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愿你懂得分辨在什么时候去哪里寻找战斗

【一周新书推荐】愿你懂得分辨在什么时候去哪里寻找战斗
2019年08月19日 09:00 界面

原标题:【一周新书推荐】愿你懂得分辨在什么时候去哪里寻找战斗 来源:界面新闻

撰文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苹果木桌子及其他简记》

[美]赫尔曼·麦尔维尔 著 陆源 译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8

今年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赫尔曼·麦尔维尔的200周年诞辰。麦尔维尔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是他的小说《白鲸》,这部海洋题材长篇小说讲述了亚哈船长为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并最终和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白鲸》刚出版时卖得很糟,在去世三十年之后,麦尔维尔才被重新发现,甚至被追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英国批评家詹姆斯·伍德称,在19世纪,没有哪位英文小说家能像麦尔维尔一样,畅游在“那些凉中带暖、晴朗芬芳的白昼,流溢乃至满盈的诗意”中。

《苹果木桌子及其他简记》收录了麦尔维尔的12篇短篇小说,除了《单身汉的天堂与未婚女的地狱》和《吉米·罗斯》两篇外,其余篇目均为第一次译成中文。在这些短篇当中,作者试图发掘人与事物之间的奇特关系,书写人在穷困之时的处境。

本书译者陆源不仅翻译过布鲁诺·舒尔茨的作品,同时也是一位青年作家,著有《祖先的爱情》等小说,或许这样的身份能够让他更加贴近麦尔维尔的文学世界。在译后记中,他称,麦尔维尔的小说词句古雅,用典频密,并且多有一语双关、谐音等文字游戏,他在翻译时也尽力为读者作出了注释。译完此书,他深感麦尔维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学大师,无愧于“美国的莎士比亚”之称。

《鹅笼记》

杨典 著

鹿书deerbook·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8

“是,我就是你们曾一直渴望出现的/那个诗人。我的心可能比古文尚书更晦涩/而阅读秘籍就在于:爱憎分明,”在《伊斯兰尚书》当中,杨典曾这样写道。这位作家、古琴家、画家的文本也许确实比古文尚书更晦涩,至少不是人人都能完全看懂。翻开他最新的短篇小说集《鹅笼记》,官鬼午火、森罗殿、开明兽、刹帝利、酋长与文学史等篇名就已颇令人好奇,仔细阅读下去,读者面对的将是古史传奇与意识流叙事的融合,迎头遭遇的将是异质独特的写法和意象繁多的故事。在宗子国的覆灭、太平天国的覆灭、越南占婆王朝的覆灭的宏大背景之下,穿插着荒诞、离奇、隐秘的传说。

在书中,杨典也自述了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他说,少年时代,大家都唯恐自己不够“西化”和“新锐”,想要写一件事,恨不能把什么都写出来,不懂得汉语当中克制的魅力,也不懂得留白。等到年纪稍长,他才渐渐理解东方美学的含蓄。他也看到,近三十年来,汉语小说“不仅离世界文学的标杆很不够,即便离明清小说之文字水准和语言高度,也差得非常远”。于是,在最新短篇小说集《鹅笼记》当中,他尝试对小说“炼字”进行一场私人演习。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魏然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9-7

获得正式授权、曾引进包括《百年孤独》在内一系列马尔克斯作品的新经典文化公司近年来开始推出马尔克斯的非虚构作品。其中包括《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以及近期刚刚出版的《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马尔克斯为哥伦比亚《观察家报》工作时,采访了一位举国闻名的海难幸存者。这篇报道《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在报纸上连载了14天,读者挤在报社门前争相购买,报纸销量翻了一番;也正是这一系列报道,最终使马尔克斯遭受死亡威胁,流亡海外,长达27年。他刚一归来,就听说了拉美传奇导演米格尔·利廷的故事。米格尔·利廷在一场政变以后被迫流亡,被勒令永不回国。但是他经过乔装打扮,躲过了警察,接近独裁统治者并拍下了影片《关于智利的全记录》,这部电影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拥有类似流亡经验的马尔克斯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他对利廷进行了访问,并且转述了18个小时的磁带录音,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写成《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一书,既保留了事件的真实,又为之增添了文学色彩。

《致愤青》

[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著  陈以侃 译

华夏出版社 2019-7

“我只有一次生命要度过,所以我一分钟也不愿意花在作某种抑郁的妥协上。”美国专栏作家、记者克里斯托弗· 希钦斯曾经这样说。在65岁去世之前,他都保持着“愤青”的身份。他是“新无神论运动四骑士”之一(除他之外还有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美国作家山姆·哈里斯);他曾经在电视镜头前要求亨利 · 基辛格回应他犯下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的指控;他也曾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就宗教是否有益于世界进行公开辩论;在2005年《外交政策》和《展望》组织的“全球百大公知”评选中,他排名第五。

《致愤青》是希钦斯模仿里尔克的名作《给青年诗人的十八封信》所作。起因是有人问他能否给年轻人或心绪尚未安分之人一点建议,给出一些让他们规避幻灭的劝诫。他也看到,很多人依然保有着“已经不再时髦的希望”,希望世界变得更好,也希望最大限度地过一种自己做主的人生。因此,他想用书信体来探讨这个话题。这本书既可以被当成他与抽象的收信人之间的一次对话,也似乎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反省。他寄语收信人,“愿你为了前方的战斗火药干燥,也懂得分辨在什么时候去哪里寻找战斗。”本书曾经有两个中译本,或多或少都曾因译文问题而引发质疑,华夏出版社此次采用的是译者陈以侃的译文,或许会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

《历史的历史:从远古到20世纪的历史书写》

[英] 约翰·布罗 著  黄煜文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7

《拉面》作者顾若鹏日前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提出,过去在历史研究领域有一个阶级划分:最高一档是经济史和政治史,然后是军事史、人口变迁史,最后才是社会史和文化史。但是近年来,新文化史变得越来越热门。这些变化呈现出了历史学本身的发展,进入了史学史的关注领域。史学史关注史家在特定时期抱持的目标、形塑史家书写方式的风俗习惯,以及这些目标与习惯又是如何变迁的。

把历史的多样性转变成单一的历史叙事,也就是说,建立一个终点,使得故事的各个插曲在某种意义上都从属并促成这个终点,是最普遍也最简单的做法,也是20世纪的专业共识。但是对英国思想家、曾经担任过牛津大学欧洲思想教授的约翰·布罗来说,这是一种贫乏而狭隘的策略,因为它剔除了关于历史书写方式的有趣而且具有潜在启发性的问题。在《历史的历史》一书中,他写出了欧洲两千五百年间历史学变化,试图表现出一种五花八门、多层次与多协调性的历史叙事的可能形貌。他试图讲解人们选择哪种过去和为什么选择某种过去,以及人们如何调查和呈现过去的问题。约翰·布罗没有孤立地处理史学史,而是关注了史学史在文化当中的位置、文化与政治对它的影响,还有史学史是如何培养、转变与传达文化与政治力量的。

不过,本书没有处理欧洲文化传统(在此,埃及与巴比伦被视为对欧洲文化传统有过贡献)以外的史学史,特别是阿拉伯史学史与中国史学史,这种排除是对空间与时间不足以及作者在知识上的局限的妥协,此外布罗也选择将传记与回忆录排除在外。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王汎森 著

启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8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台湾中研院院士王汎森认为,学术环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他指出,人们太注重线性的、纵向式的传习和听受,往往忽略了横向的、从侧面撞进来的资源,实际上,这两者缺一不可。他看到,很多思想家并不是在家死读书,而是有参加不完的社交和宴会。例如曾有人质疑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过度频繁的社交生活会不会影响到他的学问?殊不知,那正是他萌生新想法的场合——这些人在无尽的谈论中做学问,一个人从一群人当中开发思路和知识。

王汎森主要从事明清到现代的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天才为何成群地来》这本书是他近年来部分文章的集结。本书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作者研究历史的感想,对学术动态的考察,其中包括《人文学科的危机》《现在历史是什么——西方史学的新趋势》《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等文章;第二部分是演讲稿,谈研究生的生活应当如何度过;第三部分是谈对余英时、余国藩、牟复礼等师长的回忆;第四部分是王汎森接受的几次访谈。其中有一大部分与当代学术的发展及人文的氛围有关,部分文章曾经在《南方周末》上刊登过。

《悬停的爱》

[法] 马里翁·法约勒 著  谢昱 译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6

《悬停的爱》是一部图像小说。出场人物有五个:内心深处住着“引诱者”的男主人公;完美爱侣妻子;像火一样美丽而危险的红衣女人;有成熟韵味的蓝衣女人;有脆弱之美的黄衣女人。男主人公虽然坚持宣称自己热爱妻子,但实际上,他先后与三个不同的女人相遇,并选择在爱情达到最浓烈时停止,把每一段暧昧都如同标本一样珍藏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逐渐失去了妻子的爱。

本书作者马里翁·法约勒(Marion Fayolle)1988年出生于法国。2018年,她的这部《悬停的爱》获得法国安古兰漫画节评审会特别奖,这也是她唯一一部长篇漫画作品。国际安古兰漫画界评委会评价这部作品时称:“ 让人物更多地用肢体舞动和歌唱来推动情节,如同被裹挟在浪漫感性的风暴之中,而写在黑板上的人物独白给予了读者更精准的说明,作者创造出了这样的表达方式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确实,阅读本书就像是观赏一部音乐剧:不仅有肢体动作,还有对白、歌唱和表演,作者以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探讨了爱情是否能够保鲜的永恒话题。

《人类起源的故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美]大卫·赖克 著  叶凯雄、胡正飞 译

湛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6

本书作者大卫·赖克是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赖克在美国建立起了世界顶级的古DNA实验室——“古基因组工厂”,使古DNA测序由手工作坊时代跨入了工业化时代。自那时起到2018年,赖克的“古基因组工厂”已经生产了7000多份古人类全基因组数据,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所长约翰内斯·克劳泽(Johannes Krause)认为,古DNA领域正是有了大卫才少走了至少30年的弯路。

这本书讲述了数十万年的人类起源、迁徙、演化和混合的历史,涵盖了大卫及合作者们多年来的发现,包括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与我们现代人的混血,印欧语系的起源,印度人群的混合,南岛语系人群的扩张,美洲原住民的源流,以及众多新石器时代和历史时期古代人群的迁徙。正是凭借着这些发现,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得到了更新。赖克指出,全球各地的人类都是多次人群迁徙、融合后诞下的混血儿,所谓“纯种”的祖先早已不见踪迹,他们只占据了我们的部分基因组,成了活在DNA里的“幽灵人群”。因此,人类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人群分离与混合的大循环。这也与历史学家罗新在之前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提到的观点相符——“人群和人群之间不可能存在清晰的边界,所有的人群都是崭新的。”除此之外,本书还探讨了基因组当中显示出的人群、性别、阶级的不平等以及人群之间的生物学差异,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差异却绝不通向种族主义。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7 瑞达期货 002961 --
  • 08-21 南华期货 603093 --
  • 08-15 日辰股份 603755 15.7
  • 08-14 唐源电气 300789 35.58
  • 08-14 松霖科技 603992 13.5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