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求实药社)
就在上周,强生连放两枚重磅炸弹:其IL-23抑制剂Tremfya(古塞奇尤单抗)在中国拿下全球首个克罗恩病(CD)适应症,紧接着又在溃疡性结肠炎(UC)领域迅速获批,成为国内首个治疗UC的IL-23抑制剂。而在另一边,强生65亿美元(约467亿元人民币)重金收购双抗平台公司Proteologix,意图在IL-13/IL-17、IL-13/TSLP等炎症路径上拿下先机。
从这一连串动作来看,强生的战略意图不言自明:用Tremfya续上Simponi、Stelara即将到期的火炬,同时加码下一代“双抗”,坐稳自免格局的C位。只是,这场“自免王座保卫战”背后,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激烈,强生也并非没有后顾之忧。
Tremfya,强生的“新王炸”
Tremfya(guselkumab)是一款全人源IL-23p19单抗,最早在银屑病中脱颖而出,随后快速拓展至斑块型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在UC与CD两个IBD核心适应症中,Tremfya在中国市场的获批节奏可能领先部分全球市场。
以刚刚获批的UC为例,Tremfya在IIb/III期QUASAR研究中展现出优异数据:皮下注射维持治疗一年,临床缓解率达45%-50%,内镜缓解率超34%,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最关键的是——患者在第一周即出现症状改善,远早于多数IL-23同类产品。
而在CD领域,Tremfya今年2月便在中国实现了全球首次获批。也就是说,强生已在中国完成了“银屑病—关节炎—IBD”三大免疫主阵地的闭环。作为IL-23阵营中的扛旗者,Tremfya不只是一款药,更是强生“重构自免版图”的锚点。
Stelara压力山大,Simponi逐步淡出
为什么强生如此急切?
答案很直接,Stelara专利即将到期。这款IL-12/23双靶点药物年销售额超100亿美元,是强生自免业务的营收支柱,但美国专利将在2025年失效,生物类似药大军已严阵以待;而另一款老将Simponi(TNF-α单抗)则已面临市场边缘化。
强生显然不愿重蹈辉瑞、安进等“重磅品种断崖式下滑”的覆辙。它需要有充足的替代者,不仅覆盖适应症空白,还得匹配Stelara的商业表现——这也解释了Tremfya的多适应症“连发”、新路径加速推进。
双抗背后的野心:对标下一代技术路线
Proteologix之所以能引发强生65亿美元的抢购(几乎是无营收、无上市产品的早期平台),背后其实是一个路径压强的技术信号:双抗,将是下一代自免药物的新战场。
此次收购包含两个核心临床前项目:
PX128:IL-13/ TSLP 双抗,瞄准特应性皮炎(AD)和哮喘,即将启动Ⅰ期临床试验。
PX130:IL-13/ IL-22 双抗,同样针对特应性皮炎,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
PX128和PX130两款双抗,精准锚定Th2通路核心,覆盖特应性皮炎和哮喘。前者阻断上游激活因子TSLP和炎症核心IL-13,后者则切入皮肤屏障修复与局部免疫调控。靶点组合非简单叠加,而是路径闭环式协同,力图解决现有单抗疗效天花板,尤其针对难治性人群。
对强生而言,这不仅是管线补强,更是对IL-13、IL-22、TSLP等热门靶点全面落地后的路径防御——要赢下未来,必须率先整合通路。
对手没闲着:IL-23赛道越挤越狠
Tremfya要打的仗,还远没结束。在IL-23单抗这一拥挤赛道上,强生面对的是礼来、艾伯维、诺华等老对手的正面交锋:
Skyrizi(艾伯维):IL-23中最强竞品,2024年销售额超117亿美元,已获批银屑病、关节炎、CD;
Mirikizumab(礼来):2023年FDA获批用于UC,定价略低,主打起效快;
Netakimab(UCB):IL-17A/F 双靶向,银屑病表现强劲,间接挑战 IL-23 市场。
尤其是Skyrizi,其在CD的表现极为强劲。研究显示,52周维持治疗后临床缓解率接近50%,且具有良好黏膜愈合能力,与 Tremfya 的 GALAXI 数据(56% 缓解率)几乎旗鼓相当,预示 IBD 市场的激烈博弈。
双抗领域也不再是“空地”。赛诺菲的IL-13/TSLP双抗SAR443765已进入临床II期,艾伯维也有IL-17/IL-23融合蛋白正在开发。这意味着,即使强生“抢”下了平台,未来要胜出,还得靠真正的产品力和商业转化能力。
临床、资本之外,强生也押注“长坡厚雪”
除了并购、上市药的加速扩容,强生也在自免领域悄悄搭建起更长期的生态布局:与BenevolentAI等AI平台合作,推进炎症靶点的筛选与优化;通过JLABS扶持多家聚焦口服生物药、微生态疗法、递送系统的新兴企业;在Janssen研发内部,仍有超过10款早期自免药物处于IND或临床I期阶段,包括新型IL路径、小分子与细胞疗法。
也就是说,强生并不满足于用Tremfya或双抗“接力”Stelara,而是在构建下一个“药王”的生态土壤。
结语:续命,还是转身?
从Tremfya的全球首发、UC/CD双线开花,到高溢价“抢走”双抗新星,强生自免板块确实亮出了不少“王炸”。但这些动作更像是一种主动求变:在Stelara的专利天花板逼近、IL-23竞争白热化、下一代路径尚未明朗的当口,强生选择了提前下场布局,而非等到退路变窄。
能不能稳住这场转型,关键在两点:一是Tremfya能否在IBD市场对抗Skyrizi,二是Proteologix的双抗管线能否顺利进入临床、兑现技术溢价。
强生这盘棋,刚刚落子,胜负未定。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