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发力全球市场,中信博(688408.SH)的路越走越宽。
7月15日晚间,中信博披露,自2023年以来,公司跟踪支架系统业务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在手订单约66.69亿元(未含税),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倍有余。
中信博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光伏跟踪支架、固定支架及BIPV系统制造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持续发力全球市场,在订单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经营业绩也在快速增长。
2023年,公司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3.45亿元,同比增长逾6倍。今年一季度,其净利润为1.54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
据披露,中信博的产品已经销往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交付案例超1500个。
根据国际知名能源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发布的数据,中信博2023年度跟踪支架系统出货量全球市占率达9%,位列世界第五。
二级市场上,今年初以来,中信博的股价上涨了30%。
跟踪支架订单55亿增1.8倍
全球新能源市场持续前行,中信博的订单越来越多。
根据中信博最新发布的关于跟踪支架系统在手订单情况的自愿性披露公告,公司跟踪支架系统自2023年以来业务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约66.69亿元(未含税),其中跟踪支架订单约55.49亿元,同比增长约183.11%。
根据2023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当年6月底,公司在手订单约32.09亿元,其中支架业务模块约29.66亿元(跟踪支架约19.6亿元,固定支架约10亿元),BIPV业务模块约1.96亿元及其他业务模块约0.47亿元。
对比发现,2024年6月底,中信博的在手订单较去年同期增加34.60亿元,增长幅度为107.82%。
从跟踪支架订单地域来看,境内项目订单2.83亿元,境外项目订单52.66亿元,境外项目订单占比约为94.90%。
而公司跟踪支架订单境外项目中,以中东非区域、东亚印度区为主,两区域的跟踪项目订单分别为23.07亿元、22.25亿元。
中信博聚焦集中式地面电站和工商业分布式BIPV领域,主要产品为光伏跟踪支架系统、固定支架系统、BIPV光伏屋顶及BIPV车棚等。
针对订单快速增长,中信博解释称,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屡创新高,尤其是跟踪支架系统的应用增速较快,公司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揽获的订单快速增长。
中信博提示,上述在手订单数据为公司内部统计,未经审计,不能以此直接推算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财务数据。公司上述在手订单的执行因项目区域、规模不同,交付周期存在差异,今年内无法预计是否全部确认收入,对公司当期和未来年度的业绩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据财报披露,截至2023年末,中信博产品已累计销往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交付案例超1500个,累计出货超55GW。公司已在中国、日本、印度、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墨西哥、智利、巴西、越南和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市场服务中心。
官网显示,目前,中信博拥有江苏常州、安徽繁昌、安徽宿松、印度古吉拉特、沙特吉达五大生产制造基地,迅速响应全球交付需求。
净利连续大幅倍增
市场向好,中信博凭什么能够获得大量订单?
除了渠道和生产、服务能力外,中信博产品的竞争力较强。
中信博称,公司构建了全球领先的产品研发创新平台,是全球唯一一家自主建设风洞实验室和数值风洞CFD计算中心的光伏企业。公司建立了复杂地形下三维智能化光伏结构设计平台,研发实验室获得CNAS认可实验室资质与光伏跟踪器TMP目击实验室资质。同时,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并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获准建设成为省级院士工作站。公司主导或参与多项IEC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是光伏支架领域标准的引领者和制定者之一。公司通过Black&Veatch可融资认证及 CE、UL、TüV、Intertek等多项权威产品认证。截至2023年底,中信博共获得知识产权536项,包括63项独家发明专利、346项实用新型专利及47项外观设计专利。
中信博于2020年8月登陆A股市场。从经营业绩方面看,2016年至2020年,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双增。其中,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1.29亿元、2.85亿元。
202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4.15亿元、0.15亿元,同比下降22.80%、94.73%。公司解释称,受多晶硅、组件及国际运费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全球集中式光伏电站安装量迟延,公司营业收入下降。包括钢材、芯片、国际运费等大幅上涨,导致公司毛利率显著下降。同时,由于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安装量总体下滑,导致市场价格竞争加剧,公司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场占有率,未将成本上涨完全转嫁给客户。此外,根据公司长期战略部署的规划,加大了战略成本及机会成本投入,主要为发展BIPV、跟踪支架等业务模块,搭建梯队建设,储备管理人员,导致管理费用比上年同期增加;研发费用方面,主要系公司积极推动多点驱动跟踪技术、智能跟踪、BIPV产品技术科技创新,持续投入推进技术及产品方案的创新迭代,为客户提供最佳的项目方案。
2022年、2023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03亿元、63.90亿元,同比增长53.29%、72.59%;净利润为0.44亿元、3.45亿元,同比增长195.57%、676.58%。2023年,公司营收和净利均创新高。
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8.14亿元、1.54亿元,同比增长122.47%、297.18%。
责编:ZB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