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中国经济周刊》2005 > 正文
 

银行上市是灵药还是春药 能否换来金融业的明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6日 08:27 中国经济周刊

  自从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确定上市后,不良贷款的比例就直线下降。莫非,上市就是一副灵药?就能将一切化腐朽为神奇?银行上市,能换来中国金融业的明天吗?

  2004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风暴摧枯拉朽,率土之滨无不感受到它的震憾。一切尽在计划之中,结局也很完美,GDP增长了9%。银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在这个年度继续缔造着数十年来的神话。银监会公布数据表明,国内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瘦身计划”很成功,不
良贷款的比率从2001年初的33.37%降到了2004年末的15.6%,平均每年减少4.4%。照此速度下去,不出三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就可以控制在3%以内。

  国内银行业的回春之术的确让人击节赞叹,经济规律在银行不良资产的“瘦身运动”前黯然失色,二十多年依附在中国经济身上“一放就乱,一紧就死”的咒语骤然失灵,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喘息的企业不良贷款难道会飞上天?

  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滞胀目前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中国金融家却弹奏起向不良贷款消肿的“笑傲江湖”,这四年练就的鬼斧神工让世界上最优秀的金融家也自惭形秽,在老牌金融帝国都倍感棘手的难题前,中国金融家凭什么就能够在弹指间拯救沉疴积弊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样困惑的是:既然“瘦身”如此容易,难道五年前的中国银行业是光说不练?

  受银监会公布数字影响,标准普尔公司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从2003年底评定的投机级(即BBB以下)上升到投资级(BB级)。但游走在数字之间的银监会私底下并不乐观,1月19日首次承认不良贷款的计算存在误差。

  难道都是上市惹的祸?自从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确定上市后,不良贷款的比例就从2003年末的18%和12%直线下降到2004年末的8%。莫非,上市就是一副灵药?就能将一切化腐朽为神奇?

  无可否认,中国金融业出现了功能性的障碍,行政干预,恶劣的信用环境,造成中国银行业先天体弱;内部治理机构迟迟得不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能建立,造成中国银行业的免疫系统低下;经营风险得不到释放,传统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狭小,造成中国银行业消化功能不畅……病灶的外部特征表现为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和资本充足率过低。现在,银监会终于开出了一副“良方”- 上市。

  在这场以上市为终结的“大跃进”中,一切在为上市让路;政府在质疑声中动用了450亿美元补充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能与巴塞尔协议标准齐眉并举。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99年发行2700亿的国债曾经也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8%,四年后却不得不拨付外汇储备再次注资;2000年对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1.4万亿,2003年银行业却惊呼,不良贷款反增2万亿。

  拨苗助长不适用银行业。成就一家卓越的银行是旷日持久的工程,就像泡功夫茶,历久弥香。金融不是创造一夜暴富神话的地方, “芝麻开门”的故事在金融市场永远求叩无门。在这个越来越重视经营管理和金融创新的时代,中国的银行业岂有异禀,仅仅依靠上市就能走出困境?

  若想把信贷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上也无异于痴人说梦。在国内股民视中国股市为自杀坟场,华尔街放言“买中国股票,也许会涨,它若不涨,就告它,让它赔偿”的飓风季节,上市并不能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避风港,如出一辙的中国人寿已经麻烦缠身。注重补血而不求造血,注重治标而不求治本,为上市而忽略发展中的问题,不仅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掩盖病灶,使中国金融业永不敢直面惨痛的教训,甚至会贻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良机。

  银行上市,不是灵药,换不来中国金融业的明天;即使作为春药,对中国银行业的亢奋也极为有限。痛有时并不快乐。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银行新闻 全部上市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