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十四五”:养老保障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寿方案

助力“十四五”:养老保障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寿方案
2021年03月06日 03:09 新浪财经综合

  助力“十四五”:养老保障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寿方案

  本报记者/郭婧婷/北京报道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提交了两件提案:《关于保险服务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提案》和《关于发展绿色保险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案》。

  这两件提案并不突兀。此前,中国人寿2021年工作会议上,王滨提出“要把经济账、社会账和政治账统一考虑,真正成为党和国家在金融保险领域最可信赖、最能依靠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近些年中国人寿一直探索保险参与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并提交了亮眼的“成绩单”。在第三支柱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该集团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受托、投管规模合计高达1万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为28%。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国人寿通过环责险为1830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为1.3万家绿色产业企业提供财产风险保障近万亿元。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被认为是“十四五”时期解题养老困局的钥匙。同时,由于投资期限比较长,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长期资金被期待参与绿色金融投资。

  建设养老“三支柱”

  中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2019年底,国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54亿,占全国人口的18.1%,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

  据了解,当前,初步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0》,2019年底,全国社保基金2.1万亿元(去重后)。第一支柱城镇职工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为6.3万亿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为2.5万亿元,职业年金为0.7万亿元。而第三支柱税延型养老保险仅有几亿元的保费收入。

  第一、第二支柱万亿元市场数额,意味着,养老第三支柱缺口的背后,一个万亿市场空间将逐渐被打开。

  国泰君安认为,政策红利推动养老第三支柱崛起,利好大型险企,大型险企得益于产品端的经营资质以及服务端的养老产业布局,预计更容易满足客户从“赚取养老金”到“运用养老金”的一站式养老需求。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近些年,保险业加快发展第三支柱体系建设的步伐。目前,包含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养老险子公司等9家专业养老保险机构参与其中,养老险子公司成为首批入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机构。

  在养老第二支柱领域,中国人寿布局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管理业务,目前受托、投管规模合计约1万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为28%。企业年金服务企业客户超过2万家,职业年金在全国已完成受托招标工作的32个统筹区排名均处于第一梯队。

  记者从中国人寿获悉,其正探索面向个人客户的养老保障业务,并加快向长期化、净值化方向转型。该集团旗下寿险子公司是首批参与地方政府长期护理保险、税延养老保险的机构,现有各类年金保险产品30余款,承保的有效保单约5700万件,积累的准备金约1.3万亿元。

  “现阶段,养老险充足性不高、可持续性不强、完善性不够,以及各支柱之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王滨在提案中提到,第一支柱已覆盖近10亿城乡居民,占据主导地位,养老金替代率偏低,全国平均不足50%,且呈下降趋势;第二支柱惠及人口有限,覆盖率不高;第三支柱发展较为缓慢,占比偏低,对养老保障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第三支柱保险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起步阶段,如何发挥金融保险优势,服务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王滨在《关于保险服务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提案》中,提出四点建议:

  在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方面,研究制定养老保险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以降低领取阶段的税负为核心,打通第二、第三支柱税收优惠,吸引更多个人参与。对机构通过差异化的增值税减免措施,降低机构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的税负水平。

  对于强化三支柱间的衔接转换贯通这一事项,建议加快构建统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三支柱间共享信息,实现不同层次养老保险产品的便捷转换和退出,便于居民在长周期中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家庭结构、风险偏好等变化,统筹规划和动态安排。

  在探讨如何“引导养老金融产品形成专属优势”方面建议,针对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配套出台机制相容的监管规定、会计准则、业绩考核办法等,坚定长期化定位,统一标准,统一领取期限及条件,并在估值核算、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等方面给予鼓励性政策,强化养老金融产品的专属属性。

  在其看来,应加快推进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建议选择大型金融保险机构先行开展试点,探索多层次、多形态养老金融产品体系的业务新模式,更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人群的差异化养老需求。

  顶层设计背后的金融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绿色金融被纳入“十四五”规划顶层设计后,保险如何发挥作用服务绿色发展备受关注。

  国际经验表明,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保险是行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当前,中国绿色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

  “绿色保险作为应用市场化保险机制,通过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功能,在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和增益奖补、维护污染受害者合法权益、减轻政府和企业经济负担等方面,具有其他环境管理手段和金融工具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王滨在提案中这样描述绿色保险的作用。

  据了解,中国绿色保险主要以环境污染责任险为主,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初见成效,但仍面临保费规模小、覆盖率低、产品单一、企业投保和机构展业意愿均不强等问题。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环责险保费收入仅为4.33亿元,风险保额491.75亿元,投保企业数量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占比仅在5%左右,环责险保费收入占责任险保费收入仍不足1%,保险费率仍高于一般责任险的平均保险费率, 保险机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优势与作用还远未发挥。

  “但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绿色保险制度和体系已十分完善,也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美国环责险年保费规模可达40多亿美元,已成为解决环境损害和治理问题的重要方式。”王滨指出。

  据了解,2020年,中国人寿已经通过环责险为1830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为1.3万家绿色产业企业提供财产风险保障近万亿元。

  2021年工作会议披露相关“重振国寿”成绩单,提及绿色信贷余额300亿元,推出央企首笔绿色供应链融资,新增绿色投资30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中国人寿与华能集团合作成立首只百亿元清洁能源投资基金、与国家电投携手出资设立清洁能源基金,两只股权基金决策规模已经超过120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同国家电投联合推进的国家级清洁能源项目,这意味着,建成投产后可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色电力,有效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绿色用能需求。

  当前,各类环境污染仍呈高发态势,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对于保险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话题,王滨在《发展绿色保险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案》中提出多条建议。

  在推行法定保险制度方面,其建议,加快研究实施环境污染强制保险制度,通过立法对绿色保险投保的领域、方式、惩罚措施等予以明确,切实解决逆选择和自主投保意愿不足问题,推进绿色保险规模快速发展。

  王滨提出设立绿色保险赔偿基金,具体而言:完善风险分摊机制,由国家财政和商业保险公司每年分别按照GDP和绿色保险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拨付和提取,集中管理、市场化运营,主要用于垫付快速救治环境污染受害者的应急费用、防止环境污染事故损失进一步扩大需要的施救费用,以及支付一定限额之上的赔款。

  在提高保险开办绿色保险业务和投保的积极性方面,建议加强对绿色保险的财税支持,从开展绿色保险服务的保险企业和参保企业两头着手,研究分别给予专项增值税减免优惠和税收行政收费优惠等。

  正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有关发展养老“第三支柱”和“绿色保险”的篇章,万亿国寿将继续书写。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亚龙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10 同力日升 605286 --
  • 03-09 楚天龙 003040 --
  • 03-09 震裕科技 300953 --
  • 03-08 有研粉材 688456 10.62
  • 03-08 西力科技 688616 7.3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