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超庞大人口的中国,为什么全年24小时不断电?

14亿超庞大人口的中国,为什么全年24小时不断电?
2019年07月09日 09:59 国际金融报

原标题:14亿超庞大人口的中国,为什么全年24小时不断电?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原文首发于2019年7月3日,标题为《14亿人全民通电,中国如何做到的?》,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截至2018年底

  当全世界发电量增速仅为3.7%时

  中国却以8.4%的迅猛增速领跑全球

  全年发电量达到71118亿千瓦时

  几乎是以“一己之力”

  生产了全球超过1/4的电量

  平均每2秒产生的电力

  就足以满足一个中国人

  一辈子的电力需求

  ▼上文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按76岁计,人均用电量参考2018年数据;下图为2018年世界各国发电量TOP10,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不仅如此

  放眼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还是第一个

  也是唯一的一个

  拥有近14亿的超庞大人口

  却依然能做到全民通电的国家

  ▼上海夜晚卫星图,灯火通明的城市,图片来源@NASA

  中国,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I

70.4%

  在这71118亿千瓦时的电力中

  70.4%来自于火力发电

  可谓是全国电力的大半壁江山

  ▼2018年中国火力发电量占比,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高耸的烟囱或宏伟的冷水塔

  是火力发电厂最常见的特征

  ▼随着处理工艺的进步,火电厂的烟囱逐渐与脱硫塔合并;下图为雾气中的冷水塔,电厂中被加热的冷却水在冷水塔中冷却后循环使用,摄影师@孟祥和(请横屏观看)

  煤炭、石油、天然气

  甚至秸秆、垃圾等等

  都是可用于火力发电的燃料

  由于燃料易得、技术成熟

  火电厂的分布极为广泛

  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

  ▼内蒙古霍林郭勒锦联电厂,摄影师@鹿钦平

  ▼临水而建的广州市华润热电厂,摄影师@陈国亨

  而在中国这个“煤炭大国”

  火力发电则又命中注定

  将成为燃煤电厂的天下

  其装机容量在所有火电厂中

  占比几乎接近90%

  全国5800多处大小煤矿

  年产约36.8亿吨原煤中

  超过一半的产量

  都将运往这些电厂熊熊燃烧

  ▼以上数据来源中电联《2018-2019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下图为安徽宿州汇源发电厂,右下角为电厂储备的煤炭,摄影师@尚影

  这就意味着

  火力发电的版图

  必然与煤炭生产的格局息息相关

  在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北方地区

  火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70%

  是最主要的电力来源

  ▼以上“北方地区”包括东北、西北(除青海省外)和华北地区,以及山东和河南两省;下图为2018年全国各地区发电类型及装机容量占比,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山东、江苏、内蒙、广东、河南

  山西、浙江、安徽、新疆、河北

  以上火电装机容量排名的前十位中

  多个南方沿海省份同样赫然在列

  甚至远超诸多煤炭大省

  这些“特殊”的地区

  往往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对电力的需求格外旺盛和强烈

  ▼2018年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用电量对比,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在迫切的用电需求下

  众多火电厂拔地而起

  例如仅在广东一省

  2017年的火力发电量

  已达到3165亿千瓦时

  比产煤大省山西还要高出26%

  而要产生如此量级的电力

  用于发电的煤炭将以亿吨计算

  然而

  像广东这样的电力负荷中心

  大多并非煤炭产区

  距离最近的煤炭基地

  也可能相隔千里之遥

  如此大量的煤炭该从何而来?

  ▼我国使用的煤炭包括自产和进口两部分,但煤炭进口量目前仅为全国煤炭消费量的约1/10,因此下文主要讨论自产煤炭的供应。下图为广东省广州市荔湾火电厂,摄影师@刘文昱

  要回答这个问题

  不如先将目光转移到

  山西大同与河北秦皇岛之间

  这里连接着一条声名赫赫的铁路

  它以不到全国铁路0.5%的营业里程

  完成了全铁路近20%的煤炭运量

  相当于每秒就有14吨煤炭

  搭载着钢铁轮轨呼啸东去

  奔向千里之外的渤海之滨

  这就是大秦铁路

  这是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

  单列列车全长近4000米

  相当于10-20列高铁列车相连

  煤炭运至秦皇岛港后

  便可通过成本更低的海运

  运至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河运运输费用大约为铁路运输的30-60%,海运则更便宜;下图为大秦铁路,注意列车的长度,摄影师@姚金辉(请横屏观看)

  2008年春节期间

  南方地区雨雪冰冻肆虐

  大量输电、运输线路受损

  近17个省被迫拉闸限电

  而就是在这个时期

  大秦铁路单日运量首次突破100万吨

  并持续了整整20天

  大量煤炭燃料源源不断地送往南方

  可谓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秦皇岛港口堆放的煤炭,图片来源@VCG

  而大秦铁路也仅仅是

  中国煤运铁路网络的冰山一角

  预计到2019年10月

  又一条重载线路蒙华铁路即将建成

  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的煤炭

  将由此直抵华中地区

  这条铁路全程跨越7个省份

  一次建成里程超过1800余千米

  堪称世界之最

  ▼陇海铁路郑州段旁的火电厂,摄影师@焦潇翔

  届时

  以多条重点线路为核心

  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

  以及沿海、沿江等六大区域

  将通过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成一片

  而这个庞大的运输网络

  如同一条条钢铁动脉

  将全国75%的煤炭送往四面八方

  ▼其他煤炭运输方式包括公路运输、航运等,目前中国煤运通道网络共“九纵六横”,下图为其中部分重点线路,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然而

  随着用电需求高速增长

  浩浩荡荡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

  仍然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在主要的电力负荷中心周边

  往往以中小型火电厂居多

  这些电厂建设成本低、建站速度快

  但在生产等量电力时

  耗煤量却比大型电厂高出30-50%

  ▼位于城市中的西安灞桥热电厂,目前总装机容量24.9万千瓦,摄影师@李顺武

  不但如此

  在技术和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

  这些中小型火电厂产生的烟尘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

  也难以得到统一和高效的处理

  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

  在煤炭矿口、中转港口附近

  众多大型火电厂开始崛起

  ▼山西古交发电厂,邻近煤炭矿口,也称坑口电站,摄影师@陈剑峰

  ▼浙江台州第二发电厂,邻近港口,也称港口电站,摄影师@汪开敏

  例如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托克托电厂

  距离准格尔大型煤田仅50km

  装机容量达到672万千瓦

  位列世界燃煤电厂第一位

  大型坑口、港口电厂的建设

  能大大减轻煤炭运输的压力

  提升燃煤效率、统一控制排放

  但是电厂与负荷中心之间

  有时相隔达到数千千米

  这又该如何解决?

  答案其实很简单

  就是输电

  但要实现起来却并非易事

  毕竟在如此遥远的输电距离下

  线路的阻抗已然无法忽略

  人们只能尽量降低传输电流

  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线路损耗

  这就意味着

  传输功率一定的情况下

  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

  必须尽可能提升输电电压

  ▼传输中的损耗Q可以通过公式Q=I²Rt计算,当电阻R无法忽略时,电流I越小,则损耗越小;而输电功率计算公式为P=I×U,因此当功率P额定时,为了降低电流I,则必须提升电压U;下图为康定折多山云海中的线塔,摄影师@李珩

  1954年时

  我国自行设计施工了第一条

  220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

  传输距离369千米

  但已落后世界大概30年

  65年过去

  从高压到超高压

  从超高压到特高压

  远距离输电技术突飞猛进

  目前最高电压等级已达到

  交流1000千伏和直流±1100千伏

  单条线路的输电距离更是突破3000千米

  相当于乌鲁木齐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对于交流输电,35-220千伏称高压,330-1000千伏为超高压,1000千伏及以上为特高压;对于直流输电,±400-±660千伏为超高压,±800千伏及以上则为特高压。下图后方为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摄影师@刘忠文

  铁路和输电两张网络纵横交错

  让无论是位于负荷中心

  还是地处矿口、港口的火电厂都能共同发力

  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中流砥柱

  然而

  尽管火力发电厂的

  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日益成熟

  但化石燃料的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

  让人们不得不继续寻找更为清洁的电力

水电便是其中之一

II

88%

  在中国

  无论是水力资源的蕴藏总量

  还是可开发的装机容量

  均稳居世界第一位

  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

  如此巨大的开发潜力

  注定着水力发电在我国

  将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发电量占比达到17.6%

  与火力发电一起

  供给了全国88%的电力

  ▼2018年中国水力发电量占比,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水力发电利用流水势能

  持续推动水轮机旋转

  继而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

  全程既不需燃料、也无废气排放

  相比火力发电更加清洁

  ▼白鹤滩水电站正在修建的水轮机室(也称“蜗壳”),用于将水流沿圆周方向导向轮机,摄影师@李亚隆

  2018年

  全国水力发电量达12329亿千瓦时

  相当于节约煤炭近4亿吨

  此外,水电站经过合理的选址和设计后

  还可兼具防洪、航运、供水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的五级船闸,上下水位落差可达113米,相当于35层楼的高度,摄影师@李心宽

  以及调水、排沙等功能

  ▼黄河小浪底水电站,摄影师@邓国晖

  又或者在上游库区

  形成别具一格的风貌景观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图片来源@VCG(请横屏观看)

  然而

  我国的水力资源分布同样极不均衡

  其中西南地区高山峡谷众多

  大江大河穿流其间、奔腾而下

  几乎集中了全国超过60%的

  可开发水力资源

  金沙江、怒江、澜沧江

  大渡河、乌江、雅砻江

  再加上南盘江和红水河

  以及长江上游等

  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中

  西南地区独占8席

  ▼长江上游水电基地指长江宜宾到宜昌段;中国大型水电站分布(装机容量大于120万千瓦),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和火力发电不同

  水电的“原料”无法进行运输

  因此若要将电力送往负荷中心

  除了依靠输电工程外别无他法

  这就意味着

  水力发电的崛起和繁荣

  必将与远距离输电技术相伴相生

  我国第一条万伏级交流输电线路

  第一条110和220千伏高压交流线路

  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交流线路

  以及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路

  就此应运而生

  ▼甘肃省刘家峡水电站,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988年底

  著名的葛洲坝水电站落成

  它是长江上第一座水电站

  人称“万里长江第一坝”

  而与之配套建成的

  便是我国首个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其电压等级达到±500千伏

  以1046千米的输电距离

  将华中和华东电网连为一体

  让葛洲坝水电站的电力

  得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

  ▼葛洲坝水电站和湖北宜昌市市区,摄影师@李理(请横屏观看)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峡水电站

  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

  相当于8个葛洲坝水电站

  以及3个内蒙古托克托火电厂

  (世界第一大燃煤电厂)

  2018年三峡水电站的全年发电量

  更是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

  相当于湖北省全省发电量的40%

  创全球水力发电量新高

  千里之外的江苏、广东和上海三地

  则通过三条±500千伏的直流输电工程

  与这个“超级发电机”紧密相连

  ▼三峡水电站泄洪,摄影师@黄正平

  而随着云南小湾水电站开始发电

全球首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其输电距离达1438千米

  可将电力从云南一路送至广东

  曾经落后世界数十年的中国

  自此便和全世界一起

  迈入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时代

  ▼云南小湾水电站优美的拱坝,摄影师@熊发寿

  从此之后

  水电的辐射空间大幅增长

  众多大型水电站在西南地区拔地而起

  将滚滚电力送向遥远的东部和东南部

  ▼正在建设的白鹤滩水电站,预计2022年完工,建成后将是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摄影师@柴峻峰

  位于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水电站

  通过长达1907千米的

  ±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

  全程跨越8个省份、直辖市

  每年向上海输电近300亿千瓦时

  相当于上海2018年用电量的20%

  ▼以上数据为粗略计算,未考虑传输中的损耗等因素;下图为向家坝水电站,摄影师@柴峻峰(请横屏观看)

  同样位于金沙江的溪洛渡水电站

  则看起来更加宏伟

  其拱坝坝高285.5米

  相当于90多层的摩天大楼

  装机容量达1386万千瓦

  目前为世界第三大水电站

  而溪洛渡-浙西±800千伏的输电线路

  更以800万千瓦的输电容量

  跻身全球容量最大的直流输电工程名录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摄影师@柴峻峰

  位于四川雅砻江的锦屏一级水电站

  则建有世界最高的拱坝

  高度达305米

  它向苏南地区输电的±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

  传输距离首次突破2000千米大关

  至此

  长江中上游、黄河上游的水电

  以及众多煤炭基地周边的火电

  均能够通过绵延千里的输电工程

  向东部地区汇聚

“西电东送”

  这一世纪工程的格局就此形成

  ▼“西电东送”格局,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当然

  水力资源的开发并不是无限的

  上游的淹没、大量的移民

  以及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一直都是水力发电无法回避的话题

  因而水电站的建设往往需要

  经过极为严格的评估和论证

  人们也需要寻找更多的清洁能源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风能和光能

III

95.7%

  火力和水力两种发电方式

  已为全国人民贡献了88%的电量

  若加上风能和太阳能的出力

  便能满足中国人95.7%的用电需求

  ▼2018年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占比,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但风和光的利用却并不容易

  在风力发电中

  气流推动风机叶片持续旋转

  便能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

  ▼河北省张家口风电场的风机,摄影师@刘高攀

  风机叶片的尺寸和重量十分巨大

  单叶长度可达数十米以上

  对运输和安装都是巨大的挑战

  ▼运输中的风机叶片,摄影师@李旭安

  而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中

  单个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电压

  一般仅有0.4-0.5伏

  工作电流也十分微弱

  只有将其不断串联并联

  令多个电池拼装成组件

  多个组件排列成为阵列

  才能达到足够的发电功率

  ▼福建松溪光伏发电,摄影师@在远方的阿伦(请横屏观看)

  太阳能光热发电也同样如此

  只有利用足够多的镜面

  才能汇聚足够多的热量

  从而产生足够多的蒸汽

  推动汽轮机持续旋转

  ▼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的两种主要形式;下图为位于敦煌的光热发电站,中间的高塔顶部用于吸收太阳能,也称塔式光热电站,摄影师@孙志军

  总而言之

  无论是风能还是太阳能

  若要进行大规模发电

  往往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

  从而带来较高的建造成本

  尤其在人口密集、土地紧张的东部地区

  提高土地利用率更为重要

  ▼“渔光互补”,在鱼塘上架设光伏发电板,上面发电、下面养鱼,拍摄于浙江省宁海县,摄影师@潘劲草(请横屏观看)

  而另一方面

  正如水电在丰、枯水期的波动

  风能和太阳能同样无法避免

  时间、气候等带来的影响

  甚至短短一天内的昼夜交替、风云变幻

  都会改变发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减小对电网的影响

  人们开始将风、光、水、火

  各种发电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调节

  从而得到较为稳定的电力输出

  ▼风光互补系统,位于内蒙古卓资县,摄影师@焦潇翔

  又或者在负荷较小时

  将多余的电力转化、储存起来

  等到用电紧张时再行释放

  以便维持稳定的供电

  ▼目前的蓄能方式包括蓄电池、飞轮蓄能、抽水蓄能、电解水蓄能和压缩空气蓄能等;对于抽水蓄能电站,电力富余时可从下水库抽水至更高的上水库,用电时水再从上水库流至下水库,利用水力发电的原理发电;下图为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左上为上水库,右下为下水库,摄影师@潘劲草

  第三方面

  和水能资源类似

  我国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分布同样极不均衡

  其中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是

  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全国风速超过7米/秒的地区

  绝大多数都集中于此

  ▼江苏大丰海上风机,摄影师@朱金华

  但由于地形限制

  这片区域仅在海岸线和沿岸的山脉间

  形成极为狭窄的条带

  相较之下

  在我国三北地区

  风能资源不仅丰富

  还能大面积连片分布

  ▼三北地区即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下图为中国风能资源分布,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内蒙古地区也因此成为

  我国最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

  其2017年风力发电量达到551亿千瓦时

  相当于全国风力发电量的近20%

  ▼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力发电场,注意风机和高压电塔的高度,摄影师@石耀臣

  而我国的太阳能资源

  则在西部内陆地区最为丰富

  包括青藏高原西部、新疆南部

  以及宁夏、甘肃北部等

  这些地区的全年日照时间

  可达3200-3300小时

  相较之下太阳辐射最为薄弱的

  四川和贵州等省份

  年均日照时间仅有约1100小时

  ▼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由此可见

  我国西部和西北地区

  不但风、光资源丰富

  同时人口稀疏、土地广袤

  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的降低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规模也越发庞大

  ▼位于甘肃金昌的大规模太阳能电场,摄影师@刘忠文(请横屏观看)

  然而这些区域人口较少

  用电需求也相对平缓

  例如2015年

  甘肃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31万千瓦

  但最大用电负荷仅1300万千瓦

  新疆也同样如此

  其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

  而用电负荷需求仅为2100万千瓦

  这就意味着

  若仅仅依靠本地用电

  将面临大量的能源浪费

  更何况火电的调峰和供热作用

  无论如何也难以被完全替代

  这对于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的消纳

  可谓是”雪上加霜“

  ▼新疆哈密天山脚下的风力发电场,摄影师@常力

  于是近年来

  “弃风”“弃光”等问题层出不穷

  甚至到2017年

  整体情况已明显向好时

  全国的弃风、弃光率仍为12%和6%

  而在甘肃、新疆等地

  弃风率甚至高达33%和29%

  一面是西北地区

  大量的新能源无处安放

  一面是东部沿海

  大量用电需求嗷嗷待哺

  在这种形势下

  远距离、跨区域的输电工程

  必须再次扛起重任

  ▼位于新疆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摄影师@刘文昱

  2014年和2017年

  两条从西北地区向外辐射的

  ±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相继完工

  第一条从新疆哈密出发

  途经六个省份到达河南郑州

  全程2210千米

  每年可将新疆地区的火电、风电

  共计约370亿千瓦时的电量

  源源不断送往中原大地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首个“疆电外送”特高压工程,摄影师@周修建

  第二条则从甘肃酒泉出发

  途经5个省份直奔湖南湘潭

  全程2383千米

  在其每年送出的约400亿千瓦时的电力中

  超过40%均来自西北地区的风电和光电

  ▼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摄影师@陈剑峰

  而在2018年

  又一条大名鼎鼎的特高压工程正式贯通

  其电压等级高达±1100千伏

  年均输电量达660亿千瓦时

  相当于凭此一条输电线路

  便可外送整个青海省全年的发电量

  这便是准东-皖南特高压输电工程

  (也称昌吉-古泉特高压工程)

  ▼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摄影师@宋鹏涛

  线路从新疆昌吉自治州出发

  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6省

  以6079座铁塔

  支撑起3324千米的输电线路

  沿途接连跨越秦岭和长江天堑

  最终抵达安徽宣城市

  无论是电压等级、传输容量

  还是传输距离、技术难度

  均为世界范围内的“开山之作”

  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借由这条超级电力走廊

  新疆地区520万千瓦的风电

  以及25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

  能够被打捆送往长三角地区

  ▼建设中的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摄影师@宋鹏涛

  截至目前

  我国仍是全球唯一能够建设

  ±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国家

  也是特高压输电领域的

  国际标准制定者之一

  这对于中国来说

  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之路

  也是当前能源格局下的“无奈之举”

  让更多人用上更便宜、更清洁的电力

  是无数电力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空中飞人”,拍摄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00千伏输电工程施工现场,摄影师@周治林

IV

100%

  风、光、水、火四种方式

  已生产了全国95.7%的电量

  冲击100%的最后一棒

  则属于核电

  ▼2018年中国核能发电量占比,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和火力发电类似

  核电燃料可以运输

  能量产出也较为稳定

  基本不受气候、时间的影响

  但和火力发电不同的是

  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核电厂

  每年仅需核燃料25-30吨

  为相同容量火电厂耗煤量的十万分之一

  ▼现商用的核电站均为裂变反应,燃料为铀核燃料,下图为浙江台州市三门核电厂,摄影师@李亮杰

  这就意味着

  核电的燃料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

  因此我国目前建设的核电站

  均远离原料产地

  位于用电负荷中心附近

  即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核电站分布,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中国的核电起步较晚

  直到1991年

  浙江秦山核电站开始发电

  才有了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

  而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

  已有420余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

  提供着全球16%的电力

  随后的近30年间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中国核电技术逐渐开始自主化

  2018年并网发电的广东台山核电站

  是全国首次引进第三代核能系统

  也是全球首个具备商用条件的第三代核电站

  ▼台山核电站,图片来源@Esri Image Map

  截至2018年底

  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466万千瓦

  而预计到2020年

  全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

  每年将替代1.74亿吨煤炭燃烧

  减排约4.3亿吨二氧化碳

  然而

  核电技术较为复杂

  安全标准也极为严格

  因此核电厂的建造成本十分高昂

  单位造价可高达火电的数倍

  加之历史上核电站意外事故的影响

  令核电一度在争议中艰难发展

  但随着工艺的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深入

  甚至核聚变技术的突破

  核电必将在未来成为更加关键的角色

  .

  .

  .

  回首建国前夕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184.86万千瓦

  历经38年的筚路蓝缕

  才终于突破1亿千瓦大关

  而从1亿到2亿千瓦

  再从2亿到3亿千瓦

  分别只用了8年和5年

  到2009年

  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

  跻身世界第一位

  之后更以每年约1亿千瓦的速度突飞猛进

  堪称世界电力史上的奇迹

  ▼建设中的乌东德水电站,摄影师@李亚隆

  不仅如此

  截至2018年底

  全国共有22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

  共计733393千米

  足足能绕赤道18圈

  ▼新疆伊犁至库车750千伏交流输电工程,摄影师@宋鹏涛(请横屏观看)

  其中21条特高压输电线路

  在东西南北间交织穿梭

  堪称中国大地上又一工程奇迹

  ▼中国特高压输电网络,制图@郑伯容&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除华北和华东地区之外

  全国各区域间均已实现跨区供电

  输电线路翻越高山峡谷

  ▼跨越天山的高压输电塔,摄影师@刘辰

  跨过江河湖海

  ▼深圳西湾红树林海上输电塔,摄影师@董立春

  即便是高寒的世界屋脊

  也能与全国各地连为一体

  预计到2020年

  全国将有近31%的电力负荷

  通过这张大网奔向南北东西

  ▼位于拉萨附近的输电工程,摄影师@李珩

  尽管到2015年底

  我国才终于实现全民通电

  人均用电量与世界各国相比

  也仅居第63位

  未来的路依然十分漫长

  ▼川藏联网工程施工现场,摄影师@李维

  但是

  每当夏天人们打开空调电扇

  每当城市在黑夜中灯火通明

  我便不由得想起

  千里之外发电机隆隆的轰鸣

  因为那就是这个跑步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中

  最波澜壮阔的声音

  ▼2018年4月28日,国家电网日照供电公司工人架设叩官镇至两城高铁预留站高压线路,确保两城高铁站投入使用后的电力供应,摄影师@高兴建

创作团队

  编辑:王昆

  图片:任炳旭&刘白

  设计:郑伯容

  地图:巩向杰

  审校:云舞空城

  [参考文献]

  1、黄晞等,《中国近现代电力技术发展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国电力工业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3、濮洪九等,《中国电力与煤炭》,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4、《中国水力发电史(1904-2000)》,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5、贡力等,《水利工程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6、钱显毅等,《风能及太阳能发电技术》,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7、赵畹君等,《中国直流输电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出版社,2017

  8、《中国电力年鉴2018》,中国电力出版社

  9、国家发改委,《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10、国家发改委,《煤炭物流发展规划》,2013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来源:瞭望智库)

电力 新疆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0 新光光电 688011 38.09
  • 07-10 铂力特 688333 33
  • 07-10 福光股份 688010 25.22
  • 07-10 乐鑫科技 688018 62.6
  • 07-09 宏和科技 603256 4.4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