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狂投12家AI制药,“暖”到中国同行了吗?

英伟达狂投12家AI制药,“暖”到中国同行了吗?
2024年07月24日 19:59 财经网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凌馨 编辑 | 王小 

让“老年痴呆”被更早发现的AI医疗,正重获资本青睐

一个中国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筛选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新型标志物,优于此前两类经典标志物,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2024年7月10日《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

这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冯建峰/程炜团队,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高通量脑脊液蛋白质组学(6361种蛋白)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后得出的成果。新型生物标志YWHAG在识别生物学定义的AD和临床诊断的AD痴呆时的准确度分别达96.9%和85.7%。

全球有约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国约占四分之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受到的神经损伤不可逆,已有药物只能抑制病变速度或缓解症状。因此,“早发现”是该病的治疗关键,也是上述研究成果的价值所在。

这个研究团队利用AI筛选出的成果,甫一发布,就很给中国的AI提气。一位二级市场医药投资相关人士表示,“现在AI已经不需要再讨论是否看好的问题,都知道它是未来。”

远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前校长,也创办了一个AI制药企业Xaira Therapeutics,在三个月前融到10亿美元,登顶全球第二季度融资榜。 这家AI制药企业旨在利用AI重塑药物研发。目前,Xaira Therapeutics正在构建一个药物发现和开发平台,将推进多个药物项目。

AI这个工具越来越多被研究者用于临床,投资者过去两年的迟疑正在消退。2024上半年,全球AI制药融资69起,基本接近2022年同期水平;投资额33.36亿美元,与2022年同期的38.51亿美元虽还有一定差距,却是2023年同期的两倍多。

在上半年全球融资金额最高的十笔交易中,出现了一家中国公司,剂泰医药以1亿美元排名第九。在中国,2024年上半年发生AI制药融资22起,较前两年同期15起、16起明显回升;融资金额18.09亿元,亦较2023年同期增长11.6%。

全球最受关注的上市公司英伟达,是AI制药融资回暖的重要推手。2023年以来,旗下投资部门NVentures至少投资了12家AI制药企业。创始人黄仁勋表示,学电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生命科学才是未来。他甚至希望,对AI的运用,可以把“药物发现”变为一个工程领域,而不仅仅是生命科学。

“现在所有人都期待AI带来颠覆性变革,做出一款人类没有做到的创新药。在此之前,投资机构和MNC(跨国药企)可能每年都会投一些作为尝试。”前述二级市场医药投资相关人士认为,这是AI制药“回暖”“保温”的原因。

英伟达左手扶持,右手赚钱

生物医药知名风投机构ARCH Venture Partners、红杉资本,以及跨国药企拜耳、礼来等,都在2024年投资了AI制药企业。

“AI制药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回暖。”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黄潇分析,这一变化发生的前提是,AI的模型和算力进一步提升,以及AI制药产品相继进入临床阶段,使得AI助力新药研发的前景变得更加可验证。

截至2024年5月,全球已有70多个进入临床的AI制药研发管线。据波士顿咨询研究,AI生成的药物分子在I期临床试验中,成功率高达80%-90%,而历史平均水平约为50%。在II期临床试验中,成功率则为40%,与历史水平相当。

仅从数据看,到II期临床试验为止,AI制药的成功率,已可与人类一试长短。

“尤其是在新一代的AlphaFold出来之后,对于生物大分子,包括核酸和蛋白质的序列、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有了更多的数据和更准确的预测。”黄潇说。

2024年5月,谷歌DeepMind及姊妹公司Isomorphic Labs联合推出AlphaFold 3,登上了《自然》杂志头版。DeepMind称,对于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类型的相互作用,AlphaFold 3在基准测试中的准确率,比现有最好的传统方法高出50%。

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类型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关键。当AI成功突破这一领域,黄仁勋所说的“生命工程”,似乎真有可能。

没人知道谁会成为那个首先用AI做出“真正的创新药”的幸运儿,就像没人知道谁能真正用珍妮纺织机纺出第一匹布。但就是这个诱惑,让投资界对AI制药希望重燃,也让跨国药企不断与AI制药展开项目合作。

据药智网统计,医药巨头与AI企业的合作,仅2023年公开的就有超过30项。

2023年与AI企业公开合作项目最多的是大药企赛诺菲,分别与4家合作方开展AI+靶点发现、AI+小分子创新药等研究。其中有一笔,是与中国企业百图生科达成的10亿美元大单,基于后者的大模型共同开发用于生物治疗药物发现的模型。

2023年跨国公司与AI公司最大的一笔合作来自诺和诺德。其Valo Health达成协议,基于Valo公司的人类数据集和AI计算能力,研究和开发针对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新疗法。Valo将获得总额为6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潜在的近期里程碑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总额2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研发资金和潜在的特许权使用费。

未公开的大型AI制药合作项目更多。圆壹智慧创始人潘麓蓉透露,美国辉瑞、日本MBL life science等曾与其合作研究抗体试剂的从头设计与优化,并与拜耳合作开展纳米抗体蛋白药物活性与选择性优化。

“大部分需求是主动找上门的。”圆壹智慧的客户主要来自北美,潘麓蓉发现,北美绝大部分大药企和创新型生物企业(Biotech)都在利用AI进行药物筛选,无论是内部自建还是外部合作。

中国的药企需求更加广泛,希望AI能成为产品立项、靶点发现、专利背景搜索、分子设计、研发外包等的解决手段。很多中国药企正在考虑是否自建AI部门。

圆壹智慧的AI制药合作服务,2023年比较少,2024年已经有几十个正在进行。而且,“都是先付首付款的。”潘麓蓉说。

药企在公开AI制药研发情况时,由于项目都在早期阶段,又或者憋着“悄悄惊艳所有人”的小心思,措辞相当模糊,只透露“肿瘤药物研发”这种无从猜测的信息。潘麓蓉也证实,与大药企的合作,很多都要签保密协议,“靶点、疾病都不能讲”。

AI制药的投资人则相反,纷纷高调展示对AI制药的热情。全球市值最高企业之一英伟达,是其中代表。

3月,英伟达2024年GPU技术大会(NVIDIA GTC 2024)期间,与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相关的会议共有90场,在具体行业分布中排名第一。

英伟达旗下投资部门NVentures在2023年投了至少九家AI制药公司后,又在2024年持续加注。2024年上半年排名第五的AI制药融资中,就有它的身影,从事AI+蛋白质结构预测的Evolutionary Scale种子轮融资1.42亿美元,NVentures参投;7月,利用人工智能开发疾病研究模型的以色列CytoReason企业宣布融资8000万美元,英伟达是其投资方之一。

英伟达副总裁兼医疗保健总经理Kimberly Powell在宣布相关融资信息时称,“在过去的一年中,CytoReason利用英伟达最新的加速计算和AI平台强化了其平台,实现了推理工作负载超过10倍的加速。我们与CytoReason的持续合作将帮助更多的生命科学公司受益于CytoReason的预测临床洞察。”

这就是英伟达的“阳谋”,左手投资、扶持更多AI项目,右手赚钱、把自家的产品卖出去赚钱,谁叫它是全球最先进的AI芯片提供商呢?

在赚钱和“AI革命”的岔路口

全球AI制药复苏,暖到中国同行了吗?有人说暖,也有人表示,大环境严峻,生存不易。

在中国,AI制药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正感受着来自投资界的不同温度。

一些有现金流、为大药企提供AI辅助解决方案的企业,如晶泰科技,6月成功登陆港交所,截至发稿股价略有上涨。

另一些想用AI做出创新药的企业,则相对艰难些。如英矽智能,曾是中国国内首家递交上市申请的AI制药企业,却因申请文件失效错失“第一”,于2024年3月再次递交IPO资料。

仅看收入,英矽智能并不逊色。2023年已达5118万美元,约合3.7亿元,高于晶泰科技的1.7亿元。但它花得也多,年支出2.1亿美元,是晶泰科技的近两倍。

是否拥有持续造血能力,是让中国投资者对AI制药两种发展路径展现出不同态度的理由。

英矽智能的主要精力,是研发,这意味着大把“花钱”。最新的招股书介绍这是一家“AI驱动生物科技公司”,拥有15款候选药物管线,并花了极大篇幅介绍一款治疗肺纤维化的候选药物,称其是“我们的核心产品”。而临床试验,是制药业最烧钱的环节。

晶泰科技主要业务是药物发现、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2021年—2023年,两项分别增长49.3%、92.3%。它的成功很大部分是由于大客户加持。中泰国际研报称,辉瑞、强生、默克使用该公司服务,表明认可公司的服务质量。2022年全球收入最高的20家生物科技企业,16家是其客户。

“说到底还是商业模式能否行得通,这和所有AI+医疗要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前述二级市场医药投资相关人士介绍,现在中国医疗投资更偏向理性、务实。

而跨国大药企愿意买单,除了押注未来,也利用AI提升了研发效率,节约成本。

波士顿咨询预测,依据AI在临床I期、II期的成功率推算,整体医药研发效率将翻一番。

剂泰医药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赖达才介绍,有家全球名列前矛的药企旗下有一个小分子药物在成药阶段,已经投入了约两年半,还是没有做出好的实验成果。剂泰医药接下项目的,“用了六周的时间做到成药的阶段。”能在2024年获得1亿美元融资,大药企愿意买单,无疑是重要影响因素。

没有稳定的大药企订单,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只有把真正的创新药给做出来。

前述二级市场医药投资相关人士观察到,目前一些宣布进入临床阶段的AI制药产品,很难说优于此前的同类药物,“所以对AI模型的优化能力是否比得上人在行业内的经验,还是有疑问的”。

有在AI制药企业工作的研发人员坦言,他所在的公司已经裁员,“主要还是没有药做出来,没钱撑不住了。”

复旦大学运用AI筛选出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AD新型标志物,此时就显得难能可贵。“其实国内已经有AI制药公司开始瞄准世界上first in class(同类第一)或者best in class(同类最优)赛道进行布局,并且在这个方向上开始有所突破,这也有待后续进一步的观察。”黄潇介绍。

同样打算深耕AI制药的圆壹智慧,是“两手抓”,一边向跨国药企提供服务,一边择机推进自研管线。“我们的技术和主流的谷歌Alphafold这些都不同,不需要计算3D结构,能针对膜蛋白和构象不稳定的靶点进行计算,且可实现全蛋白组靶点的计算。”潘麓蓉仍然希望,自家的技术能带来“革命性”的突破,这需要上亿元级的资金,她正与国内外投资机构接触争取机会。

确实,中国的一级和二级市场投资人也重新开始关注AI制药。

2024上半年,中国发生AI制药融资22起,仅6月就有五起,百图生科、溪砾科技等获战略投资。获得投资的企业中,也有瞄准“AI创新药”的。比如,莱芒生物获天使++轮5000万元融资,募集资金将用于“极低剂量”代谢增强型CD19 CAR-T细胞治疗药物IND申报,以及加速推动针对实体瘤的代谢增强型细胞治疗药物的临床开发。

对于可能获得投资的AI制药企业,黄潇的观点是,场景大于数据、大于算法。数据方面,除了公共数据,还要通过合作或自主积累,有一个丰富、庞大且结构化的数据库。算法方面,既符合生物大分子本身固有的特点,又能够满足制药行业对于药用分子的理化性质、人体吸收和生物分布的要求,也是他的期待。

而在最关键的场景方面,黄潇认为,关键是能否找到在具体治疗领域、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本身有高度市场吸引力的分子,同时在AI的辅助下,“达到比传统药物发现有更优的提升空间的潜能”。

英矽智能正在全面推进重要产品研发,六款药物已取得临床试验许可,前述核心产品则同时在中美两国进入临床II期。

在前述二级市场医药投资相关人士眼中,英矽智能最值得关注的进展,还有两款在研产品的对外授权。2023年9月、12月,该公司分别向纳斯达克上市公司Exelixis、Stemline授权一款小分子抑制剂,分别获得8000万美元、1200万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7.75亿美元、3.94亿美元的里程碑原先付款。

就像其他Biotech企业成功将在研产品授权给跨国药企一样,有人愿意买AI制药企业的在研产品,也是投资界判断其价值的重要依据。它让AI能做出“真正创新药”的想象,又增加了一点说服力。

晶泰科技与辉瑞的长期合作,也加速了自身技术的提升。晶泰科技称,一系列合作始于2016年,并于2021年在六周内成功确认晶体结构,加快了抗新冠病毒药物Paxlovid的开发。

不过,即便是晶泰科技,市值近200亿元,也尚未实现盈利,投资者对它的期待,绝非1亿多元的年收入,也不会止于两位数的增速。“否则,你做成小而美的公司、一年几千万美元收入,就挺好。”前述二级市场医药投资相关人士表示。

毕竟,支撑整个AI制药行业融资复苏的,是技术进步和成功的商业应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I 英伟达 美元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