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推荐 | 金工:2021Q1中国ETF市场盘点回顾

深度推荐 | 金工:2021Q1中国ETF市场盘点回顾
2021年04月16日 07:43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摘要

一季度新成立66只ETF,总净值规模小幅上涨,市场交易活跃

截至 2021年Q1,我国 ETF 市场共有 412 只产品(不含货币型),单季新成立 66只ETF,其中股票型62只,增量显著。全市场总规模达 8516.40亿元,较2020Q4增加约29.4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ETF 日均成交额431.25亿元,交投活跃度有所上升。一季度市场回调,股票型 ETF 表现不佳,债券ETF大多录得正收益但总规模持续下降,商品ETF表现分化,跨境ETF规模涨幅领先。此外,通过对比海内外Smart Beta ETF的产品数量、规模、受关注程度,判断当前国内Smart Beta ETF的发展仍比较初步,在产品设计、规模增长、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相较海外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股票型ETF一季度整体业绩表现不佳,新成立行业、主题ETF数量多

股票型ETF一季度份额增加601.97亿份,净值规模为7486亿元,相较2020Q4小幅下滑2.75%。2021年Q1市场震荡回调,股票型ETF净值表现不佳,平均下跌3.51%。其中宽基、行业、主题ETF净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回撤,策略ETF录得正收益。新成立的62只股票型ETF中,行业、主题分别占11、46席,可见行业主题类ETF市场热度较高,势头强劲。当前 ETF 市场头部集中度仍然较高,前十五大基金公司的 ETF 总规模占据市场超过91%。

债券型ETF规模下降,商品型ETF表现分化,跨境型ETF规模涨势强劲

一季度债券型ETF大多收涨,但总规模持续下降,相较2020Q4降幅约5.00%。商品型ETF中,2021年Q1仅能源化工与有色ETF表现优秀,区间净值涨幅达10.44%、8.74%。各类黄金ETF仍表现低迷,大多数收益在-9%左右。29只跨境型ETF在2021Q1均录得正收益,受益于一季度港股的优秀表现,投资于港股的ETF产品涨幅可观。特别地,跨境型ETF产品总规模较上季度末增加226.59亿元,增幅达63.16%。

Smart Beta ETF:海外发展成熟,国内产品设计、规模增长空间广阔

海外市场成熟度较高,金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都相对领先,对国内产品的设计和布局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美国是Smart Beta ETF的主要市场,截至2021年一季度,美国Smart Beta ETF的总规模已达到13736.01亿美元,总体发展成熟,产品数量、规模稳步上涨。国内Smart Beta ETF规模增长较慢,受关注程度较低。当前多家头部基金公司基金布局,在标的指数、布局产品线等方面集中发力。未来随着公募FOF、养老型产品等更多长线配置资金入市,以及投资者教育的越发深入,Smart Beta ETF作为工具型产品有望迎来较大发展。

风险提示:本报告对历史数据进行梳理总结,历史结果不能简单预测未来,规律存在失效风险,投资需谨慎。报告中涉及的具体基金产品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请投资者谨慎、理性地看待。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整体分析:一季度迎来ETF成立热潮,总规模创历史新高

一季度新成立66只ETF(其中股票型62只)单季增量明显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3月31日,我国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简称ETF)已成立412只(不包含货币型)。2021年Q1新成立的ETF数量为66只(其中股票型有62只,跨境型4只),单季度新成立数量位居2017年以来首位,显著高于过往各季度的ETF成立数量。需要指出,本报告对于ETF数量及规模的统计均以2021年4月4日Wind提供的数据为基准,暂停申购赎回的产品均不纳入统计,部分产品数据披露略有滞后,实际市场情况或略有偏差。

2019年至今,新成立ETF共256只,占当前ETF存量的62.14%,成立数量明显多于2018年及以前。整体而言,2021Q1 ETF新成立数量显著增加,ETF市场迎来了新一轮产品热潮。

从各类型ETF在2021年一季度末的存量与增量两方面来看,股票型ETF作为ETF市场主角的地位难以撼动。截至3月末,我国已成立股票型ETF为352只,较上一季度末增加62只,单季度新成立的股票型ETF数量显著增加;债券型ETF与商品型ETF已连续两个季度未有新产品,当前存量分别为17只、14只;现存有跨境ETF 29只,2021Q1 新发 4 只, 较 2020Q4 增加 2 只。特别地,股票型ETF数量存量占比为85.44%,2021第一季度增量占比93.94%。

ETF总体规模小幅增长至8516.4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1年3月31日,我国已成立ETF规模达8516.40亿元(不含货币型),较上2020Q4增加约29.47亿元。今年以来,全市场ETF份额与规模同步增加。总份额从2020年四季度末的4617.68亿份上升至5434.59亿份,环比增幅17.69%;总规模8516.4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较2020年末小幅上涨0.35%。

股票ETF一季度份额增加601.97亿份,债券、商品、跨境ETF份额均呈正增长

2021年一季度各类型ETF的份额都实现了明显上涨。其中股票型ETF份额最大,占全部ETF份额的90.28%。从各类型ETF的份额变化情况来看,自2020年Q3起,股票型ETF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的正增长,其中2021Q1增长601.97亿份,增幅为13.99%;债券型ETF份额由去年四季度的4.62亿份增长至8.51亿份,增幅达81.26%;商品型ETF份额增量13.58亿份,增幅20.62%;跨境ETF在2021年一季度实现了197.47亿份的强劲增长,增幅高达81.29%。

股票、债券ETF一季度净值规模略有下降,商品ETF小幅增长,跨境ETF涨势强劲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我国已成立ETF总规模达8516.41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0.35%。股票型ETF仍是市场主角,存量规模占比达87.91%。虽然股票型、债券型ETF总份额有所上升,但由于单位净值下跌,总规模略有下降,降幅分别为2.75%、5.00%。2021Q1新成立4只跨境型ETF,跨境型ETF产品总规模较2020Q4增加226.59亿元,增幅达63.16%。商品型ETF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单季度规模涨幅为9.97%。

ETF规模集中度不断降低,头部效应逐步减弱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ETF数量为19只,数量仅占已成立非货币型ETF总数的4.61%,但总规模占比高达48.27%。统计发现2018年四季度以来,这一规模占比从71.65%逐步缩减至48.27%,减弱趋势明显,体现出ETF产品虽然规模集中度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头部效应逐渐削弱,竞争趋于激烈。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各类型ETF规模排名前十的产品如下:

市场震荡回调,股票、商品型ETF净值下跌明显

2021年一季度市场震荡回调,股票型、商品型ETF净值明显下跌,债券型、跨境型ETF小幅上涨。股票型ETF去年二、三、四季度均实现较高正收益,今年一季度平均净值跌幅为3.51%。商品型ETF跌幅相对较大,今年一季度平均下跌6.10%。债券型ETF实现0.26%的正收益,跨境型ETF表现相对较优,平均上涨1.49%。

市场交易活跃,各类ETF交投升温,总日均成交额达431亿元

从日均成交额来看,2021年一季度的ETF日均成交额为431.25亿元,环比增长31%,同比增加24.15%,创历史新高。其中股票型 ETF的日均成交额为339.55亿元,占ETF整体日均成交额的78.74%;债券型 ETF日均成交额为2.82亿元,较2020Q4有所提升;商品型ETF日均成交额由32.67亿元降至27.55亿元,环比减少16%;跨境 ETF日均成交额接近翻倍,由2020四季度的31.33亿元提升至61.32亿元。

从日均换手率来看,除商品外,其余三个类型ETF在2021年一季度的日均换手率相较2020年四季度均有所提升,反映ETF市场的交投趋于活跃:股票型ETF的平均日均换手率由2020年四季度的2.90%增加至3.55%,债券型ETF日均换手率由1.81%升至2.97%,跨境ETF日均换手率由6.00%升至8.30%,反观商品ETF近五个季度的日均换手率,逐季度递减,一定程度上说明商品类型产品交投降温。

细分类别:跨境ETF领涨,股票ETF表现不佳,商品ETF分化

股票ETF:新成立行业、主题ETF数量多,一季度整体业绩表现不佳

截至2021 年3月31 日,市场上已成立353只股票型ETF,其中包括115 只宽基类ETF、104只主题类ETF、90只主题类ETF、43只策略类 ETF。本季度新增股票型ETF共计62只,其中新增46只主题ETF,11只行业ETF,2只宽基ETF、3只策略ETF。2021年一季度行业、主题ETF势头强劲。

分类别来看,宽基ETF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占优,一季度末规模达3410.56亿元,占股票型ETF的45.56%。行业和主题类ETF近几年新发数量明显增多,两者规模之和略高于宽基ETF总规模。策略类 ETF 在数量和规模上均最小,新发产品数量明显不如行业主题类ETF。

回顾2021年一季度股票型ETF的业绩表现,整体而言股票型ETF收益不佳,除策略类ETF外,宽基、行业、主题ETF平均收益均为负。策略ETF一季度平均涨幅达1.11%,而其他三类降幅均大于3%。一季度期间,银行ETF以及红利类Smart Beta ETF收益较为可观,年后军工、新能源和白酒三大主题的回撤拖累了相关行业主题股票型ETF的表现。

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排名前十的ETF产品如下表,大多数为银行ETF与红利ETF。

债券ETF:规模持续下降,本季度多为正收益

2021年一季度无新成立债券型ETF,截至2021年3 月31 日,国内共有17 只债券ETF,总规模为182.42亿元,数量和规模均远小于股票型ETF。整体来看,债券型ETF总规模持续下降,2021年一季度下降了9.59亿元,下降幅度约5.00%。本季度大多债券型ETF实现正收益。

商品型ETF:化工、有色表现优秀,豆粕、黄金ETF均为负收益

2021年一季度无新发商品型ETF,截至2021年3月末,国内市场已成立商品ETF14只,总规模为262.20亿元,其中11只为黄金ETF,3只商品期货ETF,投资的品种分别为有色金属期货、豆粕期货和郑商所能源化工期货。

从业绩表现来看,2021Q1商品型ETF仅能源化工与有色ETF表现优秀,区间净值涨幅达10.44%、8.74%。2020Q4表现优异的豆粕ETF在2021Q1跌幅4.96%。各类黄金ETF仍表现低迷,大多数收益在-9%左右。

跨境型ETF:净值规模涨幅领先,一季度均录得正收益

2021年一季度新发4只跨境型ETF,共计29只跨境型ETF在2021Q1均录得正收益。涨幅领先的前十只跨境型ETF如下图表所示,其中7只ETF跟踪的指数为港股相关标的,受益于一季度港股的优秀表现,ETF产品涨幅可观。

行业格局概览:华夏规模稳居第一,头部集中度略有减弱

我国 ETF 市场发展至今,行业格局已相对稳定,头部基金公司领先优势明显。各家头部基金公司仍在积极抢占新品市场,在产品设计、产品布局上不断创新,产品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竞争也越加激烈。截至2021年3月31日,国内市场(除货币型ETF外)共成立412只ETF,分别来自49家基金公司。其中华夏基金已成立39只ETF,位居首位,易方达基金、国泰基金和嘉实基金分别以25只、22只和22只ETF成立数量紧随其后。上述四家基金公司的ETF产品数量占据全市场的26.21%,而产品数量前十的基金公司均超过了15只。

从今年一季度新成立的ETF来看,华夏基金成立了7只ETF,新成立数量最多,国泰基金和工银瑞信基金各成立了5只ETF,易方达基金、嘉实和富国基金各成立了3只ETF,产品以股票型ETF和跨境型ETF为主。

从ETF规模来看,华夏基金以1840.65亿元的总规模,占据市场的21.61%,相比2021Q4的22.51%,市场份额略微下滑。易方达基金与国泰基金规模总计827.01亿元、813.98亿元,位居第二、第三。前三大基金公司共占据市场规模的40.88%,而前十五大基金公司规模占市场规模的91.43%,可见我国ETF市场头部效应十分明显。

截至2021年3月31日,华夏基金新成立了五只股票型ETF:中证1000(159845.SZ)、新能源80(516850.SH)、生物ETF(516500.SH)、游戏ETF(159869.SZ)和大数据50(516000.SH),覆盖宽基、行业和主题三大类。同时,新成立了两只跨境ETF:华夏恒生中国企业ETF(159850.SZ)与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ETF(513330.SH),进一步在跨境类ETF中进行布局,目前基金规模为9.37亿元、70.48亿元。

2021年一季度,易方达基金先后成立三只股票型ETF:生物科技(516090.SH)、创新医药(516080.SH)和新能源E(159837.SZ),新能源E目前规模达25.28亿元。国泰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专注行业主题ETF,新发5只股票型ETF。

SmartBetaETF:国内发展空间广阔的工具型ETF

Smart Beta策略通常在一个或者几个风险因子上增加暴露从而获得超额收益。目前主流的Smart Beta策略主要参考股票市场中长期存在超额收益的因子,包括波动率类因子、动量类因子、市值类因子、换手率类因子、成长类因子、盈利类因子、价值类因子、质量类因子、杠杆类因子和红利类因子等。

2006年,中国市场上第一个Smart Beta类产品——华泰柏瑞红利ETF问世,标志着中国Smart Beta ETF进入萌芽阶段。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溢价现象被人们所发掘,如价值溢价、成长溢价、市值溢价等。Smart Beta产品凭借自身编制透明、减低风险同时捕捉溢价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普通投资者的青睐。截至2021年3月31日,中国市场上共成立Smart Beta ETF 43只,2021年Q1新成立3只,目前总规模达到312.65亿元,占全部股票型ETF总规模的4.18%。相比发达的海外市场,我国Smart Beta ETF仍处于初级阶段,总体呈现规模较小、产品数量较少、发行人集中度不高的特点。本章将对比分析海内外市场的发展情况,为我国Smart Beta ETF产品未来布局提供参考。

海外Smart Beta ETF:发展成熟,热度提升,产品数量、规模稳步上涨

海外市场成熟度较高,金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都相对领先,对国内产品的设计和布局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全球Smart Beta正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根据FTSE Russell 2019年Smart Beta调查报告显示,曾经决定不配置Smart Beta产品的人群中,有48%的投资者愿意重新考虑配置Smart Beta产品,相较2018年的37%有较大提升。随着投资知识的丰富,以及对此类产品经验的积累,Smart Beta产品的热度进一步上升。

关于投资者选择Smart Beta产品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收益增厚(68%)与分散风险(52%)仍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通过配置Smart Beta产品增加资产配置的多样性(46%),同时低成本造就了产品节约成本(31%)的优势。基于Smart Beta产品的明确的风险收益特征,部分投资者通过配置该类产品获得在特定因子上的暴露(22%)。

在各类Smart Beta产品中,被投资者青睐的首位仍然是多因子类产品(71%),其热度较前年(49%)有显著提升,同时低波、价值等产品热度不减。而近年来,选择投资某一单独因子的资产持有者比例下降,大多数投资者倾向于进行多因子策略。多因子策略强调使用多个类别的因子复合选股的策略,非泛指基于因子选股模型进行选股的策略,作为复合策略,能够同时结合多种因子投资,应用最广泛。低波动策略则侧重于更加稳健的资产,降低下侧波动造成的损失。而价值策略主要是去寻找相对被低估的资产,由此获利。

美国是Smart Beta ETF的主要市场。2000年5月22日,美国公司Blackrock发行了Russell 1000 Growth,Russell 1000 Value,S&P 500 Growth和S&P 500 Value,打开了探索Smart Beta的大门。自此之后,以股票类为主流的Smart Beta ETF产品规模迅猛增长,截至2021年一季度,美国Smart Beta ETF的总规模已达到13736.01亿美元。

同时,美国Smart Beta市场头部效应明显,少数靠前产品和基金公司聚集了大量资金,先发优势是影响产品市场规模的主要因素,早期进入市场对扩大规模有大帮助,同时较低的费率也使得Smart Beta产品的吸引力提升。

截至2021年3月,美国Smart Beta ETF规模排名前十的产品信息如下:

Smart Beta策略及产品在海外稳步发展并已形成一定规模,其受到资产管理人的青睐与重视主要归结于风险收益特征明确、超额收益长期稳定、策略类型丰富等特点。具体而言,Smart Beta策略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风险因子上增加暴露,相对简单透明的编制规则使得投资者能够较为明确刻画策略的风险收益来源,投资人可以基于某种风格偏好来配置特定的Smart Beta资产。此外,Smart Beta策略常见的风险因子均是股票市场中被验证长期存在超额收益的因子,因此长期持有Smart Beta策略具有增强收益的作用。同时,不同的Smart Beta策略之间相关性较低,将Smart Beta策略加入资产组合,可以改善资产组合多样性,增加资产的分散程度。

国内Smart Beta ETF:头部基金公司积极探索,有望迎来较大发展空间

Smart Beta ETF产品在海外接受程度较高,但在国内却仍然呈现总体规模较小、产品数量较少、发行人集中度不高的特点。整体来看,ETF产品在国内的定位更多是满足投资者的配置型需求,宽基ETF主要追踪沪深300、中证500等接受度较高的市场指数,给投资者合理的市场回报;行业主题类ETF则聚焦于特定的赛道,挖掘目标行业及特色化主题的超额收益;Smart Beta ETF作为因子投资的衍生产品,可为投资者提供多种不同风格的选择。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宽基ETF与行业主题ETF在规模上基本平分秋色,Smart Beta ETF的规模则明显较少。我们认为,国内投资者对Smart Beta策略的接受程度不高是Smart Beta ETF规模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国内基金投资者通常以收益率作为基金的评价指标,对收益率的过分关注导致Smart Beta产品受认可程度不高。事实上,追求收益的角度来看,Smart Beta并非投资的最优选择,行业主题类ETF能较大程度捕捉市场热点,在特定的行情中能战胜市场,有效获取超额收益。宽基ETF跟踪接受程度较高、市场代表性良好的宽基指数,能够带来稳定的市场回报,是大多数投资者考虑被动型产品的首选。相比较而言,Smart Beta ETF在市场基础和收益表现上均不具备明显优势。

另一方面,对因子投资的不熟悉也导致了Smart Beta ETF推广的困难。传统投资者对因子投资和因子模型并不熟悉,相反对行业、大小盘、主题等投资风格更为接受。Smart Beta重视公共因子而不重视个股选择的策略接受程度相对较低。纵然是经常被称道的价值投资与成长投资,价值和成长如何定义也没有精确表述。模糊的界定自然可以称之为投资的艺术,但与Smart Beta这种建立在精确表述上的模型就会出现冲突。

当前国内共43只Smart Beta ETF产品,策略类别包括多因子、红利、价值、低波、基本面等,其中多因子和红利策略在数量上明显占优。

从国内代表性Smart Beta ETF产品的发展来看,头部基金公司在Smart Beta ETF的创新和布局上越来越重视。截至2021年3月底,国内规模排名前十的Smart Beta ETF的产品信息如下,10只产品分别来自8家基金公司,策略类别包括红利、多因子、基本面。

华泰柏瑞红利ETF作为国内第一只Smart Beta ETF产品,基本奠定了Smart Beta ETF的标准范式。该ETF的标的指数为上证红利指数,以股息率进行排序并选样的做法是捕捉红利因子的典型方案。

华夏创业板动量成长ETF和华夏创业板低波蓝筹ETF在标的指数上的编制更为精细,主要体现在其对上市公司的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在维度的选取以及权重的设置上均具备明显的特色。

嘉实布局super ETF产品线,除了基本面以及常见的红利低波产品外,更多创新型产品叠加了关注度较高的行业如科技、医药健康、制造业,能够有效结合行业热点,用多因子方法精选个股,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资组合。

当前国内Smart Beta ETF的发展比较初步,在产品设计、规模等方面相较海外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随着公募FOF、养老型产品等更多长线配置资金入市,我们认为Smart Beta ETF作为工具型产品有望迎来较大发展。同时,随着投资者教育越来越深入,Smart Beta ETF风险收益来源明确的特征有望收到青睐,作为风险明晰且有超额收益的底层资产或将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温馨提示:本报告所载观点源自04月12日华泰证券金工林晓明团队发布的研报《2021Q1中国ETF市场盘点回顾》,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风险提示:本报告对历史数据进行梳理总结,历史结果不能简单预测未来,规律存在失效风险,投资需谨慎。报告中涉及的具体基金产品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请投资者谨慎、理性地看待。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研究员:林晓明  S0570516010001/BPY421、黄晓彬 S0570516070001/BQW518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增幅 ETF ETF市场 ETF份额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9 炬申股份 001202 15.09
  • 04-19 瑞华泰 688323 5.97
  • 04-19 志特新材 300986 14.79
  • 04-19 正弦电气 688395 15.95
  • 04-16 华生科技 605180 22.3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