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科技”主线明朗 创投机构热议“进退之道”

“投科技”主线明朗 创投机构热议“进退之道”
2024年12月13日 03:30 上海证券报

专题:超预期表态提振信心!内外资机构看好A股

  张大伟 制图

◎记者 孙小程

2024年,创投行业政策暖风阵阵,“耐心资本”成为关键词。与此同时,行业亦面临深刻变革,洗牌加剧。在此背景下,创投机构的关注焦点何在?

近日,在重庆市委金融办指导下,由清科创业和投资界主办、渝富控股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大会在重庆举办。如何投硬科技,以及如何看待并购退出,成为众多投资界领军人物热议的话题。

在会上,多位投资人分享了对股权投资行业的思考。正如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所言:“过去VC像是能看到未来的水晶球,今天更需要我们和企业家一起去共创未来。投资行业最赖以生存的就是优秀的企业家,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掘更多出色的创业者,然后支持他们持续去做有创造力的事情。”

“投科技”主线明朗

“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支持的决心不会动摇,对于那些真正重视研发投入、有技术壁垒、一级市场一直坚定陪伴支持的核心科技企业,资本市场一定会给予公正的评价,优质亏损科技企业的上市不会成为制度性障碍。”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说。

近两年,部分亏损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困难,导致很多创投机构在投资上更加保守。但今年以来,监管层已多次强调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从已有案例看,优质亏损科技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更为包容。11月29日,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这是“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拟IPO企业。

政策导向亦在影响创投机构的投资方向。应文禄分析称,对于创投机构而言,沿着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供应链强链补链这条主线去开展布局,大方向不会错,尤其是对于一些“卡脖子”关键节点的企业、解决深层次进口替代的企业,一定要敢于去重点布局,这考验机构的长远眼光,当然过程中也一定要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坚决避免伪科技。

“在当前国际竞争环境下,我们处在‘小院高墙’格局中,如果想突破人家的高墙,不仅需要更强的技术‘硬度’,还需要具备能制约对手的能力。你对别人有制约的领域越多,别人一定会在更多领域放开。想要突破现在的困局,应加大硬科技投资力度和认知推广力度。”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表示。

集体“重仓”AI赛道

2024年,创投圈最火赛道莫过于AI,不管是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都在争相布局。这是行业难得热闹的一幕,一笔笔大模型、具身智能等火爆融资相继诞生,是今年一级市场最深刻景象之一。

在具体的投资方向上,AI赛道被多位创投机构“掌门人”高度看好。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表示:“我们对AI在中国的落地非常看好,2024年,启明创投新投和续投的AI类企业可能是科技板块里最多的品类,投资的企业包括具身智能领域的银河通用,续投的企业包括阶跃星辰等。”

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首席投资官肖冰介绍,目前的投资主题:一是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二是投资前沿技术相关的项目,包括人形机器人和创新药的项目。达晨财智在很早期的阶段就对智谱AI进行了投资,目前正积极学习、实践并不断做出适应和调整,未来希望能投出更多好项目。

“当前最大的挑战是要瞄准未来去做更大胆的投资,在手资金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内部会把精力全部放在琢磨怎么把投资标准提得更高一些,尽可能地避免类似人民币基金在互联网时代错失明星项目这样的情况重演,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能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成功投资于AI方向的领军项目,这无疑是我们当前亟须优先面对的挑战。”肖冰称。

进一步而言,投资人也普遍看好来自AI应用端的投资机会。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表示,红杉中国比较看重AI技术浪潮,这两年主要是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大模型往前走是数据、算力和芯片,往后走是AI应用。“现在大家的专注点在大模型,当大模型性能越来越强时,期待明后年AI应用会有好公司涌现出来。”周逵说。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透露,纪源资本经过长时间关注AI后,已经认可大模型的大方向,更关注“大模型怎么商业化、场景在哪里”。目前来看,大模型可以应用在机器人上,机器人可以作为一个载体,去突破原有的一些规则性问题。因此,纪源资本投资了仓储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方面的企业。

并购退出更受重视

参考美国市场,大量科技型企业最终是通过并购来实现退出,IPO的比例并不高。今年以来,“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陆续落地,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

对于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而言,并购已经不再是备选项。应文禄预计,IPO和并购重组将成为双主流退出渠道。企业通过并购退出的需求将持续提升,特别是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央地国企等一大批优势企业和有实力的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并购整合的意愿越来越强,在政策鼓励加持下,并购整合正在变成新动力、新趋势。

上海科创银行董事总经理、首席信贷官李群观察到,过去,许多企业可能坚持非IPO退出不可,但现在它们开始探索更多元化的退出路径,寻找更适合自身的选择。以一家B轮生物医药公司为例,该公司之前尽管管线进展顺利,但也面临着资金即将耗尽的局面。该公司三位创始人以非常开放的心态寻求解决方案,并最终与一家美国上市公司达成了并购交易。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退出案例,投资人在B轮持有的股份转化为上市公司的资产,实现了可变现性,并且这家上市公司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因此,企业应更早地了解退出路径的重要性。”李群说。

厉伟期待,资本市场在并购方面能够给上市公司更大的主动权,“我们建议,在支持上市公司并购硬科技企业时采取更加创新的方式。例如,上市公司发行5%以下股份收购硬科技企业,能否允许上市公司通过简化程序进行并购,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硬科技投资的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江钰涵

创投 AI 并购 合伙人 主线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
  • 12-19 国货航 001391 --
  • 12-13 中力股份 603194 20.32
  • 12-10 林泰新材 920106 19.82
  • 12-09 博科测试 301598 38.4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