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雨飘摇的2020年,地产行业同时面临着市场环境、行业政策等多重冲击,优质房企从容应对,中小房企则卖身求生。
残酷的市场如同一面照妖镜,揭开了一些大公司精心粉饰表象下的真实经营情况。据野村证券近日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在其持续跟踪的17家房产企业中,2020年累计销售同比增长10%,有4家房企销售“不达标”,远洋集团(03377.HK)就是其中之一。

3 月 23 日晚间,远洋集团发布 2020 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虽然远洋集团目前仍处于“绿档”,但多项重要财务指标表现差,业绩、盈利、债务等问题如一把把利剑高悬在远洋头顶,时刻威胁着公司的长远发展。
1
销售排名下滑,业绩勉强达标
经过2016-2019年规模高速扩张后,远洋集团放慢了增长速度,降低了对“多元化”的追求,专注主业,但收效尚不明显。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协议销售金额合计1310.4亿元,仅增长1%。但协议销售金额并不是权益销售金额,可操作性很大,因此这微弱的销售额增长中可能仍存在水分。

商海沉浮,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销售额的增长率不达标,直接导致了远洋集团迅速被众多同业竞争者超越。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虽整体业绩完成情况不及往年,但百强房企累计销售操盘金额仍然高达114839.4亿元,同比增长13.3%。而远洋集团排名第36位,去年同期相比,退后了11个名次,昔日10强房企现已跌出30强。

2
增收不增利,未来仍难好转
除了销售额劣势之外,更应引起关注的是远洋集团的利润指标也呈下降态势。年报数据表明,2020年远洋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65.1亿元,同比上升11%,但营业成本增速为13.1%,略高于营业收入增速,直接导致了企业的毛利降低,毛利率同比下降1.57个百分点至18.5%;归母净利率5.07%,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销售单价的降低。远洋集团的销售额基本保持稳定,但销售面积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很可能是由于为了完成业绩目标而被迫采用“以价换量”的“下策”,导致营业成本增速提升。从量价关系来看,2020年远洋集团的销售面积为706.4万平米,同比增长11.3%,但是销售均价为18551.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了9.5%,导致远洋集团营业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
第二点是土储楼板价持续走高。随着近年来楼市地价飞涨,此时选择拿地扩张的远洋不得不背负更高的拿地成本,同时也在不断拉高其实际销售成本。2017年的单位突出楼板仅6500元/平方米,2020年的竟上升至7900元/平方米,再加之销管费用率的上升,使远洋很难兼顾增收又增利。
以上两点严重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为未来期间的经营埋下隐患,由于会计核算中成本收入结转的滞后性,我们有理由推断,未来3-5年,远洋集团的盈利情况和运营情况都不会太乐观。
3
大额债务临期,股价持续走低
值得肯定的是,面对“三道红线”的政策压力,远洋是少有的“绿档”公司,综合财务结构仍然良好,但短期有息负债高速增长,导致了现金短债比和长债短债比两个指标大幅下降。其中短期有息负债增长了179%。通过对比发现,远洋集团一年内到期的贷款为259.34亿元,占比为32%,较上一个会计年度提高了21个百分点,2年内到期的贷款占比高达54%,也要较之前一年的46%高出8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往期的长期债务逐渐到期有关。结合2019年企业业绩会披露的信息来看,企业1-2年到期的债务在总债务中占比达33%,而这一部分债务基本将于2021-2022年到期。

企业负债规模也快速增长,尤其是流动负债的增长速度,远超总体债务规模的增长速度。其负债规模达到1897.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57%。其中,流动负债增长较为明显,2020年末达到1300.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59%,支付压力陡然上升,债务偿付迫在眉睫。

财报数据差,股价自然也不尽如人意,二级市场上远洋集团的股价难掩颓势。自2007年上市以来,股价持续下跌,截至3月31日收盘,远洋集团每股报价为1.73港元,相比之下,2007年远洋集团上市时的股价7.7港元,下跌了78%,在注重营收质量的港股市场,这样发远洋实难让投资人充满信心。
眼下,房地产行业竞争加剧,远洋的“掉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回到鼎盛。关于远洋未来,提升管理效益,增强盈利质量将是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张海营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