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国工业 访天准科技董事长徐一华

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国工业 访天准科技董事长徐一华
2019年11月02日 08:43 中国经营网

原标题: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国工业 访天准科技董事长徐一华 来源:中国经营网

  自从设立了科创板,很多不太被大众知道的“硬科技”公司冒了出来。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作为新设的增量板块,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科创板首批上市有25家企业,以机器视觉(亦称计算机视觉)为核心技术的苏州天准科技为首批25家上市企业之一,并且是首批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中唯一一家采用第三套标准的企业(科创板共有五套上市标准,相比较而言第三套标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的要求更为严格)。

天准科技主要是将机器视觉核心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包括机器视觉算法、工业数据平台、先进视觉传感器、精密驱控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在科创板上市之后天准科技也被称为“中国工业人工智能第一股”。 9月24日,在天准科技在科创板挂牌上市两个月后,天准科技累计涨幅已达50%以上,总市值达到79.96亿元。

  机器视觉究竟如何和工业相结合?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国工业?科技人才如何转型为科技创业者?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天准科技董事长徐一华。

制造业的守门员

  《中国经营报》:天准科技核心的技术是机器视觉,机器视觉是一项什么技术?机器视觉和现在大热的人工智能之间是什么关系?

  徐一华:我1998年读研究生时的专业研究方向就是计算机视觉这个方向。计算机视觉行业非常小众,简单地说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视觉能力,这个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门学科。到今天为止,对这个行业的研究一直都在持续,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

  最近几年,因为阿尔法狗与人下围棋下赢了,全世界都知道了人工智能。视觉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分支,因为人类获取信息,70%是靠视觉。

  只是以前人工智能行业整体不够发达,不会统称人工智能。干自然语言处理的就说是做语言的,做语义处理的说是做语义的,做视觉处理的说是做视觉的。以前我们都是讲自己是做视觉的,现在大家都又回归了,都说自己是人工智能行业。

  《中国经营报》:2005年天准科技创始团队开始在北京创业。天准科技最早的产品是精密仪器检测,为什么你们会选择从这个领域开始创业?

  徐一华:我2001年硕士毕业之后在微软研究院工作,工作还是视觉这个方向。2005年从微软研究院出来创业做精密检测仪器,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当时的计算机视觉这个能力水平跟现在不太一样,计算机视觉能解决的问题不像现在这么多,深度学习出来以后计算机视觉的技术边界往前迈了很大一步,比如人脸识别已经可以到产业化应用的阶段。但是在十几年前,计算机视觉只能在两个行业中解决一些问题,一个行业是工业,还有一个是医学图像处理。所以学视觉出身的人要么当教授,要么就在这两个行业里发展,我选择了在工业领域。

  更大的一个背景是,中国制造在2005年的时候大而不强,我们想用计算机视觉这个技术来服务工业这个行业,改变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在这个大背景下为什么选择这个产品线也是有偶然性的。当时朋友找到我做一个精密测量仪器,这在当时是一个国外有、国内没有的产品,因为和我的专业对口,所以接下了这个活儿,结果预计6个月完成的产品最后做了3年,做成之后就在这个行业一直做了下来。

  我们用了4年的时间把产品和经营的基本问题解决了。做了之后发现,精密测量仪器要求技术很全面,不仅有视觉部分,还包括机械、电器、软件全方位的技术问题。精密测量仪器的应用面非常广,可以用在工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解决的是质量部门管控生产质量的需求,我们做的是制造业的守门员,质量的守门员。到现在我们累计有3000多家客户,全是制造业中高端客户,这些客户为我们积累了通道、品牌知名度和客户的认可度。

  《中国经营报》:2009年为什么会从北京来到苏州?

  徐一华:我们的客户、供应商大部分在长三角、珠三角附近,正好2009年苏州招商引资。相比较北京,苏州及苏州周边的工业企业更多,到苏州意味着离客户更近了。从研发人才方面来看,苏州相对北京有一些差距,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方法:高端人才,弹性比较大,可以用个性化方案解决;培养资质好一点的校招人才形成公司人才梯队。对于任何公司来说,人才都是不好找的。

为制造业装上“眼睛”

  《中国经营报》:天准科技的业务不仅有精密测量仪器,还包括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制造系统和无人物流车。为什么天准科技要把业务从精密测量仪器向外不断延伸?

  徐一华:精密测量仪器的好处是覆盖面广,工业的各个领域都会用到,但问题是总市场容量小。一般工业的质量部门为了管控生产质量,会抽取一个或几个产品进行抽检,如果检验合格就认为这一批都合格,如果不合适就调整工艺,然后再拿一些来检验。总体来讲这些工厂大多以抽检为主,对我们产品数量的要求不多。

  2011年,我们开始考虑怎么让商业价值更大一些、社会价值更大一些。我们发现制造业中的一些行业不能满足于抽检,产业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抽检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些行业需要全检。尤其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这样的行业越来越多。全检设备需要嵌入到生产线当中,相当于给生产线装上了“眼睛”,这样的全检设备对我们的需求量就大了,会比抽检的量大很多。最典型的行业有智能手机、光伏、半导体等其他行业。

  我们是做检测设备的一家企业,这么多年下来,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度也很高,智能制造系统是根据客户需求发展的第三个产品线,不仅是检测,而是整个一个解决方案,是现在讲的工业4.0、智能制造,整体还是围绕工业视觉、工业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第四条业务线无人车业务还是一个前瞻性的业务,目前大家的量都没有上来。

  《中国经营报》:智能检测装备是目前天准科技最大的一个业务板块,很多光伏企业会用到天准科技的设备,苹果及其供应链企业也是天准科技的大客户。在天准做智能检测装备之前,国外也有相应的产品。能否对比一下天准科技将智能检测装备国产化前后的差异?

  徐一华:以光伏智能检测装备为例,在人工智能应用之前,在生产线上解决光伏的自动检测问题基本是无解的,如果抽检靠人眼是可以检得过来,但全检靠人眼是检不了的,因为产量太大。

  智能检测分选设备是光伏产业链里面最后一个被国产化的环节,以前从国外进口一台设备成本很高,一个小时能检测3000片。现在我们的设备一个小时能检测8500片,而且单台设备成本下降了60%以上,这个变化发生在三年之内。因为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竞争不像中国这么激烈,他们会主动差异化,中国产业会相互竞争,活下来的企业会非常有竞争力。国外产品的竞争是价格一点儿一点儿降低、性能一点儿一点儿提高,但是我们一旦进入之后,就会迫使国外产品价格大幅降低。

  《中国经营报》:在你看来,目前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落地情况如何?

  徐一华:第一点,到目前为止,真正比较落地的最大的还是智能检测,这是最刚性的需求;第二点,可以对工业装备、工业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第三点,可以通过数据对制程进行优化、改善、调整,来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前提是要真有海量的数据才行,而工业领域的数据量往往没有那么大。

中国工业人工智能第一股

  《中国经营报》:此前天准科技曾在新三板挂牌。请谈谈从新三板到科创板对天准科技的意义是什么?

  徐一华:首先在与客户交流上,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度会更高一点儿。因为上市公司是可持续经营的,而且科创板审核各方面都比较透明严格,科创企业的区分度还是比较鲜明的,给客户和公众一种很强的科创认知。其次,在对供应商、人才端方面都能更好的沟通。另外,上市后很多战略规划会更加按照企业发展的愿景来做。

  我们不太会关注股价。天准科技的持续经营是决定股价的根本,而不是反过来。战略规划基本上还是招股书披露的内容,上市只是加速了战略步伐,方向还是服务工业的各行各业,发展工业人工智能、工业视觉,提供工业设备。

  《中国经营报》:从天准科技的招股书和财报可以看到,目前智能检测装备是占比很大的业务,其中苹果及其相关联企业占比很大,你们怎么解决大客户依赖的问题?

  徐一华:大客户依赖是一个问题,苹果的购买力太强了,但在苹果产业里这是普遍存在的,不是我们一家。从天准科技的角度来讲,我们会从很多方面来管理这个风险。首先对非苹果的其他领域都在拓展,因为天准是要服务整个工业。即使是智能手机的话也不只是服务苹果,同时也服务其他品牌。对于苹果的大小年(年度的市场周期变化)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规则,所以只能去适应它。

  《中国经营报》:机器视觉产业链属于中游装备生产,上市之后会不会通过资本的力量做一些投资并购,丰富产业链?

  徐一华:会去做投资并购,但还是会在中游,我们肯定不会进下游,也不应该往上游走。因为我们是直接给下游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装备的,要贴着下游客户去做。我们在产业链上就没有往上游走,如果往上游做传感器,那么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还是要聚焦自己的核心技术。这当然可能会和外部的、上游的公司投资、参股,但还是以他们为主,参股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合作得更紧密一些。另外,也有可能去并购一些和我们同样位置的公司,例如其他的设备公司,去切入成本比较高的公司。

深度左手科研,右手市场

  即便在商场摸爬滚打十多年,徐一华身上还是有很浓郁的“理工男”气质。

  在谈及商业方面的问题时,徐一华的回答往往简洁明了,有的时候甚至一语带过,而谈及技术问题时,一连串专业名词和知识滔滔不绝地从他的口中流出。

  徐一华本人有很深厚的技术背景,16岁就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机器视觉,是北理工第一个获得“微软学者奖学金”的博士。还曾先后师从沈向洋院士(现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王坚博士(现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许峰雄博士(国际象棋超级电脑“深蓝”之父)。

  天准科技的高管团队基本上都有人工智能的技术背景,因此在天准科技,技术的研发、储备都摆在很重要的位置。在人工智能领域,天准科技已经累计申请专利117项,牵头制定5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与国家校准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天准科技参与研发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目标仪器——复合式高精度坐标测量仪测量精度非常高,是我国首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坐标测量仪器,突破了国外产品的技术垄断,提升了我国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

  2004年,徐一华从微软研究院离职后决定从一名科研人员转型为创业者、企业家,这场转型的重要“考试”对于徐一华而言已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如何让技术产生经济效应。

  徐一华的第一桶金来自朋友对精密测量仪器的需求,花了3年时间才打磨出了一款令朋友满意的产品,好在同时也收获了大量客户。之后的第二桶金、第三桶金也都是抓住了客户需求,或者客户痛点。例如,2011年天准科技从做抽检的精密测量仪器突围进入需要全检的市场领域,做起了智能检测装备,嵌入到了光伏、智能手机、半导体的生产线,就是因为这些领域的智能检测装备技术之前主要被国外掌握,导致中国工业制造的价格、产能都会被国外“卡脖子”。

  从天准科技的发展壮大和徐一华的成功转型不难发现,作为一家强技术背景的公司,其实不仅需要企业在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更要求掌舵者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力,能够将技术和市场结合,产生经济效应。

老板秘籍

  1。为什么要把业务从精密测量仪器向外不断延伸?

  精密测量仪器的好处是覆盖面广,工业的各个领域都会用到,但问题是总市场容量小。一般工业的质量部门为了管控生产质量,会抽取一个或几个产品进行抽检,如果检验合格就认为这一批都合格,如果不合适就调整工艺,然后再拿一些来检验。总体来讲这些工厂大多以抽检为主,对我们产品数量的要求不多。

  2011年,我们开始考虑怎么让商业价值更大一些、社会价值更大一些。我们发现制造业中的一些行业不能满足于抽检,产业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抽检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些行业需要全检。尤其随着高端制造的发展,这样的行业越来越多。全检设备需要嵌入到生产线当中,相当于给生产线装上了“眼睛”,这样的全检设备对我们的需求量就大了,会比抽检的量大很多。最典型的行业有智能手机、光伏、半导体等其他行业。

  2。怎么解决大客户依赖的问题?

  大客户依赖是一个问题,苹果的购买力太强了,但在苹果产业里这是普遍存在的,不是我们一家。从天准科技的角度来讲,我们会从很多方面来管理这个风险。首先对非苹果的其他领域都在拓展,因为天准科技是要服务整个工业。即使是智能手机的话也不只是服务苹果,同时也服务其他品牌。对于苹果的大小年(年度的市场周期变化)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规则,所以只能去适应它。

简历

  徐一华,16岁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2001年8月至2004年7月,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05年12月创立北京天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8月创立苏州天准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是机器视觉和智能制造领域资深专家,曾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国家校准规范2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原标题: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国工业 访天准科技董事长徐一华)

天准科技 人工智能技术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06 三达膜 688101 --
  • 11-06 指南针 300803 --
  • 11-05 贝斯美 300796 14.25
  • 11-05 矩子科技 300802 --
  • 11-05 联瑞新材 688300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