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

原标题:是药三分毒

  【缘木求鱼】

  只有到了能把“是药三分毒”说得清清楚楚的那一天,我们才能坦言取得了真的进步吧。

  木木

  

  “是药三分毒”。这是句老话。

  虽然据说源自《黄帝内经》,已经在中国人的医疗实践中被遵循了上千年,但在西医看来,这个结论还是有点儿模模糊糊,难以把握。

  中医与西医的一个重要区别,体现在对药物的定性和定量上。几味、十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混在砂锅里反复煎煮,最终熬成一碗汤,病人喝下去,到底是哪味药起作用、怎么起作用、起了多大的作用,有没有不起作用的药、去掉行不行……这些“刁钻”问题,想必绝大多数中医回答不上来,如果再加上剂量或疗程是否可以增减、治愈率能达几何之类的细致询问,估计回答的难度就更大。而西医在这方面就显得比较有优势,什么药治什么病,用药几何、疗效好坏、有什么副作用、副作用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如何预防或缓解之类的,一般都有大数据支撑,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能否让人一目了然,在医疗实践中,还是很有意义的。单就医疗纠纷而言,有大数据支撑的和没有大数据支撑的,得到的待遇一般就不一样。好在中医治疗的对象大多是慢性病患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有什么大事,倒能免了许多纷争。

  虽然过去、现在褒贬中医的人挺多(将来肯定还会有),但在医疗实践中,中医从来能治病,也是事实。中国的人口规模从古至今一直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中肯定有中医的莫大功劳。但中医走到今天,如果还是依了老祖宗的规矩、只知因循着糊糊涂涂地往前走,大约就不行。对此,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其实就是为中医今后的发展树立的榜样。别管是一味药也好,一副药也罢,抑或是什么疗法,恐怕都需要按照现代实验流程走一遍,直到一切有关的数据都能说得清清楚楚了,在天下行走起来,才能格外理直气壮;而在这个走流程的过程中,或许就会有许多可为外人接受的新发现和新体悟。

  前几天,《中国新闻周刊》对中国的“保肝药”进行了一次深度探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几跳。一跳是,中国患者一年居然要吃掉百亿量级的“保肝药”。二跳是,“保肝药”的实际疗效、尤其在结核病患者身上的疗效,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而且国外根本就没有这类所谓的“保肝药”的提法和用法。三跳是,作为结核病患者“标配”的辅助治疗用药,居然比主药还贵,而且贵得还不是一点儿半点儿,逼得钱紧的患者自己停了药,最后居然什么事都没有。四跳是,国内外权威文献和治疗指南中,都未指出“保肝药”有确切疗效。五跳是,吃“保肝药”的“保肝疗法”,居然没有医生敢保证疗效。六跳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保肝疗法”,让许多患者耽误了病情,甚至到了难以挽回的程度。

  虽然这些所谓的“保肝药”里有中成药,也有西药,但以此保肝、护肝的思路,倒很得老规矩的真传:没双盲试验,没疗效对比,没数据支撑,至于药物对身体的作用机理之类的内容,当然就更别提。在许多东西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把这种疗法作为一种“标配”,说好听点,是为了保险;说难听点,恐怕就是利益作祟了。到底是什么,好像大家也都不难理解。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以及由此认知生发出来的各种奇葩疗法和奇葩药物,显然为许多人贡献了不菲的利益。眼睛总是死盯着这种利益,当然就很难把心思用到科研上,要想实现真正的进步——别管是中医还是中药,抑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当然也就毫无可能。要改变这种局面,恐怕还是要从相关的制度层面入手,没有制度的硬框框,认知、做法要想取得显著变化,也毫无可能。或许,只有到了能把“是药三分毒”说得清清楚楚的那一天,我们才能坦言取得了真的进步吧。

医疗 大数据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29 晶晨股份 688099 --
  • 07-25 柯力传感 603662 --
  • 07-24 小熊电器 002959 --
  • 07-24 神马电力 603530 5.94
  • 07-18 苏州银行 002966 7.8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