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董事会“换血”!核心技术大牛为何“集体隐退”?

中芯国际董事会“换血”!核心技术大牛为何“集体隐退”?
2022年08月12日 21:13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管理层摩擦不断,承受着内外争议,回归成熟工艺扩产一年多的中芯国际,能否在先进制程研发与产能博弈的夹缝间,找到合适的位置?

  中芯国际董事会又少一人。

  8月11日晚间,中芯国际公告称,现任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赵海军博士辞任执行董事,将专注于履行联合首席执行官的职责。

  由此,执行董事仅剩原担任CFO兼公司秘书的高永岗1人,包含非执行与独立董事在内不足10人。对于一家千亿半导体巨头,是否显得有些“冷清”。

  近一年来,高层技术人员频繁的调动与出走,或许也是公司2021年战略“回归”成熟制程,引发内外激烈摩擦的一部分。

  而在半导体产能过剩的讨论中,技术大牛已集体“隐退”的中芯国际,似乎正陷入更大的挑战与争议。

  执行董事仅剩一席

  一年内,中芯国际董事会近半换血。

  根据8月12日最新公告,中芯国际董事会目前有9位成员,较一年前减少6位。

  具体名单如下:执行董事高永岗(董事长);非执行董事鲁国庆、陈山枝、黄登山、任凯;独立非执行董事刘遵义、范仁达、刘明、吴汉明。

  相较去年9月的名单,执行董事中少了周子学、赵海军、以及内讧不断的蒋尚义、梁孟松两位技术大牛;非执行董事少了周杰;独立非执行董事少了ARM前总裁William Tudor Brown,以及台积电出身的杨光磊。

  赵海军的辞任,也意味着“技术咖”全数离开公司董事会。

  此前,主要负责FinFET先进工艺技术研发的吴金刚,与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联合首席执行官梁孟松、执行副总裁周梅生以及运营与工程资深副总裁张昕被人们并称为中芯国际“技术五虎”。

  去年7月,随着吴金刚放弃近千万的股权激励辞职,中芯国际技术大牛仅剩4席。于2017年进入董事会的赵海军和梁孟松,目前也已先后退出了董事会,回到执行岗位。

  如今挂帅中芯国际的高永岗,则是一位财务出身的老将。

  高永岗时年57岁,在中芯国际呆了13年。2009年,其出任中芯国际非执行董事,2014年2月17日,获委任为公司首席财务官,2017年7月3日获委任为公司联席公司秘书,并于2020年11月11日获委任公司秘书。

  关于上述人事变动,以及董事会人数的变化影响,中芯国际方面尚未作出更多解释。

  事实上从2021年开始,中芯国际已逐步跳出“高薪抢大牛”的行业惯例,从薪酬结构也可以侧面看到。

  去年5月,公司发布一期41亿大规模股权激励计划,覆盖了近4000名员工,占到总数的20%,人均可获66万元,激励期则为2021-2024年。

  与此同时,公司高管薪酬却同比有所下降。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虽然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公司高管薪酬总额3225万元,却同比下降41%。

  从高级管理层薪酬分组来看,亦有所分化。其中,2020年高级管理层薪酬最高者位于3103万元~3144万元,而2021年最高者只介于1061万元~1102万元,仅为上年度的三分之一水平。

  转向成熟制程

  技术大牛们主动或被动隐退或与中芯国际的战略调整有关。

  去年的缺芯潮中,中芯国际从先进制程研发迅速转向成熟制程扩产,并以“调整统计口径”的方式在财报中“模糊了”先进制程的研发与生产销售情况。

  2021年年初,中芯国际就明确指出全年扩产将以成熟制程为主,预计资本开支280亿元,其中扩产成熟12英寸产线1万片,成熟8英寸产线不少于4.5万片。

  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中,中芯国际新增以尺寸分类口径的数据,而不再以技术节点分类来统计各个制程的营收占比。当季公司12英寸晶圆营收占比66.5%,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8英寸晶圆营收占比33.5%。

  赵海军表示:“这样的披露方式更契合公司在同个工厂跨多个节点及应用的运营弹性和业务特点。我们希望强调的是某个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储备,而不是过多关注制程的分布。”

  如此操作,也一度引发市场对其“芯片国产替代”进度的质疑。

  今年8月初,有媒体消息称,中芯国际由于技术承包商无法完成软件国产化需求,被迫暂停了北京一处总投资额497亿元的12英寸晶圆厂在建项目。百人团队已撤离,承接方项目负责人将离职,业内多家公司已经收到相关员工的简历。

  “500亿项目停摆”迅速遭到相关技术承包方否认,称中芯国际12英寸晶圆项目仍在研发。

  8月8日,上海上扬软件向媒体澄清表示,该公司的12英寸半导体国产化系统早于2019年已完成研发,并已经成功用于市场化项目。“中芯国际北京项目并未暂停,上扬团队仍然在为其进行软件开发。”

  产能博弈

  事实上,这一争议性转型已“初见成效”。

  2021年,中芯国际总营收超过54亿美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创新高,录得17.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7.81%。超过同期全球四大芯片代工厂中其余三家的营收增速——台积电、格芯、联电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4.9%,36%和25%。

  今年6月,有美国机构提醒,中国芯片业正在加速发展。过去四个季度全球20家增长最快的芯片行业公司,19家来自中国,上一年同期只有8家,且中芯国际的营收增速首次超过台积电。

  今年一季度,中芯国际宣布产能利用率达到100.4%,提价节奏也推动营收利润继续创新高。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称,增长动力来自于产品组合优化和价格调整,整体推动平均单价环比上升13%,出货量环比增长7%。

  然而今年以来,关于半导体行业是否产能过剩的讨论愈加猛烈,转型中的中芯国际也被再度拉回舆论中心。

  最新二季度财报显示,中芯国际营收19.03亿美元,同比增长41.6%,环比增长3.3%;净利润5.14亿美元,同比下降25.2%,环比增长15%;毛利率由30.1%升至39.4%,而上一季度录得40.7%。

  由于部分工厂年度维护延到二季度,以及疫情导致上海工厂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中芯国际在一季度业绩指引中预计,二季度销售环比增长1%-3%,毛利率在37%到39%范围。实际来看,二季度实际毛利率略高于公司预期,但仍遭受明显打击。

  展望三季度,赵海军表示,公司产能利用率保持健康水平,平均销售单价稳定,预计三季度销售收入环比增长0%-2%,毛利率介于38%-40%,即回到年初水平。

  横向对比,聚焦先进工艺的台积电毛利率为51.6%,两者仍有较大差距。

  工艺越先进,单价更高,利润也更高。2022年,中芯国际FinFET/28nm仅占营收15%、七成均为55nm及以上工艺贡献,而该项工艺在台积电营收中仅占18%份额。

  背后的技术研发仍有差距。目前全球最先进制程芯片是5nm、7nm,3nm即将量产;而中国最高水平是14nm,此前业界评论中国芯片业至少要数十年才能达到领先水平。

  展望未来,赵海军在二季度财报会上反驳了产能过剩的观点,并意指继续扩产:“(晶圆代工)行业的供过于求并不明显,很多(工艺)节点和领域的产能并没有增加,也是因为整个供应链成长得很慢。比如,设备供应商交货不快,产能就建不起来,或者建起来发现,硅片等上游产业没有增加太多。所以,整个行业单月出货量没有增加太多。”

  技术大牛们纷纷淡出,逐步走向“高端代工厂”的中芯国际,扩产提价之路是否可持续?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红卜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17 汉仪股份 301270 --
  • 08-16 金禄电子 301282 --
  • 08-16 宣泰医药 688247 --
  • 08-15 联合化学 301209 14.95
  • 08-15 丛麟科技 688370 59.7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