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统一监管时代来临

信用评级统一监管时代来临
2019年12月07日 05:14 中国经营报

  信用评级统一监管时代来临

  本报记者/王力凝/北京报道

  信用评级行业统一监管的时代即将到来。

  11月29日,央行、发改委、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对外公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自12月26日正式实施。

  《办法》首次在行业办法中明确央行为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发改委、财政部、证监会为业务管理部门,改变了以往“九龙治水”的监管问题。

  “通过加强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协作,提升评级机构在揭示风险、服务定价等方面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有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管理办法不仅要提升评级机构自身的业务能力,也是资本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

  建立市场化约束机制

  信用评级机构,这是一个处于相对闭环的市场主体,却足以影响一家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命运。自1988年3月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中国信用评级业已经发展了30余年。

  央行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国评级行业对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监管规则不统一、发展水平不高、独立性不足、商誉和公信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从近年来监管对评级机构的处罚情况上看,中诚信、联合资信、鹏元资信和上海新世纪等机构都被出具过监管警示函。2018年,大公国际因内部管理混乱、违规收取高额费用,被证监会暂停了一年的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和证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

  基于上述情况,信用评级行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行业制度规范,补齐监管短板。

  据了解,《办法》主要的亮点包括统一的监管体系;进一步细化评级程序与评级业务规范;首次强调评级机构与评级人员的独立性要求;新增违法惩戒细则,加强了对各类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并且实施对直接责任人员的“双罚制”等。

  “首先就是要建立相对统一的制度框架体系。”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央行作为信用评级的行业主管部门,发改委、财政部和证监会是业务主管部门,这次是首次从信用评级行业的大办法上得以明确。

  该人士亦提到,《办法》主要是建立市场化的约束机制,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自律管理、人员备案管理,弱化事前监管,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在监管过程中,加强评级机构在执业中的利益冲突防范、独立客观、透明、人员能力建设等要求。

  此外,2019年初,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信评以独资独立法人形式获准进入中国市场,标志着中国评级行业开放正式“破冰”。

  “监管对于外资评级机构是同样的标准和要求。”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监管层此前已经明确要开放信用评级市场。此次《办法》中也提到了主管部门将研究制定信用评级业对外开放政策,更多外资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业务,也有助于构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共同促进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独立和虚高问题待解

  当前,债券违约受到社会各方的持续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大方正20亿元“19方正SCP002”和海航集团15亿元“16海航02”两个债券违约事件中,这两家企业在债券违约之前的信用评级均为“AAA”级。而“AAA”级是市场的最高评级,意味着债权人偿债能力高、投资违约风险极低。

  在“AAA”级信仰一次次被打破之后,有投资者质疑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是否存在虚高问题。另外,信用评级能否在一只债券违约之前进行提前预警亦引发市场热议。

  对于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的独立性不足、评级虚高问题,业内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由于评级机构主要采取发行人付费模式,由于“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评级报告的客观性很难得到保障。

  标普信评全球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总裁、标普信评(中国)首席执行官金纪湘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债券市场需要更多透明、独立、可信的参考数据和观点,真正为中国境内发行人和投资人带来价值。评级应实现更大程度的信用风险区分,减少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有利于更加精准的风险揭示和定价。

  金纪湘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发行人付费,还是投资者付费,两种付费模式都各有利弊,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这些不同模式的评级机构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在投资者付费模式下,只有订阅评级报告的投资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能够获得评级信息,这种模式同样存在潜在利益冲突,而且会带来市场信息不对称。标普在全球采用发行人付费的商业模式,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潜在的利益冲突,其中包括建立“防火墙”,严格隔离商业部门与分析师团队。

  “相较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中国评级行业在独立性、公信力不足的问题确是普遍存在。”前述业内人士认为,评级报告很难像会计报告一样有明确的准则,更多需要机构的职业素养和判断。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强大的公信力原因,除了自身的能力建设之外,也是由于三大机构经历了完整的经济周期,逐渐形成了较强的评级能力。同样,中国的评级机构需要经过周期的检验,需要时间和空间去发展。

  该人士透露,近一年来,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在预判能力、反应速度、评级质量等方面已经有所提升。2019年前三季度,机构对企业评级“断崖式下调”的现象已经较2018年明显改善。另外,以往在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报告中,“上调”占了大部分比例,但是今年的评级调整则整体上顺应了市场及行业的变化。

责任编辑:张国帅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12 聚辰股份 688123 --
  • 12-11 甬金股份 603995 22.52
  • 12-11 中新集团 601512 --
  • 12-11 和远气体 002971 --
  • 12-10 嘉必优 688089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