以及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预计今年下半年保险负债端将进入稳定的正增长期。

产险:车险及非车共同发力,实现保费较快提速
产险方面:2023年2月,乘用车销量有所上升,共销售139万辆,环比+7.50%,同比+11.56%。产险得益于车险及非车(农险、信用保险等)共同发力,实现保费较快提速,其中中国太平产险2月保费累计同比增加23.79%,行业居首;太保产险2月保费累计同比增加18.5%;中国人保产险2月保费累计同增加比9.19%;中国平安产险2月保费累计同比增加5.14%。

中国平安保费细分数据

中国太保保费细分数据

中国人保保费细分数据

人保财险2月车险占比44.11%,较上月-1.08pct

中国太平保费细分数据

众安在线:2月累计同比、月度同比显著上升

2022Q4保险板块配置比例有所回升
2022Q4,保险板块持股市值361.55亿元,Q3持股市值271.57亿元;板块配置比例+1.15%,较Q3提升0.27pct。从非银金融行业内部配置来看,保险板块2022Q4占比27.11%,较Q3提高6.10pct。保险板块自2020年以来一直处于低配,2021Q3-Q4触底,2022年有所回升。

保险股呈深“V”走势,人寿、人保表现相对较好回升
2022年受疫情多点复发、俄乌地缘冲突等因素的影响,权益市场大幅波动。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以及深证成指分别较年初变动-14.95%、-21.27%、-20.26%和-25.52%。纵观2022年保险股表现,保险指数累计涨跌幅呈深“V”走势,由2022年初与沪深300指数基本持平,至11月逐步跑赢市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保险指数下跌6.5%,显著跑赢大盘14.77pct。
保险个股方面,人寿、人保表现相对较好,自2022下半年以来逐步走出独立行情。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人保、中国人寿逆转跌势,较年初累计涨跌幅分别为+ 10.59%、+ 22.47%,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较年初累计涨跌幅分别为-7.84%、-10.05%、-22.97%。

险资举牌次数回升,尝试更多领域
2020年以来,资本市场中保险资金共31次举牌A、H股上市公司,在2020年创下近8年来单年举牌最高次数23次后,险资2021年仅举牌一次,2022年举牌热度略有回升,总计四次,但其中有两次是被动举牌。2023年险资已经举牌3次略有恢复。被太保举牌的公司为光大环境,该公司主要从事于能源及基础设施相关业务。国寿是继续增持万达信息(维权),该公司主要从事于城市信息化领域服务,在社会保障、卫生服务、民航交通、工商管理、电子政务等领域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举牌首程控股。从举牌对象公司来看,险资没有继续把自己限制在前两年的新能源-银行框架里,今年开始尝试对更多行业的优质公司进行举牌。2023年1月,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注册债权投资计划35只,规模507.26亿元,数量、规模同比分别减少5.41%、12.39%。


2月保险板块BETA指数有所回升

投资端:2月债市走势平稳

投资端:2月股市呈震荡态势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企稳有所波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