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脉医疗”,688016.SH)公告宣布因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被取消,公司将面临补缴已享受的税收优惠及滞纳金,预计金额高达6000万元至7000万元。而这一数字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10%以上。此消息一出,心脉医疗股价在公告发布后迅速反应,一度下跌超过6%,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事,此次事件是心脉医疗近期困境的延续。早在今年8月,公司就因“支架价格虚高”问题被国家医保局点名问询,随后被迫对Castor支架等系列胸主支架产品进行大幅降价,降价幅度普遍在40%或以上。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公司的营收表现,导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1.65%,环比下降更是高达57.49%,业绩承压明显。
而心脉医疗的业绩波动,也映射出其母公司微创医疗集团(以下简称“微创医疗”,00853.HK)的复杂现状。近年来,“微创系”积极分拆多家子公司上市,但各子公司的业绩表现却大相径庭。尽管心脉医疗作为主动脉介入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业绩保持增长态势,然而母公司微创医疗却持续亏损,2020年至2023年间累计亏损额高达约18亿美元,心通医疗及微创机器人页仍处于亏损状态。
更为深远的是,随着医保控费政策的持续深化和带量采购政策的全面推进,心脉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变得更加严峻。医保控费政策旨在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对高价医疗器械产品形成直接冲击。而带量采购政策则通过集中采购、以量换价的方式,进一步压缩医疗器械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此背景下,心脉医疗等企业的未来发展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降价余波未平,高企资格再失,心脉医疗面临巨额税款补缴
12月2日,心脉医疗在公告中详细说明了此次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原因及后续处理措施。公告显示,2024年8月14日,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导小组发布《关于2024年上海市第二批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公告》,因心脉医疗累计两年(2021年、2022年)未填报企业年度发展情况报表,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取消起始年度为2023年。
11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浦东新区税务局第二税务所依据上述公告,向心脉医疗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公司补缴自2023年起不符合认定条件年度已享受的税收优惠,并缴纳相应的滞纳金。
心脉医疗在公告中强调,虽然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但公司并不存在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质条件的情形。公司已就取消高企资格公告提出书面异议,并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浦东新区税务局第二税务所持续沟通。此外,心脉医疗还表示,2024年10月12日,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发布《关于公示2024年上海市第二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通知》,公司名列其中,目前正在备案流程中。
此次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对心脉医疗的财务状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根据心脉医疗的初步测算,需补缴的税款及滞纳金合计约为6000万元至7000万元,这一数字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10%以上。心脉医疗表示,对通知书要求的税款及滞纳金,公司将予以补缴。然而,这一补缴行为无疑将对公司的净利润产生较大冲击,具体影响将以2024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为准。
公开资料显示,心脉医疗是一家专注于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于2012年,2019年成功登陆上海科创板,是微创医疗分拆上市的第一家子公司。心脉医疗的主要产品包括主动脉支架类产品、术中支架类产品、外周及其它产品,其中Castor支架是其主要产品之一,该支架于2017年获批上市,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分支型主动脉支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之前,心脉医疗还曾卷入“支架价格虚高”的风波。今年8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上海微创心脉医疗Castor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价格问题的公开问询函》,指出心脉医疗Castor支架(200mm长度)出厂价格为5万元左右,但经代理商供应医疗机构的价格超过12万元,价差显著超出必要范围。医保局要求心脉医疗详细说明支架各项主要价格构成情况、近5年销量和利润等情况、出厂价和终端价之间的合理性及资金支出去向,并正面回应有无不正当营销、增加患者负担和医保资金负担等问题。
心脉医疗在收到问询函后作出回应表示,结合行业内同类产品的定价体系,公司对问询函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答复和解释,并承诺了对Castor产品降价及初步的降幅,表态未来愿在集采规则范围内进一步降价。此后,心脉医疗在8月20日发布的澄清公告中指出,在2024年上半年,公司曾向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部门、相关地方医保局等进行过汇报和沟通,承诺了对Castor产品降价及初步的降幅,并表示公司愿意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进一步主动进行价格调整,使优秀的产品惠及更多患者。
心脉医疗在公告中还提及了公司的回购计划。公司称,2024年10月28日,公司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第二期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议案》。根据公司计划,将以自有资金和/或自筹资金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已发行的部分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回购股份将在未来适宜时机全部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公司本次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180元/股(含),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含),不超过人民币2亿元(含),回购股份的实施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观察者网注意到,截至发稿前,公司第二期回购方案尚未进行股份回购。
增速下滑背后,“微创系”分裂与挑战
近年来,心脉医疗的业绩经历了显著波动。公司2024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9.70亿元,同比增长9.13%;归母净利润为5.53亿元,同比增长42.46%。然而,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82亿元,同比下降31.65%,环比下降57.49%。
这一趋势与心脉医疗此前经历的降价风波密不可分。2024年8月,心脉医疗收到国家医保局公开问询,指出其Castor支架(200mm长度)出厂价格为5万元左右,经代理商供应医疗机构的价格超12万元,价差显著超出必要范围。随后,心脉医疗将Castor支架等系列胸主支架产品终端价格调整为7万元左右或以下,降价幅度达40%左右或以上。该事件对心脉医疗的业绩产生了直接影响,导致第三季度营收出现大幅下滑。
而心脉医疗的业绩波动不仅反映了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也折射出母公司微创医疗集团的复杂分裂史。
微创医疗自2019年以来,先后分拆心脉医疗、心通医疗-B(02160.HK)、微创机器人-B(02252.HK)、微创脑科学(02172.HK)等多家子公司上市,试图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业务扩张。然而,这一战略并未完全成功,微创系各子公司的业绩表现参差不齐。
以母公司微创医疗为例,2020-2023年累计亏损约1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微创医疗营业收入增长17%,净亏损收窄至1.07亿美元,虽有改善但当前微创医疗仍处于亏损状态。
微创医疗2019-2023年净利润数据来自微创医疗财报
而心通医疗则在2023年实现营收3.36亿元,同比增长33.9%,但仍录得亏损;微创机器人业务快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17.0%,但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微创脑科学2023年实现营收6.6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1.6%,净利润同比增长49.5%,实现扭亏为盈。这种“母弱子强”的现象在微创系中并不罕见,反映出集团内部资源分配和业务发展的不均衡。
此外,随着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心脉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将更加严峻。医保控费政策旨在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这对心脉医疗等高价医疗器械产品构成了直接冲击。而带量采购政策则通过集中采购、以量换价的方式降低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面对国内市场的政策压力和竞争压力,心脉医疗正在积极寻求全球化布局和海外扩张。2024年7月,心脉医疗披露了收购OMD公司并全资控股其子公司Lombard的公告,旨在持续深入布局欧洲市场。此外,公司还计划在南美洲、亚太及美国市场进行布局,以提升在全球主动脉介入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