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化妆品企业觊觎医美市场蛋糕的趋势愈发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已有欧莱雅、曼秀雷敦、雅诗兰黛、上海家化等十数家知名化妆品企业或品牌涉足医美领域。其中,欧莱雅集团更是在一年内连续发起三起医美大动作,修丽可、福瑞达和敷尔佳等品牌更是深入布局三类医疗器械领域,头部企业的医美野心昭然若揭。

在头部企业纷纷布局之下,医美市场作为新的增长点备受瞩目,同时,跨界动作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思考——
技术维度较低的化妆品行业,涉足高维的医美领域是否合理?化妆品企业如何跨越跨界带来的“壁垒”?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如何融合发展,未来的增长方向又在何方?
尽管存在争议,但“向医美寻求增量”已成为业界共识。
对于化妆品企业布局医美市场,业界确实存在不同声音。
某新锐品牌创始人认为,“化妆品与医美的协同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品牌并未真正解决用户的长期痛点和需求,只是拓展了应用场景。”
医美抢占化妆品生意的话题一直备受行业关注。知乎美容护肤博主科学怪人-k博观察到,早期追求成分和功效的极致成分党,如今大多转向医美领域。
“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花费1000元购买功能性护肤品,还不如用同样的钱打水光针来得有效。”据观察,目前美团上水光针的主流价格区间已降至200-1000元,与部分化妆品价格相当甚至更便宜。

总体而言,尽管布局医美可能面临诸多挑战,但“医美是化妆品企业的增量机会”这一观点仍得到业界普遍认可。

医美布局带来的增量不仅存在于医美新场景,也体现在原有化妆品市场中。
医美布局是一个渐进式过程,“医美协同”更具普适性。
但其实,虽然布局医美已经成为行业普遍认同的增量市场,但“有增量”,和“我们能够拿到增量”,“能拿到什么程度的增量”,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然而,尽管布局医美已成为行业普遍认同的增量市场,但“有增量”与“我们能否拿到增量”、“能拿到多少增量”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就化妆品企业布局医美寻求增量而言,存在两个能力维度:
一是以协同形式布局医美新场景,同时做技术协同寻求功效突破;二是跨界做医美产品。这也是化妆品企业涉足医美的渐进过程。
目前来看,“多数化妆品企业只能停留在协同布局阶段,通过代工布局医用敷料等,进行浅层医美布局。”多位行业人士向聚美丽表达了这一观点。
因为医美产品门槛较高。仅从技术角度看,化妆品企业跨界真正自主研发医美产品,需要做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充分准备。
此外,化妆品企业还面临远超研发的问题。对此,作为横跨医美和功效护肤两个赛道的代表性企业,福瑞达的高春明以其经验为例,指出了两点问题。
“首先是医美赛道和护肤品赛道完全不同的法规。在安全性上,化妆品赛道要求不高,但医疗器械赛道做任何变动,都需先证明其无害性。”
“在生产制造环节上,化妆品和医美也有完全不同的操作习惯,医美要求更高。这涉及到人才缺乏问题,具备相关能力的人才基本都在有高竞争门槛的药企,他们工作稳定,收入较高,化妆品企业难以挖掘。”
相比做医美产品,协同医美方向面临的客观问题确实相对较少,但这种跨产业带来的壁垒仍需要用时间、资金、科研等去打破。
例如,护肤品牌若想进入医院、医美机构等市场,实现医美与护肤的协同,首要任务是进行两道教育——“进行大量学术推广和医生背书,影响医生端,再通过医生端进行消费者教育。”
而要跨越这两道教育,整个传播链路要求更严谨。从基础研究、论文到公立医生、私立医生,再到成分KOL,再到终端消费者,这是化妆品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
以家用美容仪和化妆品的协同为例,一些行业人士表示,这种协同方式仍在探索阶段。目前市面上提出美容仪+护肤品协同护肤概念的企业,无论是美容仪品牌还是护肤品品牌,都还未实现显著增量。
对此,有分析师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家用器械主打辅助护肤品吸收,但辅助的同时也延长了护肤流程,如何做消费者教育,又如何让效果提升与额外步骤带来的时间损耗相匹配,是它们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短期变现与长期布局:做医美的两种路径
虽然化妆品企业都想通过布局医美寻求增量,但布局背后其实可分为两种路径:
1)生意逻辑。通过械字号做噱头,塑造强科技形象,主要为化妆品生意做营销赋能。
在化妆品行业布局医美市场的过程中,医用敷料是一个普遍选择的“第一品类”。究其原因,一是医用敷料是少数兼具化妆品和医美心智的品类;二是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对化妆品企业而言,是一种轻资产且适配原有化妆品心智的切入方式。
同时,在医用敷料的布局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一些企业从中获得市场红利。典型如敷尔佳和巨子生物,依托医用敷料打开市场并实现销量增长。尽管后来医用敷料份额被功效护肤品一定程度稀释,但仍是重要业绩部分。
看到敷尔佳、巨子生物等凭借医用敷料取得成功,近年来有一批企业开始模仿,想借此探索新增量。

2)长期布局的逻辑,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来更“极致”的解决方案。
在长远的布局策略中,化妆品企业通过基础研究的突破,旨在提供更卓越、更极致的解决方案。而那些仅仅将“医美”作为营销噱头的化妆品企业,往往只能获取短暂的利益。
从长远来看,化妆品企业的任务绝非简单地将产品进行叠加融合,而是需要将医美与化妆品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深入基础研究的层面进行布局。从相关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从技术研发到产品上市,这一过程可能需要长达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
近期,如巨子生物、福瑞达、敷尔佳等化妆品企业在医美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福瑞达为例,其研发的医用级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已经成功完成主文档登记。自胶原蛋白智能工厂投产以来,福瑞达进行了多轮重组胶原蛋白试产,不断验证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种高标准和长期的积累,也决定了在医美的长期布局中,更成熟的国际集团相对具有优势。例如,修丽可之所以被一些行业人士誉为“化妆品和医美协同做得最完美的品牌”,是因为它并非仅依赖单一成分或单一通路实现功效,而是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修丽可基于“整全护肤”的理念,持续构建满足不同医美项目需求的创新联合解决方案。例如,围绕修丽可A.G.E.面霜展开的医美射频项目联合治疗,实现了全链路抗醣,带来了显著的抗衰老效果。

而这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背后,其实是国际集团通过自孵化和投资等多种形式,在医学美容领域的长期积累和探索。以欧莱雅投资国内高端医疗美容连锁机构“颜术医美”为例,欧莱雅中国表示,这是让修丽可获得前瞻性整全护肤实践的试验场。通过皮肤健康需求的实践与专业医美服务的精准融合,品牌可以从诊疗中获取经验,助力产品开发,并通过这一试验场探索品牌客群反哺机构的最优方式,为行业输出新的赋能模式。

在这种不可逆转的边界模糊趋势下,行业人士也表示,化妆品和医美的交互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化妆品行业真正将医美作为增长方向的时间还较短,协同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适应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目前入局医美的化妆品企业大多仍停留在纯粹的生意逻辑上,真正将其作为长期生意来做的还很少。
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化妆品企业如果真的想要涉足医美场景的长期生意,需要经历多长时间的准备?虽然很难给出具体的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条没有捷径可走的路。
以薇诺娜为例,其在皮肤屏障修护方面的强大心智是从2010年成立开始,经过十多年的沉淀才形成的。期间,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临床观察、病例实践等,这些都是其心智建立的支撑。这与化妆品企业布局医美新场景所要跨越的路径有一定的相似性。
然而,就目前来看,虽然距离化妆品企业在医美市场中获得长期新增量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今年以来,头部企业的频繁动作已经表明,化妆品和医美的交互协同正在加速发展。
而且,这种布局也并非要求企业直接“空降”三类医美产品,而是有阶梯式的布局空间,让它们逐步增强实力。例如,在福瑞达对珂谧的发展规划中,高春明提到,珂谧将先通过提升化妆品和二类器械的质量和口碑,同时打好医院渠道基础,为三类医疗器械的上市做好铺垫。
虽然化妆品企业在医美领域的生意还在探索中,但距离下一个“修丽可”甚至是“爱美客”式的成功,其实已经可以看到比较清晰的攀登路径了。更重要的是,从大颜值趋势的开放性视角来看,医美场景的布局其实是化妆品企业逐步建立大颜值产业集团心智和能力储备的重要开端。
某位行业人士曾预言,“十年二十年后,要想在美妆领域做大做强,从化妆品公司转型为大颜值产业集团,或许将成为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如今,化妆品在医美市场的布局,正为大颜值产业集团的诞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近期峰会活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