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股投资实战篇(二):用净资产法给融创估值

地产股投资实战篇(二):用净资产法给融创估值
2020年01月20日 09:54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来源:老章价投


 

这些回款已经躺在开发商的账面上,利润也已被锁定,只需等房屋交付时确认收入,将结算出来的利润放入净资产里。这部分利润有多少?我们可以通过大致的权益率和净利润率,把它计算出来。

 

拿融创来说,2019年中已售未结约6500亿元。考虑到2018年结算项目权益率76%,2019H1结算项目权益率78%,我们对已售未结部分的权益率保守取个70%。而利润率方面则复杂一些,就如《上篇》写到的,融创在并购土地时会把其低于公允价值的部分提前计入当期“合并收益”,融创并购拿地的比例又相当高(不算旧改,约三分之二都是并购),因此这6500亿已售未结中,其实已经有一部分收益被提前装入净资产了,后续结算出来的利润率会低一些。限于篇幅,这里直接给出我的结论:已售未结的净利润率应该在11%左右。

 

这样我们就能算出已经装在锅里的肉大概有:6500亿x70%x11%=500亿元。

 

接下来,还需加回【土地储备】中蕴含的利润。

 

融创2019半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8月21日,集团土地储备2.13亿平米,可售货值约2.82亿人民币,其中83%位于一二线城市,平均土地成本4307元/平米。

 

这里披露的货值包含已售未结,把它减去后,得到可售货值约2.2万亿左右。同样的,我们再保守的给予其70%权益率、10%净利润率,可得在手土储的远期净利润:2.2万亿x70%x10%=1540亿元。(补充一句,这里没有算旧改等协议状态的土地,旧改货值其实也达到万亿左右)

 

 

这样一来,我们就粗略地还原出了融创经调整后的净资产,即NAV=500亿+1540亿+630亿(19半年报的报表净资产)=2700亿左右。

 

再考虑时间成本、去化率(毕竟不可能每一套房子都能卖出去),拍拍脑袋对这个NAV打个折扣,确定一个估值,这就是分析师们的常见做法。

 

可以看到,融创现在1842亿人民币的市值,相当于NAV打了6.8折。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觉什么地方不对劲?

 

是的,这个NAV,只考虑了公司当前手头上的全部土地和全部项目,而在这些项目之外还能赚多少钱,则几乎全无考虑。

 

这套估值方法,对于香港房地产商,或许还勉强适用,因为它们多是囤地模式,利润主要来自土地的升值。

 

但对于内房股,这方法明显是错的啊!

 

因为累进制的土地增值税和远未触及天花板的住宅市场空间,内地房产公司想要效仿港企囤地待涨是极不划算的,所以他们多走快周转路线,快速拿地、快速开发、快速销售,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你把NAV估值模型套在快周转的地产商上面,显然一点道理都没有。

那你要问了:为什么各家机构都还要这么算呢?

 

依我看,这属于芒格口中的“铁锤综合症”——公司今后还会拿多少块地,能获取多少利润,都没有任何数据可以去计算它,这让分析师们无所适从,他们一向都是从数据入手,就像一个手拿铁锤的人,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缺少了数据,铁锤该往哪里敲?

 

摘自《穷查理宝典》

于是,他们出的估值报告就活脱脱的被芒格说中,“没有把那些可能更加重要但没有相关数据的因素考虑在内”。

 

不信的话,你去问问那些分析师:既然融创当前的土地项目再过四五年就基本上全部变现了(旧改会慢一点,但上面NAV也没算旧改),那么四五年之后,2025-2035这十年,融创公司会赚多少钱呢?我打赌,他们的回答一定是:太难了、没法算、天知道。

 

其实啊,要掌握这些“可能更加重要但没有相关数据的因素”,真的一点也不难,只需要具备一些常识即可——我们想想,房地产依然是每年十五六万亿规模的大行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低于十万亿,它的背后蕴藏着每年万亿级别的利润,这块万亿的大蛋糕不是融创拿,就是万科拿,不是恒大拿,就是碧桂园拿,总之它一定会落入某些公司的口袋里。

 

那么,哪些公司更有希望在未来分得这块蛋糕呢?我的观点在先前的文章《拥抱偏见》中已详述过,看三个方面:①具有聪明的脑袋,投资眼光一流、把握节奏能力佳,②具备打造高端产品的能力,并在更多高能级城市做出口碑,③在公开招拍挂之外,拥有以更低成本获取土地的能力。

 

只要成功做到这3点,该公司大概率会在自己的NAV之外赚得更多,甚至有可能2025-2030赚的比2020-2025的还多,2030-2035赚的比2025-2030还多,让那些2020年还在用NAV打折法来给公司估值的“铁锤师”们一个个都被狠狠打脸。

 

 

写到这里,PE和NAV估值方法算是都介绍完了,可其中仍然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所有销售出去的房子,结算利润都可以直接输入模型吗?

 

不可以。对于0自持的“纯开发商”而言,所有结算利润确实都是一样的。但那些勾地-部分销售-部分自持的项目就不一样了,因为那些可售物业换来的利润都不是直接可以拿回来的真金白银,而是变成了一堆资产沉淀在那里,长期运营收租。

 

因此,我们还需要评估那些自持物业的现金流回报情况。

 

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优质商业综合体的回报是最好的。

 

在《万达哲学》中,我读到过王健林对万达广场财务模型的阐述:初始回报率10%左右,每年以3%-5%的速度环比增长。

 

 

这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了。其他几家优秀的商业综合体运营商的年报数据,也印证了老王的说法,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华润置地2018年报:7家2012年前开业的购物中心(万象城),平均租金增长了14%,平均成本回报率37%。

 

 

龙湖集团2018年报:龙湖商业(天街)的同店租金增长17%。

新城控股2019年经营简报:吾悦广场2019年租金增幅情况,借一张雪球上不疾而速H的图:

 

像万达广场、吾悦广场、龙湖天街、万象城这样的商业综合体,因为其出色的回报率,可以说其配套可售面积的结算利润是完全实打实的,甚至把卖楼的收益还进一步放大了。

 

但另一个勾地产物,文旅城,就不像商业那么乐观了。

 

我两周前去了一趟无锡融创文旅城,冷冷清清的景象让人担忧,后来了解到广州、南昌等地的文旅城也是如出一辙。尽管投资额巨大,但回报率完全无法与商业地产相提并论,我目测融创的整个文旅资产当下连0.5%的年回报率都没有,能做平就算不错了。

 

走过无锡融创乐园、秀场、酒吧街的时候,我深切感受到,要把文旅项目做好,必须要有好内容、好ip、强运营,而绝不是单纯靠投资规模的堆砌而致胜,这也戳中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做文旅的最大痛点——ip缺失,人才缺失。

 

因此我们看到,若只比较硬件层面,太湖秀VS宋城千古情、融创乐园VS迪士尼乐园,感觉差不太多,投资规模似乎是相仿的,但最终运营的结果,却是天差地别。

 

如果文旅资产的回报一直上不来,我们就不得不把文旅配套可售部分的结算利润,与融创纯住宅开发项目的结算利润区别对待了——前者需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甚至最坏的情况下,万一运营现金流都打不平,那么这从万达收购而来的文旅资产包里约1200亿的利润,单纯算经济账的话,恐怕相当于白赚了(当然隐性的好处还有不少,这里不细说了)。

 

不过现实情况还没有那么糟糕,2018年融创文旅板块的EBITDA有2亿左右,几个项目发出了ABS,说明还是有一些正向贡献。

最后,用一段2014年10月在浙江大学上演的老孙脱口秀结束这两篇融创估值实战系列文章。为什么选这个视频?因为那天我就坐在台下,第一次被一个说话磕磕巴巴的男人用魅力给折服,直到现在我翻阅融创财报的时候,那晚火热的景象还一次次在我脑海浮现。

重要说明 

本文为个人投资记录及商业分析,其中观点可能充满了我个人的偏见和错误。

对于任何股票在未来一个月、半年或一年的走势,我完全一无所知,更无法预料,涨跌多少都是有可能的。请坚持独立思考,切不可依赖文中内容作出买入或卖出决策!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融创 净资产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22 赛特新材 688398 --
  • 01-22 映翰通 688080 --
  • 01-22 良品铺子 603719 --
  • 01-21 广大特材 688186 17.16
  • 01-20 瑞芯微 603893 9.6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