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天津报道 一张广西梧州长洲岛的遥感照片出现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专题展上,它拍摄于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8日13时34分。拍摄这张照片的是我国首颗由高职院校师生牵头研制的科普卫星“南京号”八一08星。
今年1月17日,“南京号”八一08星搭载天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11月16日成功释放,进入预定轨道。
这颗卫星集合了高职院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集体智慧,对于牵头研制它的高职院校来说,卫星项目又牵引着一系列产教融合工程。
在11月21日—22日举行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职业教育应当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点亮出彩人生,面向产业的教育、点亮经济活力,面向创新的教育、点亮未来灯火,面向智能的教育、点亮变革智慧,面向国际的教育、点亮人类共同命运。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大会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上说,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双向发力,相互成就,共生共长,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物理反应转变为化学反应。
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配
“‘南京号’八一08星主要有三大功能:装载音视频存储播发载荷、光通信载荷和天文相机载荷。”牵头研制单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刁爱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这颗卫星展开双翼后达381×520×250立方毫米,重10公斤,虽然个头不大,但却集成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的力量。
“卫星实际上是一个机电产品,它的壳体包装涉及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它的电池、推进控制装置涉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处理装置涉及软件技术、通信技术,数据传回地面后的接受处理涉及卫星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刁爱军说。
为了保障卫星研发和相关的人才培养,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设了全国职业院校首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及测控大厅,用于开展专业教学与科普教育等。
“南京号”八一08星同样是产教融合的产物。“比如,卫星的组装要在相关高科技企业的洁净环境中进行;卫星上天之前要进行压力测试,包括暴露在超高温和超低温环境中仪器设备的耐受力,这也要借助企业的高精度仪器。”刁爱军说。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中首批开设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现有在校生229人。学校与多家航天企业合作共建江苏省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遥感数据处理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大会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上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四个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三联动,让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企业用得上、离不开、信得过,让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
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指出,经过多年实践,中国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022年,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新举措,以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为切入点,设计了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职业教育改革新机制。
“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在11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教育部分别与天津、山东等9个省份共同开展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工作,落实省级政府领导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
“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彭斌柏介绍,市级层面,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主要经济功能区,建设了34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紧密度。行业层面,推动职业教育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适配度。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企业参与,企业的技能人才供给也有赖于职业院校。
《报告》指出,职业学校每年培养毕业生超过1000万名、开展职业培训约1300万人次。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作主旨发言时说,重视包括技师、技工在内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吉利企业从小到大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吉利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已近30年,在教育领域投入超过百亿元,目前共建有7所本专科高校,在校生9万余人,已培养了近20余万名毕业生,80%进入全国相关行业就职。其中,4万余名毕业生先后成为吉利员工,成为企业初期生产的基层技术骨干,一部分后期成长为企业各类关键岗位人才,进入了企业核心管理层。
“吉利早期为解决汽车制造一线关键岗位人才稀缺的困难,设置了一条办学路径,即空间上产业基地建在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形成‘左厂右校’的校企互通模式,这个模式至今还发挥着非常特别的职业人才培养功能。”李书福说。
李书福认为,职业技术教育要做好校企各自机制上和结构上底层逻辑的梳理,院校要弄懂企业的经营逻辑,企业要理解院校的学术逻辑,供需双方相互靠近、紧密合作,空间相互利用,科研相互借力,人才贴近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依据产业需求修订专业目录。《报告》指出,2021年,教育部全面修订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后的目录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乡村振兴等领域成为专业设置的重点。
此外,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教育部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动实施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学校自主设置特色专业的权限。
《报告》指出,2012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年均调整幅度超过12%。2023年,高等职业学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增专业布点1266个,比上年增加8.24%,毕业生105万余人。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技能重塑的主要渠道,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逐梦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作大会主旨报告时说。
职教出海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产教融合还随着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入走向全球。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大唐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部副主任刘蔚在大会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上说。
中国大唐在柬埔寨建设了斯登沃代水电站及金边—菩萨—马德望输变电项目。斯登沃代水电站位于群山环绕的原始森林之中,是柬埔寨地理位置最偏远的水电站。中国大唐接手项目开工之初,该地连摩托车都无法抵达,当地村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因此,在项目落成正式运行之后,面临着缺乏本土员工特别是技术骨干的难题。
中国大唐与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等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兼具电气专业技能与中文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国大唐还安排招聘的所有柬埔寨理工类大学毕业生、实习生到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开展为期3个月的中文学习和技能实践。
“目前,柬籍员工的比例已经由10%提升至59%,超过1/4的柬籍员工达到了同岗位中方员工的水平。这不仅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柬埔寨多个城市创造了就业岗位,还有效保障了中方员工的休假权益。”刘蔚说。
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合作共建,是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
在11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潘旭海介绍,“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紧密对接国际产能合作及海外中资企业用人需求,开设网络工程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学生用中文学习中国技术技能,可同时获得中国和柬埔寨两国的本科学历和学位证书。学校现有学历生近300人,培养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2000余人,办学成效显著。”
除了海外应用技术大学,鲁班工坊也是近年来职教出海的重要成果。“鲁班工坊”是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果为总体支撑,在境外创建的实施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合作机构。
“鲁班工坊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国家名片。”教育部鲁班工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吕景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吕景泉介绍,中国院校与外方院校、中外企业共同合作,相继在31个国家布局建设了35个鲁班工坊,其中亚洲13个、欧洲5个、非洲17个。
鲁班工坊直接服务合作国的经济发展、青年人就业、民生改善、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以非洲鲁班工坊为例,专注于防灾减灾、水资源利用、干旱防治领域,针对非洲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发挥中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优势,给非洲职教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时代的风浪越大,越需要各国携手并肩、同向同行;全球化越是遭遇逆流,越需要各国开放信任与合作、共克时艰。”怀进鹏在作大会主旨报告时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