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银行接收四家分行 谁是包商银行重组的最大赢家

徽商银行接收四家分行 谁是包商银行重组的最大赢家
2020年02月09日 21:28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谁是包商银行重组的最大赢家?

  来源微信公众:华夏时报

  徽商银行近期的两个公告,把包商银行重组的进展展现在金融市场。其中徽商银行收购包商银行四家省外分行,被舆论解读为“最大赢家”。

  根据公告,徽商银行收购包商银行四个省外分行:北京分行、深圳分行、成都分行和宁波分行;内蒙古自治区外的全部资产净值人民币912亿元(资产账面价值为人民币1409亿元);包商银行四家分行价值人民币153亿元的业务。同时,承接包商银行与上述资产账面价值等额的负债。

  此外,公告中还披露,徽商银行将接收包商银行四家分行、总行派驻当地事业部及信用卡业务员工,并承担相应社会保险责任和义务;承接包商银行四家分行、总行派驻当地事业部及信用卡业务项下有效期内的与办公用房、车辆、设备或其他固定资产、服务采购相关合同或协议的权利和义务。

  收购包商银行的四家跨省分行后,徽商银行的省外机构网点布局将延伸至南京、北京、深圳、宁波与成都五个地方。横跨长三角(南京与宁波)、环渤海(北京)、珠三角(深圳)与成渝地区(成都),在城商行中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北京是中国首都,环渤海的核心地带,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事实上也是金融经济中心之一;深圳是珠三角引擎,大湾区支点,目前中国经济最有创造力的地方,高科技发展的龙头,近几年经济发展逆势腾飞;宁波是长三角最富庶的城市,经济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民营经济最为发达;成都市成渝地区的一大支点,西部经济最发达地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德国。

  徽商银行通过这次收购的确把自己的业务触角大大扩展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并且横跨五大经济区,形成跨区联动之势。

  这样一个布局,在十多年前,对于地方商业银行而言可谓是梦寐以求,金融资产的分散布局是规避风险的不二之选,尤其在商业银行资产扩张期,经营触觉伸向更多经济发达地区,意味着未来银行资产和盈利无限的增长空间,对于商业银行跨越式发展无异于如虎添翼。

  徽商银行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优质的资产,按照媒体报道,主要是其在包商银行投资的同业存放和同业理财损失过重,包商银行的债权人徽商银行损失近60亿元左右(其中同业存单损失30亿元),根据之前的处置方案(即按照70%给予兑付),那么剩余的60亿元则通过债权转股权和债权转资产的形式来解决,即36亿元债权转为对包商银行15%的股权,另外24亿元转换成对包商银行跨省分行收购的一部分对价,同时徽商银行再通过定增和公开发行H股来解决剩余对价。

  这是一个多赢的方案,作为监管层,以股权和资产顶替负债,解决了包商银行债务问题,使其回归本源轻装上阵。而作为债权人的徽商银行尽管在同业上损失了60亿,却拿到了股权和优质资产,对于徽商银行的资产价值是增厚的。而按照一般的情况,这部分债务只能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收偿了。而对于监管方而言,通过这样一个微妙的方案设计拯救了一家地方银行,维护了市场稳定,化解了风险,可以说是一个各方都皆大欢喜的方案。当然老股东为此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监管层近几年在尽量维护金融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也在尝试打破刚性兑付:让激进经营者受到应有惩罚。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近日撰文指出:“通过接管包商银行这类个案的实践,正有序打破金融机构的刚性兑付,解决‘小而不能倒’的问题。随着刚性兑付逐步打破,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也在取得实质性推进。我们已经认识到,高风险中小银行的风险,正是源于失效的公司治理。当然,处置风险中,打破刚性兑付,一些机构既得利益受损,也有种种议论,改革者也受到了一定的‘金融民粹主义’的压力。”

  周文所说的打破刚性兑付,就是要让不顾金融风险,盲目扩张,旁氏金融的机构付出代价,在这个案例中,包商银行的原股东和同业业务中受到重创的银行必然受到一定的惩罚,因此要说“最大的赢家”显然与理不通。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年包商银行在盈利上升期,到处扩张,全国范围内建立境外分行,这些分行对于包商银行和徽商银行一样,也是非常优质的,但是他们也没有挽救包商银行于不倒。

  徽商银行指出,从接管日(2019年5月24日)算,包商行位于内蒙古以外包括四家分行在内的资产净值为912亿元,账面价值1409亿元;四家分行业务价值153亿元。最终徽商银行的收购价,将以中介机构基于交易基准日(2019年12月31日)的报告为准。在交易基准日承接负债与收购资产净值之间的轧差,在扣减业务价值后还有344亿元,这部分由于前股东占用资金等原因造成的窟窿,暂由存保基金与徽商银行结算。这也就是说,包商银行北京、深圳、成都、宁波四家分行,目前核定的交易价为153亿元,这将是徽商银行所付出的价格,用以承接912亿元资产净值的四家分行资产及负债。912亿元的资产净值,相当于四家分行减值了497亿元,而减值损失,在徽商银行出资了153亿元后,存保基金负责344亿元的兜底。

  地方银行在异地经营时由于对异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文风俗不熟悉,经营上不确定性增多,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掌控能力具有较大的挑战。

  比如,正在筹备上市的齐鲁银行,其主要业务来自于生息资产规模扩大,其利息收入持续增长,带动该行营收规模扩大。由于其经营找到了一条城乡结合部的特色路子,其本行的经营相当优异,齐鲁银行资产质量很比较稳定,但异地业务信贷质量堪忧。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除济南地区之外,齐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1.49亿,异地分行不良贷款余额12.1亿,占该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为56.61%。其中,该行在天津地区和聊城地区的不良率已分别高达3.55%、5.18%。

  地方银行在异地办理业务时,由于无法与当地银行和全国有大型银行竞争,只能提供优质价廉的业务,这在经济上升周期是扩张资产、打开市场、占领优质客户的很好的机会。但是一旦遇到经济下行周期,这种扩张大多只能增加资本消耗,让银行本部付出更大代价,有些经营不善的异地分行就成了总行的一个包袱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目前一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本身在全国可以开展业务,但是其发展举步维艰,比如前期激进扩展的恒丰银行风险爆发,不得不重组,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发展也是举步不前,并未体现出一个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下行周期里,银行业经营的重心是防范风险,而不是激进扩张。

  地方银行在本地有强大政府资源,熟悉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文文化,受到当地企业和老百姓认可,做精做专本地,在此基础上跟随本地客户向省外扩张,发展金融科技,这是一条比较符合金融规律的路子,而不是盲目扩张。

  所以表面上看,徽商银行损失了资金,却赢得了四家异地分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本质上,这是监管层给徽商银行出了一个考题,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资产负债表处于收缩周期,银行业普遍加大互联网科技金融业务,异地网点价值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经营异地分行业务,如何管理这些分行,如何将其于融入金融科技大潮,异地分行本质上对于徽商银行是一个重大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是不是最大赢家还在未定之天。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常福强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12 华润微 688396 --
  • 02-12 良品铺子 603719 11.9
  • 02-11 石头科技 688169 271.12
  • 02-11 百奥泰 688177 32.76
  • 02-11 神工股份 688233 21.6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