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 实习生刘梦生 北京报道
11月27日,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现场,银河通用CEO王鹤从会场外的走廊匆匆穿过,上午他在这里有一场演讲,下午还要回学校上课。
这位90后CEO,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如今是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银河通用成立有一年半时间,在今年6月和11月先后获得两笔融资,共计完成了12亿元人民币融资,创下具身智能赛道最大融资额。
在大会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多家海淀的具身智能赛道公司,创始核心团队基本来自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和北邮等海淀区的重点高校,很多是90后和95后,公司成立一年左右就拿到了数亿的融资,其中以清华系创业团队最为典型。
在具身智能创业赛道,从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创始人也越来越年轻,高校做研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在高校和区域不断探索优化创新生态的前提下,这些来自海淀区高校的90后明星创业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介绍,在机器人领域,海淀区已经集聚了160余家创新企业,其中人形机器人将近20家,形成了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
90后清北系创业团队扎堆海淀
11月25日到26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的仿生机器人大赛,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101家仿生机器人团队。
11月27日,大赛颁奖典礼及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举行。在会场门口,有不同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展示,有擅长做关节的公司,有擅长做视觉和手的,还有已经在电力、消防行业得到商业化应用的“机器狗”头部公司。其中大部分公司来自北京,公司核心创始人团队来自清华的占比很高,还有来自北大、北航、北理工和北邮等海淀区的重点高校。
就在11月份,和银河通用相继宣布新一轮融资的还有千寻智能。千寻智能联合创始人高阳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在UC Berkeley计算机系获得全额奖学金攻读计算机视觉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视觉与具身智能实验室主任。他参与创立的千寻智能成立不到1年时间,已接连完成三轮融资,除了8月份公布的高达近2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最近一次由宁德时代联创领投的天使+轮融资也颇受行业关注。
高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公司已生产第一代机器人,目前定位在研发端使用,第二代机器人大概在两三个月后会有一个Beta(测试)版本,预计半年左右能对外销售。
在高阳看来,工业类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相对简单一些,适合先期落地,保姆、助理类的机器人是最拟人化的,对安全性以及大脑要求很高,适合后期落地。目前机器人产业硬件方面发展的还不错,主要是机器人不够聪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具身智能大模型等技术让机器人大脑更聪明。
高阳表示,希望十年后世界上百分之十的人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机器人助理,产业规模化和技术化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机器人的价格可能也会下降到汽车价格的三分之一。
和高阳同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的还有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陈建宇也是90后,本科和博士毕业院校和高阳相同,当天他也参加了机器人大会并做演讲。星动纪元成立于2023年8月,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公司成立一年以来,完成包括近3亿元Pre-A融资在内的三轮融资。
据陈建宇介绍,团队一年时间共迭代了六代机器人,迭代过程很像是一个人从小到大长大,性能越来越强,功能越来越全,一开始没有手,后面加上了夹爪和五指全自驱、配备1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自由度也越来越高,达到了全身55个自由度。目前公司从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大小脑等“软”技术,到机器人本体、关节、电机、驱动器等关键组件的“硬”科技,已全部实现了自主研发。
除了记者在大会现场见到的王鹤、陈建宇和高阳,2024年海淀高校90后的明星创业者一直是创投圈的热门人物,比较知名的还有月之暗面的创始人的杨植麟、面壁智能的联创曾国洋等,都是清华毕业的AI领域90后创业者。
海淀产学研资源如何就地转化
优质的产学研资源,让海淀在具身智能赛道备受产业界关注。
仿生机器人大会当天,也是北京11月份最冷的一天,具身智能赛道的火爆,让活动现场颇为热闹,诸多投资人、研究人员、园区招商、高校学生到来,还有一些想和具身智能结合的各行业人员,一些投资人在会议现场直接找创业团队要微信联系方式和商业计划书。
来自海淀某人工智能产业园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园区就在北大附近,有一些清华、北大的校友在园区创业,园区正在筹备人工智能应用展示中心。他在会议现场不断主动和企业沟通,希望能有更多具身智能赛道的企业能落地到园区。记者还见到多位来自中科大和北邮的博士生团队,这些团队在前两天参与了仿生机器人大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活动现场,不时有企业研发人员同行找他们交流。
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尹西明本硕博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技术创新管理和科技政策。尹西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场景新机会不断涌现。在以具身智能赛道为代表的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场景驱动型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新的主导范式,超越了以往的先研发后转化的线性范式,强调成果转化的主导逻辑从单一技术驱动、高校院所主导,转向场景驱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尹西明表示,海淀优势明显,一方面,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主要是由有科技背景的青年人才主导的,海淀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人才集中;另一方面,海淀的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集中,这一轮创新从研发到转化的决策效率要求很高,高校不再只是提供专利许可和“交钥匙工程”,而是需要青年人才挑大梁,以师生共创和企业化的方式实现创新与成果快速转化。比较典型的是,大模型领域一些备受关注的研发成果和明星团队,不少是来自于高校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比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热门赛道的优质产业资源,也是各地招商的香饽饽,上述产业园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也希望杭州某具身智能公司能将北京总部放到他们园区。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的高校明星团队备受北京各区以及南方城市的欢迎。
北邮人工智能学院“拔尖人才”教授方斌,此前也在清华工作过十年,主要从事具身智能、灵巧操作和大模型方向。方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高校对一线科研教师的产学研应该实施鼓励政策,如果都在捧帽子、追求帽子、考核人才帽子,风气过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技本质发展。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创业团队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不能只是一味追求领头羊,应该培养创新创业的土壤,在良好的产业生态下,成长起来的将是一个个团队,一批批有协同创新的人才群体。
海淀区如何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产生的创业团队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尹西明建议,首先要尊重青年人才,以更有效的激励措施支持有能力、敢闯能创的青年人挑大梁、担重任。其次是主动“拆围墙”,开放更多公共资源、公共场景,提供高质量的场景机会、场景数据集和场景-技术对接平台,吸引青年人才就近将大模型技术应用到场景中,形成场景驱动创新的飞轮效应。最后,对于不具备的产业场景资源,需要树立大产业生态观,主动开展跨区联动,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和场景等要素优势互补互促,海淀可以做优做强场景驱动创新的原创策源地,以技术、标准和人才引领北京市打造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我们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围绕具身智能创新路径、应用场景、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持续布局,强化区级政策和资源要素的供给。”唐超在11月27日表示。
唐超介绍,在人工智能方面,海淀区拥有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21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拥有1.23万人工智能学者。同时,人工智能、芯片框架、大模型整个产业链条非常完善,拥有1300余家企业,相关的企业和人才的数量在北京已经占据七成左右,有力支撑了具身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唐超表示,海淀在具身智能领域推出了真金白银的举措,设置100亿元中关村科学城成长基金,构建了母基金+直投基金+政策性基金布局,助力具身智能企业发展。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