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炒股有时候这么难?

为什么炒股有时候这么难?
2019年07月14日 17:46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丫丫港股圈

  最近,高考招生告一段落,学生们都忙于报志愿,等待录取通知书。

  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考生看到自己的分数,觉得还不错,但在看完自己的成绩排位后,却又发现根本报不上理想的学校。

  这是大家都经历过的过程。

  高考最后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排位,高考时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题目难还是易,到最后发现,其实难易影响不大。

  这就是社会的本质,竞争取得的成就,要跟其他人对比才知道好坏。

  哪一行何尝不是这样。

  包括做投资,一个人说他从股市里面赚了几倍,听上去觉得这个人很强,毕竟股市八亏一平一赚,能赚几倍挺不错了。

  但必须要问一问,这个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投资的。

  倘若他是最近几年入市,那他是一个真正的高手。但他要是说,他是90年代就入市的老股民。那这个人只能算个菜鸟,90年代的股票至今,大多的涨幅都超过10倍,而这个资金要拿来买房,则是几十倍的涨幅。

  这正好引发了一点思考,股炒大赚越来越难,是不是也跟投资中的竞争有关?如果是,那竞争优势又是什么?

  残酷的市场

  在进入股市之前,很多人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进入股市能赚钱?

  事实上,投资行业的竞争远超大家所想。取股票型公募基金为例,截止今天,目前登记的基金总数大概有1238支,而这1238支股票基金中,年化回报为负的有676支,而倘若把条件设为跑赢国债收益率,即年化回报大于4%,则有895支基金不达标。(已考虑分红)

  基金经理是什么人?大多都是名校毕业,硕士起步。并且配有强大的交易团队,研究团队,任何基本面消息,甚至于内幕消息,他们都能快人一步接收到。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这么一群人中龙凤,最终很多都无法取得理想的收益。

  那么对于那些研究能力,交易能力,消息获取能力不如他们的小投资者,从市场中获胜,或者说,战胜这些基金经理,取得比他们还好的成绩,理由是什么?

  当然,一些散户可能会觉得,赚个4%这还不简单,半仓涨停就完事了。但长期看下来,潮起潮落,涨涨跌跌,最后散户的账户情况,大抵还是要比多数基金经理要差的。

  赚是一时赚,亏是一直亏。

  就跟调查结果一样:散户账户八亏一平一赚,赚钱的只有10%,而公募基金的赚钱概率在40-50%左右,总体来说,散户的劣势还是非常明显。

  竞争优势的来源

  股市就是这么残酷,其实一开始,大多数人就不应该进入股票市场。

  至少在没搞懂自己为什么会赢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取胜的,很多人对于自己竞争优势没有认识,大抵只是靠运气。

  在我的看来,核心的竞争优势是两个:

  一是在某些层面上超越大多数人的认知。

  二是远离大众及情绪。

  当一个投资者能构造这两点优势,就有机会取得很高的投资回报,战胜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基金经理。

  其实市场一直在重复一个循环:

  低收益群体学习高收益群体的投资方法——》买入相关标的——》相关标的股价上涨验证方法正确——》更多的投资者选择该投资方法——》市场整体投资风格趋同——》长期回报下滑——》投资方法短期失效。

  想想是不是这样,当自己的回报低了,表现不好了,就会选择参照那些高收益投资者的经验,然后,像他们一般买入。但最后,模式失效,股票又亏回去了,又得学其他高手的方法,如此往复。

  这是所有投资市场演绎的机制,从古至今,都是在无数次重复这样的过程。

  顺着这个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哪些人能赚钱,哪些人不能赚钱。

  赚钱的人无非是某种投资方法深耕已久,一直保持的人,当他们的模式,或者标的被认可之时,他们就能从头吃到尾,享受最大的涨幅。

  而最不赚钱的,就是那些跟屁虫,最后跟从投资方法的投资者,或者看见哪个方法赚钱就去学哪个的投资者。

  这印证了上述的两个优势。但实际上,能同时拥有这两点优势的人并不多。

  以基金机构为例,他们在第一点是很容易做到了,更理解行业,更理解公司,但在第二点上,他们常常犯浑,这是由他们的机制所导致的:每年业绩排名,回撤大需要清盘,他们不得不去做一些跟随大众,并且头脑发热的交易行为。例如追逐热点,高位买入,大跌清仓,拒绝长期持有。

  这正是基金经理群体会出现半数亏损的原因。

  基金行业的排名机制永远存在,只要认识到市场巨量的资金投资模式存在这个漏洞,投资者就能针对第二点构造自己的优势。那么在市场中取得不俗的回报,相对来说并不难了。

  但可惜的是,多数个人投资者也做不到第二点,甚至比机构变本加厉地情绪化。第一点做不到,第二点更做不到,亏损那就是必然了。

  当然,投资者也不能完全依赖第二点优势,只靠一个反大众的交易模式赚钱,而对公司没有一点认知,否则,就会在某些逻辑崩坏的股票上面粉身碎骨。

  回到当下

  目前的市场似乎有点过于重视第一点优势了,而对第二点优势忽略不见了。

  自16年以来,市场上价值投资的声音变多了,讲技术,讲走势的投资者少了,大家开始讨论利润,讨论现金流,甚至讨论商业模式。

  众多基金经理的偶像不再是徐翔,而是巴菲特。大多数基金经理,现在没有一个敢说自己不是搞价值投资的。

  事实上,我也认同价值投资,但正如上面所说的,市场有一个一直循环的机制,目前看来,价值投资的模式已经有点趋同了。

  而且,大众认知水平一直在提高,很多投资者的第一点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从16年到现在,在价值投资维度,一开始是看PE,PB,低估,这种最表面的价投指标可以赚钱。

  其后大家模式趋同,pe,pb方法失效,开始转向ROE,现金流,未来增速,深入研究行业,挖掘消息才能赚钱。

  再然后,这些深层指标开始失效,价值模式开始再次升维,到商业模式,看穿这些企业经营本质的东西才能赚钱。

  这几年里,投资者一直在学,也一直在涨,但目前,整个市场似乎很多这样的聪明人了,第一点的优势越来越弱,具体的表现是:价值投资者已经几乎找不到长期回报高的标的了

  这也解释了,现在为什么白马溢价这么高,不一定是一种报团行为,而是按照价值投资方法,正是这些股票能买,于是大家只买这些,导致了这些股票产生溢价,直到达到长期收益的低点。

  但正如一个道理:如果市场上全是跟巴菲特一样玩法的投资者,那巴菲特的投资回报率也会迅速降低到市场平均回报率水平,也许刚刚好等于美股的无风险报酬率。

  新世纪以来,巴菲特的收益率并不高,手上总是有钱,等不到过去经常有的恐慌时刻。

  无他,大家都学了,安全边际,商业模式,护城河。

  价值投资是一个好方法,但大多数人都懂的时候,这个方法往往回报率就不高了,这就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

  结语

  最后,建议大家形成竞争的思维

  不要孤立在自己的体系内,多观察市场中大多数人的认知水平,知道在哪些维度,自己已经拥有优势。知道自己目前的对手,即市场上的大多数,在犯哪些错误。

  这一点我特别认同冯柳所说的,去找市场的共识,然后做出反向的投资决策,这就是一个明显针对第二点出发的方法,远离大众,就必先要知道大众在做什么。

  很多投资者很努力地学各种知识,研究各种问题,但也没赚到钱,正是还没认清楚大众的共识,忘了自己在学习,在研究的同时,其实整个市场的所有人都在做研究,都在学。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用更尖锐的思维去看问题:

  例如,将所有股票的涨幅与行业涨幅和指数涨幅对比起来,多看相对涨幅,很多股票的上涨只是跟随大市上涨,通俗说:被带起来了,像今年以来,涨幅不超过20%的股票,都是市场不待见的,那么就要问问了,不待见的原因在哪?

  通过相对涨幅,才能认清楚目前市场的共识在哪,哪些股票才是真的在涨。

  还有将自己的净值和指数走势,和GDP增长率或M2增速对比起来,如果长期跑输,那大有可能不太适合做投资。

  并且,还得把所有的投资标的整合在一起,包括房地产,债券,股权,这些标的都放在目标篮子里,以同样的思维观察他们,同样尽量看看自己能否在这上面形成第一点和第二点竞争优势。如果只看股票而忽视房地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相对回报就是落后的了。

  当充分理解竞争中的相对优势,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投资赚钱是有依据的,而不是取决于运气。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股市中,你为什么能赚钱呢?你的优势又是什么?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海营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8 苏州银行 002966 7.86
  • 07-17 科瑞技术 002957 --
  • 07-17 景津环保 603279 --
  • 07-16 丸美股份 603983 20.54
  • 07-16 大胜达 603687 7.3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