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牵手国美 是抱团取暖还是另有所图?

家乐福牵手国美 是抱团取暖还是另有所图?
2019年04月23日 20:25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公募基金的下一个二十年,将围绕着养老、科创、智能投资等展开,对此,“养老与基金高峰论坛”4月23日启幕,多位行业大咖齐聚共议未来,思辨如何更好的建设第三支柱养老金、夯实资产管理、支持科技创新!【详情

  文章来源:电商之家

  一边是靠黄光裕出狱“续命”的国美,一边是受电商冲击的落魄豪门家乐福,两个难兄难弟,走到了一起。

  家乐福牵手国美

  4月10日,国美零售与家乐福(中国)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合作的具体方式是,国美以“店中店”模式,在2019年7月前入驻家乐福(中国)的200余家门店,经营品类覆盖所有大家电、3C和智能商品。

  虽然今年才正式宣布,但其实双方在去年11月就已经“好上”了,家乐福跟国美合作的首批11家门店已经落户北京、上海、无锡、杭州等城市。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一个是专业的零售企业,一个是消费者常常光顾的高频消费场景,两家近些年混的都不咋样,一对难兄难弟,走到一起,也好理解。

  国美的情况,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下面来说说落魄豪门——家乐福。

  “被退出”的家乐福

  家乐福,这家国际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已经20年,曾经也是风光无限,但是近年来却遭遇“更年期”——业绩下滑、营业额下降。

  甚至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被网友们拉出来“调戏”一番——“家乐福要退出中国”!

  这个类似“狼来了“的故事,传了无数遍,但是仍然有人相信!

  不过,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由于受到电商以及迅速崛起的本土零售商的冲击,在对消费者以及市场的感知度上,这位以卖场闻名的“大爷“,玩不转了。

  从2009年起,这个欧洲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零售连锁集团、大卖场业态的开创者,就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区单店业绩由2.35亿元,下滑到2016年的1.58亿元,而且门店数量不升反降,销售总额一路狂跌。

  2017年,家乐福在中国的营收是480亿元,同比下滑5%,净利润只有区区3200万人民币。

  这样的营业额看起来也还不少,但是跟华润万家、大润发、沃尔玛等一众竞争对手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只能排在第七,其中排名第一的华润万家营收高达1036亿,比家乐福的两倍还多。

  以前是站在食物链顶端吃肉的,现在只能排在后面,喝口汤了。

  想当初,家乐福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何等风光,可谓是躺着就把钱给赚了。

  1995年,中国大陆第一家家乐福开业,短短几年时间,“势力范围“就覆盖了京沪苏粤川云等地,”开心购物家乐福“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门店前甚至出现还没开门,就有一堆消费者排队等候的火爆场面。

  此时的家乐福,是中国零售界当之无愧的“扛把子“。

  为了能够实现全国的快速扩张,家乐福赋予店长很大的自主权,让他们自主决定选择商品、定价,甚至选址。

  这种策略下,每家门店的经营水平直接跟店长能力挂钩,导致各家门店经营业绩有较大差距。

  后来,家乐福采取收权措施,将门店原有的采购、促销、费用谈判权收归总部,虽然改善了一些经营状况不佳的门店,但是却导致一些店长离职,军心不稳。

  而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巴黎遇到不公平待遇,让家乐福的形象跌到谷底。

  虽然家乐福采取补救措施,奈何已经无力回天,毕竟这种关乎民族尊严的事情,做一次就足以毁一生了。

  一边是改革阵痛和黑天鹅事件,另一边是电商崛起的冲击,家乐福风光不再,2009年,它的业绩被大润发超过,从此再无翻身之日。

  三大致命失误

  从零售业领军人物,到落后者、追赶者,家乐福也曾极力挣扎,想要找回失去的场子,奈何犯了三个致命失误。

  1.   忽略供应链体系,错失良机

  在如日中天之时,家乐福大卖场的问题已经凸显。

  但彼时的家乐福,躺着都能赚钱,谁会愿意搞改革呢?

  家乐福沉浸在舒适区中,并没有及时补足供应链和物流上的短板,而是保持现状,继续躺赚,以至于十年来都未曾有过迭代的进步。

  但是,此时其它品牌却在大补供应链。永辉选择供应链端的买断和直采模式,建立自己的生鲜壁垒;大润发则通过生鲜供应链,实行产地直采;沃尔玛采用供应商送至全国配送中心模式,所出售的生鲜都由配送中心进行全程冷链配送。

  而没有物流配送中心和库存模式,让家乐福付出惨重代价。

  供货速度慢,不仅影响购物体验,还影响销量,家乐福眼看着竞争力被削弱,但供应链体系又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建起来的。

  恍然大悟的家乐福,直到2015年,才真正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不过,未免有点太迟了。

  2.   零售线上化慢半拍,电商之战大溃败

  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商大潮,在其他零售企业都纷纷“补装备”、“扛伤害”的时候,家乐福却还在“装大爷”。

  直到2015年6月,家乐福好不容易上线了APP,但是至今只覆盖区区11个城市,而且体验还不咋地,APP运行卡成狗,产品种类还少得可怜,在很多地方生鲜还不支持配送,更有甚者,用户需要购买129元才享受包邮,被88元包邮的天猫超市和99元包邮的京东超市完爆!

  面对如火如荼的电商大势,家乐福很捉急,它试图联手美团、饿了么,虽然每天能多出几百订单,但是对它销售上亿的大卖场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缺乏经验,动作慢半拍,又不好好“补课”,家乐福的电商业务一塌糊涂,最终沦为鸡肋。

  自己做得不咋样,对手却搞得风生水起。近年来,天猫“双十一”全天营业额高达上千亿,这基本上等于家乐福全球市场一年的销售额!

  3.   新零售变革彻底掉队

  2016年,在马云的口号声中,新零售大潮席卷而来,京东无界零售、苏宁智慧零售接踵而来,家乐福在干嘛呢?

  他老人家还在忙着拓展各城市的网上商城,始终没将线上和线下生态打通。

  一步慢,步步慢。

  大润发、物美、天虹、中百超市等都纷纷尝鲜“餐饮+零售”业态之后,家乐福才赶上来,2018年过年前,分别在沈阳和武汉开了“渔夫厨房”和“极鲜工坊”,但也只是海鲜类产品的尝试。

  新零售的大旗已经飘了好几年了,家乐福却刚刚赶上来,而且优柔寡断,缺乏有魄力的投入,在徘徊中被竞争对手甩得越来越远,已经难以望其项背。

  联手国美,

  能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吗?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即使大幅落后于竞争对手,但是目前,家乐福仍然不失为国内零售界的一方诸侯。

  联手国美,虽有无奈,但是对双方来说,或许都很重要。

  对这两个零售巨头来说,外界很关注他们如何应对零售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他们自身的变化。

  此次合作,无论是否能实现强强联合的效果,他们都让外界看到: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跨品牌、数字化已经成为零售商的共同选择。

  首先,“店中店”模式已经在江湖上流传已久,不仅是国美此次在家乐福开设“店中店”,此前,戴森、Brookstone已经在家乐福开设“店中店”,苏宁也在大润发开设“店中店”。

  这种“店中店”模式,有利于不同品牌扬长避短,发挥专业优势。

  在合作之后,家乐福、大润发更加专注于自身擅长的生鲜、食品、日用品等业务,国美、苏宁则在自有门店之外,拥有更多家电、消费电子产品销售网点。

  其次,“店中店”可以更好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

  一方面,以往卖场中的家电、3C电子产品都是标准化品类,但是通过“店中店”,当下流行的定制款产品也能进入卖场。

  在此次官宣全面合作前,国美与家乐福的11家“店中店”,就已经上线了很多基于大数据定制产品。而且,这些“店中店”的家电和电子类产品经营状况有了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店中店”能为超市卖场带来更多选择。

  在国美家乐福“店中店”里,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店内陈列商品,更可以通过国美APP和美店,进行线上消费,享受更丰富的供应链资源。

  最后,开放、合作已经成为超市卖场行业,进行数字化升级的趋势。

  不管是大润发,还是欧尚、沃尔玛,近两年来的数字化升级,都与开放、合作密不可分,包括引入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与京东到家、盒马鲜生、饿了没、美团等合作推出即时配送服务,与BAT等巨头合作升级供应链等。

  这些改变,已经给传统超市、卖场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2018年去年业绩显示,家乐福中国区业务表现出色,利润大幅飙升,较去年增长11倍,高达3.5亿人民币!

  家乐福的业绩能逆风翻盘,无疑是改造升级门店、加码数字化,用技术连接到店、到家消费场景,打造全新购物体验的结果。

  总而言之,这个时代是开放合作的时代,单打独斗已经过时,“组团打怪”方是王道!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恒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30 鸿远电子 603267 --
  • 04-30 宝丰能源 600989 --
  • 04-25 新城市 300778 27.33
  • 04-24 日丰股份 002953 10.52
  • 04-23 有友食品 603697 7.8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