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消费蒋宁谈金融大模型: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是企业最大担忧,实现商业化仍需较长时间

马上消费蒋宁谈金融大模型: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是企业最大担忧,实现商业化仍需较长时间
2024年11月29日 15:54 财联社

转自:财联社

财联社11月29日讯(记者 郭子硕)2022年ChatGPT 惊艳亮相,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此后不到两年时间里,大模型项目已在各界蓬勃兴起。

对金融行业而言,大模型目前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存在哪些具体瓶颈?行业何时进入盈利阶段?在 2024 数字产业生态伙伴大会举办期间,马上消费常务副总经理蒋宁以及马上消费 AI 研究院院长陆全接受了财联社记者的采访,并就上述疑问给出了解答。

不确定性和高成本令企业搭建大模型担忧踏空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在2023年8月推出全国首个零售金融领域的“天镜大模型”,覆盖营销获客、风险审批、客户运营等8个零售金融典型的应用场景。11月28日,在数字产业生态伙伴大会上,马上消费宣布“天镜”升级至2.0版本。

不过尽管在实践上走在行业前列,从行业整体层面来看,金融大模型的发展仍处于探索与完善的进程之中。

陆全指出,当前国内大模型发展主要分为两种,像百度的文心一言这类基座模型,这类大模型难以直接应用在对准确性要求颇高的场景中。可以简单理解为,通用机器人无法直接用于生产线。而在金融领域,另一种是金融大模型,其将通用能力加上特定场景,尤其是金融场景对准确性的结合,打造出适合金融场景的机器人,解决应用适配难题。

蒋宁介绍,虽然每家公司都在发布自己的大模型,但缺乏基于用户体验的统一且客观的评价标准。企业要想获得客观的评价标准,需要获得真实的用户体验。而准确的用户体验,需要庞大的参数以及大量的芯片支持,成本较高。不仅如此,由于搭建大模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企业在搭建金融大模型的过程中也有踏空的担忧,担心高昂成本“打水漂”。

在技术应用拓展方面,金融大模型往往由多个大小模型相互协作,完成复杂任务,也就是所谓的 “智能体” 模式。在此模式下,部分模型具备一定泛化的可能性,可在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形态相近的场景间实现移植应用。不过,更广泛的泛化能力,要求金融大模型攻克关键技术点,比如“逻辑与记忆分离”。唯有实现技术突破,才能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重复研发成本,进而推动金融大模型在整个行业内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实现普遍盈利仍需较长时间

金融大模型究竟何时能够步入可持续盈利的阶段呢?目前,业内的看法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蒋宁认为,鉴于当前行业标准缺失、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等复杂情况,金融大模型要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商业化阶段,实现普遍盈利,还需要较长时间。不过,尽管目前行业处于不同探索阶段,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大模型技术本身不断发展,届时,有望出现一到两款被大众公认能力较强的金融大模型。当这些模型在能力标准、内在原理以及知识存储等方面清晰明了,且被广泛应用时,这些标准在市场化力量的有力推动下有望形成公认的行业标准。同时,整个行业的金融大模型使用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陆全认为,企业在发展大模型时,不必拘泥于传统先进行大规模投入,等待较长时间后再谋求盈利的模式,而是可以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持续证明自身价值,推动发展大模型进一步优化。

(财联社记者 郭子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联社 蒋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27.76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