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至少有和铂医药等10多家药企宣布暂停或终止新药研发项目!砍管线、砍基地,创新药企如何甄选赛道

10月以来至少有和铂医药等10多家药企宣布暂停或终止新药研发项目!砍管线、砍基地,创新药企如何甄选赛道
2022年11月26日 00:00 市场资讯

双十一别人剁手你赚钱,飞天茅台等你拿!更有七大投资工具限时低价优惠,不容错过,[点击进入活动页面]

  来源:21新健康 / 季媛媛

  继多家知名创新药企宣布关停或出售产业化基地后,又有知名药企宣布调整研发管线布局。近日,和黄医药发布公告称,为应对当前影响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具有挑战性的市场条件,公司正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变,专注于其内部开发管线中最前沿的、最有可能推动近期价值的药物。

  据不完全统计,10月份以来,至少有包括和铂医药等10多家药企宣布暂停或终止新药研发项目。

  对于创新企业而言,如何筛选布局具体的产品管线至关重要。箕星首席商务官吴琨表示,在选择标准上,创新药企选择的创新产品首先是开发成本低同时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高的,同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产品管线的布局有很多情况需要考虑,比如:产品后期的开发能力、临床研究能力是否能够保证产品顺利完成临床研究和注册;完成注册之后,是否有足够的商业化能力;如果选择商业伙伴来做商业化,双方的商业化的战略目标是否一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失败。”

  创新投入周期长、风险大

  当下,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正驶入高速成长通道,中国研发创新氛围逐渐形成,开始诞生出一批对全球医药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本土创新企业。

  从新药获批的速度可以看到,过去创新药获批基本是跨国药企主导,而这样的时代俨然已成过去式。据GBI发布的新药审批专题报告,2021年我国新药审批全面加速,共82种新分子(按有批准文号的西药分子名计,不区分剂型)首次在国内上市,这是自2017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以来批准新药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药品审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在2021年集中落地,自研新药占比高达35.8%,与进口新药齐平,这体现了国内企业开启创新转型的决心,并且初见成效。中国医药行业发生巨大变化,从创新药不受待见到现在药企聚焦创新,从“跟随创新”逐步迈向“原始创新”。

  不过,在创新药企高速发展之际也存在诸多市场挑战。毕马威发布《2022年中国创新药企发展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创新药企受制于研发、商业化与资金三方面压力,陷入困局。

  同时,据KPMG白皮书数据,从时间上来看,一款新药从化合物的筛选到通过临床前研究确定最终研发的化合物,往往需要花费3—6年。接着,药品进行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这一过程总共需要花费67年时间。如果临床研究结果良好,申请上市,审批过程往往也需要0.52年的时间。从新药立项到最终上市,一款创新药的平均周期往往在810年。

  而从研发投入来看,临床研究阶段是在创新药研发周期中消耗资金最多的一个阶段。以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为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Ⅰ期到Ⅲ期临床试验,研发的平均成本高达26亿美元。而近些年来,创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又有着非常显著的上涨趋势。在当前的创新药研发环境下,创新的的研发投入无疑是巨大的。 

  和誉医药董事长兼总裁徐耀昌曾表示,在确定研发项目后,相关项目的研发团队就要持续不断地优化和试验,测试靶点的活性、选择性等一系列特性,如果顺利获批IND,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数以千万计的投入。

  除了研发环节,其实创新药在商业化上也面临巨大压力。具体体现在: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覆盖能力不足,多方原因使创新药基层准入困难;

  二是医保基金控费收紧和长期进院难的问题,使创新药主要市场准入途径接连受阻;

  三是企业基于商业生存和发展考虑使药物研发靶点选择集中,产品同质化严重,商业竞争加剧。

  “生物医药从自身的属性来看,是一个存在风险的行业,一直以来,生物医药市场的布局逻辑并未改变。”徐耀昌指出,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得还不够。随着这些年国家对新药研发的重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时常被提及,我们其实并不缺少一些关键技术和研究基础,但是在产学研转化方面,我们目前还有待提高。

  License-in模式还适用?

  在选择产品管线时,这几年License-in也成为创新药企规避市场风险的一大选择。

  由于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是一个费钱、费力、费时且具有较大风险的过程,近年来,License-in模式成为很多中国创新药企一开始选择的道路。有业内人士曾经直言:在资本的加持下,该模式可以帮助创新药企形成一套“资金+人脉+项目资源+药企”的成熟组合,并借港股、科创板等市场优惠政策迅速IPO。

  据行业机构统计,2020年国内药企License in数量已经达到108件,首次突破百件。在License-in模式下也涌现出众多优秀案例。例如,再鼎医药用“投资逻辑”做研发,将License-in带来的利润反哺自主新药研发,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百济神州获得Mirati Therapeutics公司sitravatinib在亚洲(日本除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授权,以此拓展产品线惠及更多患者。

  但当下,为进一步严格规范企业创新,中国医药攻策开始收紧,针对依靠License-in进行IPO的企业市场态度也发生转变,资本对创新药企的价值期待降低,医药行业的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相继迎来资本寒冬,创新药企很难募集资金,生存愈发困难。

  眼下,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参与方,包括投资人,都是在一个新兴的市场做一个新兴的行业,快节奏地追赶创新技术和产品。对创新药企而言,在产品管线的布局上,是选择自研产品还是License-in成为创新药企面临的问题。

  “一些大型跨国药企的产品管线中,也有License-in的产品。在做License-in的时候,可以充分了解这些研发产品未来的潜质,从而可以避免很多风险。”吴琨称。

  一直以来,大型跨国药企在自身BD与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前瞻性较强,可能会看重未来有潜质的、重磅的或是能够带来商业价值的领域。小型公司一定也是依据这个逻辑,但是有可能会更加聚焦于某个领域。商业化的公司首先要实现利润,其次也会关注目前还不是热点但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疾病的变迁可能会成为热点的领域。

  当然,这背后的风险也很高,随着临床试验深入推进,不可控因素也不断增多,同时对合作企业的临床开发和资金支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旦遭遇临床终止开发,前期的所有努力和成本支出也就付诸东流。

  那么,在新药研发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企业该如何把控License-in背后的研发风险?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曾指出,阿斯利康对所有临床数据数据,无论是动物数据还是期、期还是期数据,或者是药物毒理,都会仔细去看。“在选择合作项目时,我们也会综合评估被投企业的科技实力,尽可能的规避临床试验失败的风险。”

  “当然,这其中肯定更多要结合公司的情况。任何一家公司在做BD或是选择产品的时候,都是要与公司整体战略保持一致的。没有一家公司可以覆盖所有的治疗领域,选择的产品要么是和原来的产品有协同性,要么是契合战略方向。”吴琨也强调。

  如何甄选创新赛道

  根据医药行业标准,判断一家创新药企有没有前景有五个标准:管线差异化、产品矩阵(一个主力品种带动多适应症、联合用药场景)、自研水平、BD能力、商业化输出。有了产品管线、商业化能力的支撑,研发能力成为最重要一环。

  创新药企赛道筛选成为走向成功的一大关键,特别是大部分生物科技企业都尚未实现盈利,在融资寒冬下,生物科技企业的现金储备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良性发展,更是成为推动产品管线行稳致远的决定性因素。在生物科技企业资金需求已十分迫切的情况下,公司需要重新审视创新药研发各阶段管线布局。

  实际上,过去十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参与方,包括投资人,都是在一个新兴的市场做一个新兴的行业,快节奏地追赶创新技术和产品。新一轮的市场调整后,行业从业者不断放慢脚步,有机会去总结过去十年的经验,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的策略与方向。

  安永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合伙人李莉指出,像脑机、VR等这些前沿科技,需要有复合的知识背景才能理解底层的技术,是芯片、算法、动力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各学科的交叉。所以,投资团队与创业团队一样,将来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聚集的组织。

  “经过一批科学家创业的实践,未来看一个创业团队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仅要看他们的技术背景是不是够硬、是不是复合的技术背景、是不是拥有多样的技术专家,也需要去看其是否有懂运营、能够持续融资、擅长经营管理的成员。大家分工合作,各显神通,才能带着团队往前走。”李莉说。

  在创新赛道的选择上,企业领导者需要重点聚焦以下三点:

  首先,需要观察患者的数量、分布以及在不同地区医疗保障的流程,从商业角度分析判断遇到阻碍的几率大小;

  其次,需要重点研究临床数据,比如产品的安全性是否有保证、对于疾病是否真实有效。同时,也需要研究获批的可能性以及在临床研究中是否有一些设计会被提出质疑;

  此外,还需从知识产权、注册流程再回到临床前数据,整体判断出这款药是否真的是从疾病的机理上进行了改进,是否和这个疾病的治愈存在因果关系,或者只是一个相关性的关系。同时也会做病毒学等方面的研究,最终来确定选择哪种药。

  对创新药企而言,精准选择赛道极为关键。眼下,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生命科学、数字医疗等领域并非刚刚出现,似乎已在短时间内成为新一轮的风口,成为诸多企业布局的重点。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吴晓颖表示,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数字医疗等领域在技术上出现了突破。而在新一轮整体估值回调后,投资逻辑的改变在于,未来的投资环境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整个投资市场都会从原先的长周期和高风险的创新药赛道后撤。

  “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短期之内市场上的资金还是相当充足的,应该说没有减少,所以就会涌入技术上存在较大突破的可能性且市场需求确定存在的赛道。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认为投资的逻辑或者投资的喜好,正在得到一个修整,资本在不同的赛道之间进行转换。”吴晓颖说。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常福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9 美腾科技 688420 --
  • 11-29 晶品特装 688084 --
  • 11-28 恒立钻具 836942 14.2
  • 11-28 宁波远洋 601022 8.22
  • 11-28 光华股份 001333 27.7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