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为命的父女收到巨额账单 背后原因让许多父母共情

相依为命的父女收到巨额账单 背后原因让许多父母共情
2025年06月21日 21:58 江西都市现场

来源|都市现场原创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近日

家住江西景德镇的周女士向《都市现场》求助

说她弟弟的女儿圆圆

偷偷玩网络游戏

结果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充值了8万多元

周女士告诉都市现场记者,她弟弟患有精神疾病,去年离婚后,独自带着11岁的女儿圆圆生活。去年10月的一天,她突然接到了弟弟打来的电话。

周女士:他说银行催他要钱,大概8万多块钱,我就问他是什么钱。

周女士说,弟弟给她看了一堆银行信用卡账单,收款方写的是“巨人网络”,经过了解,原来这些账单都是游戏充值产生的。

周女士:“巨人网络”每一笔有648,刷了一百多张。他女儿说是打游戏的钱。

周女士的侄女 圆圆:去年8月份,我在“太空杀”(游戏)里面看见别人都有皮肤,然后我就准备去充值,我当时是记得我爸爸的密码,然后我就试着把那密码输一下。

圆圆说,当时是在放暑假,她每天凌晨3点多偷偷从床上爬起来拿爸爸的手机玩“太空杀”游戏。

周女士的侄女 圆圆:等我爸爸睡的时候,我就拿他手机充了,然后再把那记录删掉,他就不知道了。下次看到好看的皮肤我就去充,我自己充了多少钱,我自己都不清楚。

圆圆告诉都市现场记者,从去年8月份开始,不到3个月的时间,她用爸爸手机绑定的信用卡往游戏里充值了8万多元。

周女士表示,对其弟弟来说,这8万多元是一笔巨额债务,他根本没有偿还能力。事情发生后,周女士也联系了“巨人网络”服务中心申请退回侄女充值的钱,经过审核,对方答复“条件不符合”。

“巨人网络”服务中心 客服:她最终提交的材料审核判断下来并不足以证实是未成年人充值,审核并没有通过。

周女士:是小孩子刷的,她当时打游戏的时候也就是11岁左右,这个游戏公司肯定是有百分之百的责任。

周女士11岁的侄女说玩游戏充值了8万多元,可游戏公司回复称,提交的材料不足以证实是未成年人充值,孰是孰非,如何界定?对此,记者帮忙咨询了律师。

律师 肖杰:《民法典》对于年龄是有一定区分的,对于(未成年人)年龄一般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于大额充值这一块,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她)的充值行为要求他(她)的父母进行追认。如果他(她)的父母没有进行追认的话,这个交易行为,我们认为是无效的,游戏公司就应当返还相应的款项。

对此,“巨人网络”服务中心 客服表示,如若主张是未成年人充值,需要由主张人举证。目前,周女士缺少能证实充值是未成年人的材料,可以尝试收集一些跟孩子相关的照片、视频、音频、文字描述等材料。

律师 肖杰:按照法律规定,要认为交易行为是无效的,提出交易无效的人就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对于游戏公司来讲,提出相关的抗辩,这个抗辩理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能说把全部的责任归于当事人进行举证,对于这种大额充值或者连续充值,本身就是要进行监管,或者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进行确定。

周女士表示,她弟弟患有精神类疾病,有残疾证,只可能是孩子玩游戏充的值。

律师 肖杰:对于这种精神类残疾的人员来讲,他在法律上的评价可以评价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就这对父女来讲,无论是父亲还是女儿用手机玩游戏进行充值,他们两个目前都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建议他们积极向游戏公司联系,提供自己一些残疾证明,包括一些游戏充值的情况。如果双方没办法进行协商的话,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司法途径进行解决。

如今说到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许多父母都会为此痛心疾首,束手无策。

健康科普:游戏成瘾也是病?

网络游戏,这个让青少年欲罢不能的“快乐星球”,却成了无数家长心中的“洪水猛兽”。孩子沉迷游戏可能不只是贪玩,而是得了一种病——“游戏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颁布的权威医学指南《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首次将“游戏障碍”正式纳入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归类为“由成瘾行为导致的障碍”。

游戏障碍指的是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其表现为:

➤对游戏行为的控制显著受损:无法控制开始游戏的冲动,也难以在适当的时候停止游戏。

➤游戏成为生活的绝对优先项:游戏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远超其他一切兴趣和日常活动。学习、社交、运动、家庭时光,统统要为游戏“让路”。

➤不顾负面后果持续或升级游戏行为:即使因为过度游戏引发了明显的恶果,如学业成绩断崖式下滑、与父母激烈冲突、睡眠紊乱等,依然无法停止或减少游戏行为,甚至变本加厉地沉迷其中。

做好这些,帮孩子戒掉游戏“瘾”

面对孩子深陷游戏泥潭,家长的焦虑、愤怒甚至绝望可以理解,但简单粗暴的禁止、打骂往往适得其反。理解、尊重、引导和专业的支持才是关键:

➤ 重建信任的基石: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避免在孩子面前无节制刷短视频、玩游戏。青春期的孩子强烈渴望被当作独立个体尊重,与其居高临下地命令“不准玩”,不如坐下来平等对话。

➤ 培育健康生活的土壤:用心观察和发掘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增加高质量陪伴,比如,一起打球、骑行、露营、参观博物馆、做手工等。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同龄人的线下社团、志愿服务、夏令营等社会活动,体验真实世界的精彩和人际连接的温暖。

➤ 做孩子情绪的守护者: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异常时不要回避或指责,要主动、温和地沟通,表达关心。

温馨提示:当家庭干预效果不佳或孩子症状严重,如完全拒绝上学、有自伤自杀念头、严重对立违抗时,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前往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都市现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7 屹唐股份 688729 --
  • 06-20 信通电子 001388 16.42
  • 06-17 广信科技 920037 10
  • 06-11 新恒汇 301678 12.8
  • 06-10 华之杰 603400 19.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