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之道 访平安金融壹账通企业金融CEO费轶明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之道 访平安金融壹账通企业金融CEO费轶明
2019年07月20日 09:38 中国经营网

原标题:“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之道 访平安金融壹账通企业金融CEO费轶明 来源:中国经营网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为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极大冲击。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AI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银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速,大批专门服务于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公司兴起。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科技化战略转型的同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也在迅速崛起。且随着不断有银行的加入,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队伍仍在持续壮大。

平安金融壹账通作为平安集团旗下金融科技公司,从成立之初便以其独特的业务模式备受业界关注。壹账通高管团队和业务基础都具有很强的银行基因,依托平安集团科技转型和资源支撑,其在组织架构及业务布局上兼容并蓄,既有全链条业务资源覆盖,又具备灵活高效的技术研发能力。

成立3年以来,金融壹账通致力于为银行、保险、投资等金融领域全行业的各类机构提供风控、营销、运营等全流程解决方案的系统化服务,服务客户近3500家,覆盖了全国近93%的城商行和38%的保险公司;多项技术专利获国际行业高度认可,区块链技术更获得IDC应用实践奖。

为什么说金融壹账通是最懂金融的科技公司?为什么“科技应用+业务服务”双驱动模式是其立足市场的关键?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平安金融壹账通企业金融CEO费轶明。

“科技应用+业务服务”双驱动模式

《中国经营报》: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传统金融机构业务转型步伐加快,您认为金融壹账通与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的差异在哪里?

费轶明:从整个行业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迅速崛起,但可持续的业务模式依然是金融科技公司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从产品内容来看,目前金融科技公司大概分为技术服务型和资源输出型两类。

技术服务型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为金融机构提供其业务中需求的软件、系统等技术性产品。他们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但其对金融的理解是有限的,即使有金融行业的人才,也没有各种金融业务的支撑,很难做到金融科技与金融业务的深层融合,对于如何满足业务的监管要求、如何针对实际业务中的痛点进行应用创新等都有不少的局限。

资源输出型的金融科技公司(银行系)通常背靠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领域的业务和资源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对业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市场需求更加敏感,但组织架构相对复杂,项目研发往往需要层级审批,且科技研发与业务需求相对割裂,应用创新方面稍显不足。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壹账通创造了一种“科技应用+业务服务”双驱动型的商业模式。

对壹账通来说,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科技水平,而是业务服务能力。壹账通利用科技手段把平安集团几十年来各领域业务经验的积累进行产品化,并将其共享给其他金融机构,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采取与金融机构业务量挂钩的收费模式,实现与金融机构共赢。

以线上的零售业务为例。有的中小银行想进行线上零售业务拓展,但仅靠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为其研发一套软件、系统是不行的,关键是银行上线这套系统后要怎么使用。比如银行线上零售业务开展中需要的各种风控模型、客户挖掘模型、场景等各种数据模型和工具如何配套等,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服务,更多的是大量业务实践中累积的经验和数据的支撑。

平安集团很多业务在国内都是领先的,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金融壹账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些经验拿过来,根据客户自身情况量身打造一套解决方案,帮助中小银行做好业务。

与此同时,公司将开发架构的系统进行标准化,各业务板块都可以打通,每个领域的新研发产品都可以拼接上来,形成新的产品。这也使得公司产品研发高效快捷,有时候从发现需求到产品上线仅需要十几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中国经营报》:金融壹账通为平安集团成员公司,有着传统金融机构背景,“科技应用+业务服务”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费轶明:壹账通“科技应用+业务服务”的实现,关键是有集团资源作为依托。多年来集团一直高度重视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意在推动“金融+生态”的战略,金融壹账通的成立也承担了集团先进技术应用和输出的重任。

以此前壹账通研发的智能闪赔为例,除了技术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数据和模型的积累。基于平安产险的丰富积累,赔付标准能够做到更加精细的匹配,比如一个车灯的理赔,不同车型甚至同款车型不同年份的车灯价格都是不一样的,具体定价有赖于多年来业务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数据模型分析。

平安集团在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各业务板块已实现了全牌照覆盖,且很多模式在业内领先,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经验、数据和模型。这也是壹账通能实现金融领域全行业金融机构全覆盖的基础。

在技术层面,平安集团长期以来在科技研发方面的积累为壹账通提供了技术支撑。最好的应用都是需求驱动的,真正的需求都来源于业务而不是金融科技公司。

如何赋能传统金融机构?

《中国经营报》:您认为金融科技公司应如何进行自我调整,更好地赋能传统金融机构?

费轶明:随着经济形势和监管形势的变化,中小银行面临ROE(净资产收益率)下滑、利差缩减、不良压力升高等诸多难题。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智能化、零售化转型已成为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科技是中小银行业务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量,对中小银行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对于很多区域性中小银行来说,科技能力较弱,发展金融科技的成本高,转化率低,联合外部科技力量,赋能银行业务不失为最佳选择。

实际上,在我们看来,中小银行科技能力弱其实只是表象,关键是要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业务转型。比如很多中小银行想要借助技术手段做好线上零售业务,但是如何做好获客、精准营销、产品设计、风控管理等,对很多地方银行来说仍然是较大难题。

金融科技公司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难题转化为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获客和风控的痛点,壹账通去年还发布了一套Gamma人工智能营销解决方案,通过全面AI化改造,将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与银行零售业务流程有机融合,把客户的线下活动数据化、智能化、自动化,推动提升银行在存量客户激活、线上线下获客、产品交叉营销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客户黏度。

比如人工智能营销方案中结合了最新智能文本阅读理解技术。这一工具可以使客户能够针对任意一款金融产品的细节进行提问,智能销售助手都会实时给出专业标准的答案。且有任何新产品发布时,智能销售助手可以秒级读入产品文本,实时理解产品细节,可以立刻解答客户的各种提问。这一便捷性和客户体验水平的提升,也使得人工智能营销方案在中小银行中备受关注。

《中国经营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都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顽疾。壹账通在助力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企业质效方面有哪些突破?

费轶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是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恐贷、惧贷的关键。过去要解决这一问题,成本很高,需要业务经理常年扎根网点了解客户需求,且有地域限制,不是能在所有地域都可以展开的。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破解这一难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供应链金融;二是KYB(中小企业数据征信)项目。

银行做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是交易真实性。我们借助区块链+电子凭证等信息技术,通过供应链上各级上下游企业上传的各种真实数据,构筑真实交易背景链条,将核心企业强信用传导至供应链末端,可以实现多级信用穿透,甚至直接穿透至供应链上末端企业。

另一方面,通过KYB项目,我们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尝试更好地掌握企业信息,利用企业经营数据、税务数据、上下游数据、舆情和企业主数据等多元化数据,对企业进行分析、评估,做好风控管理。

去年以来,壹账通在区块链领域也做了很多服务企业融资的创新和实践,研发了壹企银、ALFA智能ABS平台等基于区块链的应用产品。

加快国际化布局

《中国经营报》:金融壹账通在供应链金融技术海外市场拓展方面有哪些布局?国际化业务布局中面临哪些问题?

费轶明:2018年,壹账通开始国际业务拓展,目前已有香港、新加坡、印尼3家境外分支机构,另外还与日本SBI Neo Financial Services株式会社签订协议,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海外市场空间很大,3家机构开业后业务开展很快,客户接受度较高。

在海外业务拓展中,我们也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首先是监管层面,国外不同国家当地监管的要求不尽一样,比如有的地区限制数据出境,有的则对业务范围有限制等。作为外来企业,想要在当地发展业务,必须要根据当地监管的要求进行业务调整。

其次,各个国家的行业环境有差异,入乡随俗很重要。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习惯也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地方对人面识别比较敏感,面部表情识别一类的产品就会受到较大影响,需要因地制宜进行产品研发。

另外,还要考虑对当地市场的理解。在金融壹账通“科技应用+业务服务”模式中,业务是最重要的,但我们对当地业务没有对国内的熟悉,也会考虑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深度金融与科技的融合需要新思路

2019年6月,随着又一家国有大行全资金融科技子公司在上海成立,银行背景的金融科技公司再度扩容至9家。

不得不说的是,在这9家传统金融机构背景的金融科技公司中,平安金融壹账通是最为特殊的存在。在采访中,费轶明曾多次向记者强调,壹账通并非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而是平安集团的金融科技公司。

在他看来,壹账通能取得如今的成绩,能在汹涌如潮的金融科技浪潮中脱颖而出,更多的是依赖于集团的支撑。“没有集团全业务线条的资源基础,金融科技要实现与业务的深度耦合太难。”

从互联网金融崛起开始,金融科技就像一场飓风般席卷整个金融领域,让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放下身段转型变革。在这一阶段,大批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蜂拥而至,掀起了一波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跨界融合的浪潮。

竞争与合作永远是共生体。一些有实力的银行不甘被动,也纷纷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如此一来,两类金融科技公司背景各异、路径不同,形成了金融科技领域一道别样风景。但是,如何才能使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对于这两类金融科技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业务模式决定了企业能走多快、走多远。”费轶明透露,壹账通是平安集团金融科技的先锋队,承担着整个集团科技在金融业务领域应用创新的重任,因此不仅有丰富的经验支撑,更是天然的产品试验田。

作为金融领域的老兵,费轶明对金融科技的冲击感触更加深刻。他坦言,当初壹账通成立的时候,曾考察过市场上各类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模式。银行系的金融科技公司受体制束缚较多,且更多还是以业务为主;而互联网系的金融科技公司科技实力强,但对金融的理解欠缺。“如何蹚出一条能满足银行转型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路,很艰难,但更重要。”

“模式走通了,路就顺了。”费轶明认为,经过前几年的探索积淀,2018年以来壹账通接连推出了10多款产品,都是针对中小银行业务中的痛点研发的,反响也很不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进入加速车道,“开放银行”成为银行业未来趋势。迈入新的阶段,金融科技如何更好赋能金融机构?壹账通“科技应用+业务服务”的商业模式,为我们探索这一问题给出了新的思路。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秦玉芳采写

老板秘籍

1。技术服务型和资源输出型两类金融科技公司各有什么特点?

从整个行业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迅速崛起,但可持续的业务模式依然是金融科技公司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从产品内容来看,目前金融科技公司大概分为技术服务型和资源输出型两类。

技术服务型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为金融机构提供其业务中需求的软件、系统等技术性产品。他们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但其对金融的理解是有限的,即使有金融行业的人才,也没有各种金融业务的支撑,很难做到金融科技与金融业务的深层融合,对于如何满足业务的监管要求、如何针对实际业务中的痛点进行应用创新等都有不少的局限。

资源输出型的金融科技公司(银行系)通常背靠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领域的业务和资源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对业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市场需求更加敏感,但组织架构相对复杂,项目研发往往需要层级审批,且科技研发与业务需求相对割裂,应用创新方面稍显不足。

2。壹账通在助力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企业质效方面有哪些突破?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破解这一难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供应链金融;二是KYB(中小企业数据征信)项目。

银行做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是交易真实性。我们借助区块链+电子凭证等信息技术,通过供应链上各级上下游企业上传的各种真实数据,构筑真实交易背景链条,将核心企业强信用传导至供应链末端,可以实现多级信用穿透,甚至直接穿透至供应链上末端企业。

另一方面,通过KYB项目,我们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尝试更好地掌握企业信息,利用企业经营数据、税务数据、上下游数据、舆情和企业主数据等多元化数据,对企业进行分析、评估,做好风控管理。

去年以来,壹账通在区块链领域也做了很多服务企业融资的创新和实践,研发了壹企银、ALFA智能ABS平台等基于区块链的应用产品。

简历

费轶明,复旦大学学士学位。现任平安金融壹账通企业金融CEO,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大学毕业后加入汇丰银行,之后在麦肯锡工作8年,任全球副董事,在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拥有丰富的战略制定和实施推动经验。后分别在瑞银证券担任财富管理首席运营官(COO)兼风险管理负责人;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总裁助理;廊坊银行担任战略总监、金融市场总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平安 科技公司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29 柏楚电子 688188 --
  • 07-29 晶晨股份 688099 --
  • 07-25 柯力传感 603662 --
  • 07-24 小熊电器 002959 --
  • 07-24 神马电力 603530 5.9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